关于融合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与融合互联移动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免费融合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融合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融合互联移动

黎慧娟 杨国超 肖玲

【摘 要】泛在学习(U-Learning),又名无缝学习、普适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等,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无刻地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芦荻西小学结合学校发展现状及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身心发展特点,融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智能移动终端的使用,配合智能身份识别和认证系统,对感知、呈现、创造、资源等方面,以“AAA”(Anybody,Anytime,Anywhere, for whatever you want to do.) 建设理念的指导,启动基于泛在学习模式下的未来智慧学校的建设.本文就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融合;互联;移动;泛在学习;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6) S1-0060-05

作者简介:黎慧娟,杨国超,肖玲,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芦荻西小学教师.

一、学校介绍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芦荻西小学坐落在历史悠久,岭南文化底蕴丰厚的陈家祠旁,学校是广东省第一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芦荻西小学创建于1952年,是广东省第一批现代信息技术学校.作为一所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学校,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与变革,学校以建设具有辐射作用的未来学校、生态型可持续发展校园为总目标,全面升级学校的各项办学设施,学校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恒温泳池、智慧教室等高标准设备一应俱全;秉承“让生命之花绽放,让每颗童心飞翔”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阳光·智慧·快乐”为育人目标,坚持以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为龙头,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教学科研实验和课程改革探索,初步取得一定成绩:在2014年获荔湾区素质教育排名第四,在2015年更是获得全区第一名的好成绩.

二、我们的教育对象

无论教师在课程设计、课堂实施的具体策略上有再丰富和多元的差异,都必须承认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有着鲜活生命的个体,一个能思想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个体,而不是一个无生命的容器.

1. 一撇一捺构成“人”

人是什么?写出来就是一撇一捺.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一撇一捺就是传承和发展.这一撇是传承,传承就是知识、技能的系统掌握;一捺则是发展,发展就是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挖掘.传承就是好好学习、发展就是天天向上.从教学法来说,传承需要科学传授,发展则需要激发潜能.两者的关系互为支撑,不能偏颇.

2. 教育为了生存和更好的生活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过度放大了传承的重要性,围绕“课堂中心、教室中心、教师中心”,以“教材、考纲、试卷为本”,把学生当作没有生命的容器,依赖灌输为主的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体验和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实际上造成了学生“发展”的后天不足.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先生也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传承”主要是为了“生存”的教育,“发展”主要是为了“生活”的教育.生存当然是生活的基础,所以传承是发展的基础.但是我们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等低层次的生存目标,人类的不断进步正是因为我们一直在追求“为了更好地生活”,所以需要培养学生发展的能力.

3. 数字时代的原居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已经步入数字时代.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现代技术的创新之下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信息获取方式、沟通方式以及掌握技术的方法.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我们的教育正在迎来一场巨大的技术革命与思想变革,甚至是颠覆式性的.如此颠覆性的改变,将给学校教育带来怎样的挑战?带来怎样的机遇?教育将如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成功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的学生都是数字时代的原居民,他们的生活高度网络化、互动化、社会化,更偏重于视觉导向,具有较多的移动性,很大程度上依赖电子科技来获取信息,进行社交和专业上的交流;他们的认知发展以惊人的速度不断进化,从而带来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该如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改变,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智慧的成长,健康的发展,成为学校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数字时代,学校和老师还能继续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来面对学生的教育吗?答案是否定的,学校不能停滞不前,必须根据数字时代的变化,在教育理念、办学思维、教育管理、教学方式,甚至在课程设计上进行改变,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让数字时代的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让社会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还能沿用传统的方式和方法去教育我们的学生吗?答案也是否定的.源于信息时代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对象——孩子的大脑已经进化为不断学习和处理信息的“信息化大脑”了.他们每天都会使用数字化设备,等于大脑在不断地接受刺激,使神经元发生变化.“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使用习惯,自然而然地强化了某些神经连接,导致学生在视觉学习和视觉信息处理上有比较强的神经元连接.”这也使得他们更喜欢最新的在线视听觉信息来源,而非基于文本的讲义和书籍,他们喜欢即时、有趣的学习,而非那种单纯为应试做准备的记忆型教学.这就要求老师要适应数字时代的特点,必须走下讲台成为倾听者,需要“视觉化”地教授学生.“视觉文化将主导未来的世界,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超链接的海量信息了解世界.这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要求,从听转向视,通过丰富的视觉、图像进行辅助教学,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这就对我们的老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去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我们的变革

结合学校发展现状及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身心发展特点,融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智能移动终端的使用,配合智能身份识别和认证系统,对感知、呈现、创造、资源等方面,以“AAA”(Anybody,Anytime,Any?where, for whatever you want to do.) 建设理念的指导,启动基于泛在学习模式下的未来智慧学校的建设.

泛在学习(U-Learning),又名无缝学习、普适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等,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无刻地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泛在学习(U-learn?ing) 是数字学习(e- learning) 的延伸,克服了数字学习的缺陷或限制.由于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移动学习(MLearning)逐渐引入泛在学习体系.

所谓智慧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依据智慧的内容以及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智慧分为三类:创新智慧、发现智慧和规整智慧.

创新智慧,是指人们可以从无到有地创造或发明新的东西能力.如策划、广告、设计、软件、动漫、影视、艺术等都属于创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

发现智慧是指人们发掘已经存在但尚未被认知的事物或其本质、规律的能力.具有发现智慧的人能迅速地发现事物面临的问题,并正确地理解和解决.发现智慧可以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发现前人未发现的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事物.

规整智慧是指人们运用现有的规则如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方针、方法等来调整、梳理、矫正、改变已经存在的东西的能力.规整智慧在司法、会计、教育、培训、出版等领域常常得到应用.

智慧已是人们生活实际的基础.

智慧教育即使教育充分智慧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 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

启动智慧教育是把芦荻西小学建设成未来学校的基础,我们觉得:更新理念是建设未来学校的关键;物质环境是建设未来学校的保障;师资是建设未来学校的前提.

学校一直坚持教学科研,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研究,不断更新理念,开展菜单式培训,实行科研常态化,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教师.学校现已基本完成智慧校园一期的建设,正稳步构建有效的泛在学习模式,通过系统整合、硬件建设、数据对接,系统呈现,进一步拓展大数据时代对学校发展、学生、教师成长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加强国际化、城市间、区域内创新学校的互联,推进学校国际化办学的可能性.

对于智慧化未来学校的建设,我们通过实现三大功能,推动学校从行政管理、学术科研等方面的改革:

(1) 建立集智能管控、协同管理、式主题推送于一体的教育管理平台.

(2) 建立具备支持智能分析、个性化教学、混合学习、泛在学习的开放性的智能化教育教学平台.

(3) 建立全时在线、多终端共享、全向交互的生态型教育资源平台.

(一) 完善学校的组织架构,保障未来学校建设贯穿于学校的各项管理

学校在原来行政管理的架构外,成立以校级、教导处、校务处主要负责人,及骨干教师为团队核心的学校教育科技委员会,负责协调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行政管理、总务后勤、装备设施、学科教学体系、教师培训的整体改革工作,以建设智慧校园项目整体提升学校的竞争力、社会影响力、持续创新力等综合实力.

学校教育科技委员会下设教育资讯、教育科技、课程改革与资源整合、教师培训四大中心,全面负责管理、协调整个智慧校园项目的全面推进.

学校学术组织机构委员会:

(二) 建设学校智能云计算平台:建设集教育管理、师生学习、资源共享、交流互动、大数据收集于一体的智能云计算平台

1. 基于荔湾教育网的综合大数据建设基础信息库

(1) 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基础信息库:基于荔湾教育网云平台的综合大数据,建设基础信息库.学校利用教师人事信息、学生学籍信息为基础,对包括体检、学历、每年的任教信息、获奖、继续教育、各类成绩的分析报告、职称评定、绩效评估等等师生的综合数据进行系统收集,并可进行综合查询、批量导出、数据统计,为教育、管理、科研提供分析、决策的基础信息.

(2) 建设个人空间:依据芦荻西小学网上报名系统,建立学生的个人成长、学习空间,提供云端的多维推送与个人空间互为关注功能,实行组团和联盟式互助学习、研讨、创意空间展示等多项功能.

(3) 建设素材和资源库:建立和完善教育基础素材库和个性化教育资源库,针对教师对教学素材和资源的应用频率,学生对教学微视频使用频率或微练习的错题率,云平台能自主提取对应元素,自主形成各学科的基础教育素材,便于教师、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基础素材的二次开发和应用,从而形成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包,形成有荔湾特色、具有示范性、可复制性的综合服务平台,推荐资源,热门资源,我的资源.对家校互动、师生互动,在建设智慧校园的同时,建立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

(4) 建设学校综合电子档案系统:结合教育教学基础信息库、素材和资源库以及个人空间,建设综合电子档案系统,开发模糊查询功能,文件自动分类、重复归档功能,自动完成归档建档工作.

2. 基于物联网技术学校待建设

(1) 建设物联的管控系统:学校建设有集成智能监控、与课程表系统联动、身份认证、基础设施有效物联的管控系统.学校在智能一卡通的基础上,采取一个入口,多平台联动,实现云平台间各系统的交互式数据对比推送和自动同步.如电子排课系统与功能场室管控联动,排课系统会将调整后的课表自动推送到门禁系统,功能室会做好相应的准备,与此同时,新的课程表会推送到教师的个人空间和学生的个人空间.未来,我们还将通过第三方出口,如微信,直接推送到教师、家长的手机端;并利用教育局人事及学籍综合信息,对各类人员的身份信息进行系统联动、泛在无线系统、智能终端之间的有效连接,通过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对听评课、人员的签到、教育资源、教学信息、办公管理信息等进行有效的资源推送.实现学校范围内,采访、检查、参观无纸化,安防、警报自动化,教学、应用泛在化,办公、校园管理移动化;引入智能物联节点,对学生体育锻炼数据、体检数据、健康检测数据进行全面检测,通过智能终端,形成学生个人成长的大数据;加强学校大设备间的物联建设,对环境检测、设备运行实施无人化值守、全自动控制(如学校光源、游泳池恒温、过滤系统,太阳能供电等).门禁系统还会比对学生的个人健康信息,具有判断报警的功能,如:学生的身体不适合某种体育运动,当学生进入该场室的时候,门禁系统会提供警报功能.

(2) 逐步完善数据感知系统:通过各类智能感知节点对师生个体产生的各种数据、内容进行感知记录,实施健康数据、行为数据、对量化自我提供数据基础和分析依据.

我们还将通过对学校智能终端应用程序的开发和应用,降低学校的运营成本、减少因非教学因素而造成的影响,提高教学管理效益.

3. 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系统资源提升学校管理效能

我们将利用现有的电子阅卷系统、录播系统、教学管理平台、电子排课系统的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量化分析,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远程教育资源;开展在线教研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利用智能应用程序优化管理流程,减轻教师负担,提升学校的行政、教学、教研、教务、后勤、综合服务、家校互动、校校互动、师生互动等全方位管理效能.

如在区级小课题开题活动中,运用学校iclass系统,全体教师提前获取课题资料,动态反馈教师对各个小课题的直观评价.

(三) 建设教育生态校园,培育智慧学生、智慧教师

斯宾塞在课程构建、内容选择上极大推进了科学教育的发展.德国的赫尔巴特(J. F. Herbart) 建立科学教育的教育规范,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教学步骤的教育过程.而对我国产生影响、并延续至今的是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И.А.КaЙров) 的:准备上课—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新知—运用新知.

社会的发展程度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快速提高,全球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地球村”的主题,在经过长期人文和科学的分离、学科日益分化的历程后,重新出现学科综合化、科学与人文结合的趋势.此时,科学与人文的重新结合,不是简单的回归过去、此消彼长,而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交融渗透.教育无疑是科学与人文综合的先导,必然在内容、体系、方法上呈现文理融合的趋势.将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社会理想主义教育观融合一体,进入科学教育的课堂,应该是现代教育理念在思想和实践过程中的必然趋势,而这种融合过程将是一个历史实践的过滤过程,也是人们心灵碰撞、认识深化的过程.

适当运用信息技术,恰当运用移动教育理念,将会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积极而正面的作用.

在传统学校教学中,所有学生在教室排排坐,桌上摆满课本,听老师讲课,等待下课铃响.学校关注对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思维习惯和科学观的培养,关注科学的精神、科学发展对人类的贡献、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等.传授人类已有文化,而且要为未来创造文化.这就要求教师走在时代前列,在教学中充分开发和利用科学课程中的人文资源,要用明天的眼光规划今天的教学.建设“3D学校”,将校园每一寸空间都用于教学、教研,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学生与校园环境的互动.

(四) 教与学的变革

1. 技术引入教学,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数字化时代,学习的渠道和媒介已不再单一,教师和学生具有同等的信息环境.许多教师的信息素养不及自己的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

在数字化时代,现代技术对学校教育教学起到非常大的推进作用.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师是重要的前提,教师能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把技术融入教学,运用技术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创新教学设计新模式,促进学生建构新的大脑思维模式,发展他们的学习与创新素养.理念是行动的基础,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成效,必须以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和管理的变革.学校一直坚持教学科研,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研究,通过周二科研日、周五培训日进行理论、技术的学习,开展菜单式培训、在线培训、实践培训,不断更新老师们的理念,实行科研常态化,进行教育教学的重构与变革,用科学的方法来应对“改变”,用行动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积极实践探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教师.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原居民,老师要引导学生知道把智能设备、现代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载体,不要只关注于科技表面,而是要知道应该通过这些智能设备学到知识、关注如何用科技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把技术更好地融入学习过程中,通过设备达到更多的知识累积,这才能真正起到科学促进学习的作用.同时,教师必须研究学生,不断思考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重点.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发现探索的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选择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数字信息资源,教师必须甄别庞杂知识、加工信息,将教学内容重点定位在学科和课程的前沿上、思维障碍突破上,聚焦在核心素养上.

数字化时代对教师的学科素养要求同样显著提高.美国荣誉校长詹姆士·理查德森说:信息技术不可能代替教师,但使用技术的教师很有可能会代替不使用技术的教师,从而自觉地在教学中使用技术.

2.技术融于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力和创新能力

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者通过多样化手段可便捷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有了技术的融入,学生就不再是传统的填鸭式学习,也不是死记硬背的学习,而是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生可以在技术的支持下,成为创造者、创新者,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1) 移动课堂是构建未来学校的第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移动课堂不仅仅是一个学习工具的变革,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利用多样化的智能终端为载体,推进虚拟现实技术、游戏技术等新技术在学生学习中的有效应用,开展移动终端、服务平台和学习资源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为学生提供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老师利用技术来实现教学目的,引导学生通过利用移动设备,把学生的学习与学校、外部海量的信息资源联系起来,并鼓励学生参与课程、参与项目的学习.在教学时有意识地使用视觉技术,通过视觉化方式教授学生,依靠技术促进学生建构新的大脑思维,从而获得发展的能力和创新的素养.

移动课堂,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融合了先进理念和技术,建设由泛在技术支持具有智能化、人性化、以互动为核心特征的学习环境,体现为能提供多种媒介、实现无线上网、分区学习、虚拟课堂加现实课堂,让学生在移动课堂中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最终实现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主动协作学习.学生拿着iPad制作小电影、写书、做小项目的实验研究,通过技术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和学习的创新者;老师和学生建立互动的亲密关系,乐于尝试新技术,课堂就会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乐园.

与此同时,师生应建立起互学关系.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和学生同时接收的信息很多,这时由于时间、接触面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在接收信息上的区别,这时教师和学生就需要互学.这种互学关系的建立不仅会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培养良好的心态,改善师生关系,而且会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让学生养成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观念的好习惯.

(2)“玩学式”的创新学习,发掘学生的创造力.玩是一种基于探索的学习,它可以导致学生产生并孜孜以求,将转化为更为深层的信念,通过玩将好奇心、兴趣变成,并成为一种信念和目标.因此,有意义的玩耍比学习成绩重要得多.通过开设选修课,创设时间、空间让学生有主题的玩, 在玩过程中自主、创新学习,不扼杀学生的个性、创造力, 鼓励学生具有超前梦想.让校园和课堂洋溢出创造的趣味、求知的快乐,让教与学动起来,活跃起来,具有生命力.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设了3 类的选修课, 让学生走班选课, 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授课和学习环境与工具,给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从而收获最佳学习效果,让学生在选修学习过程中提升个性化发展与协作能力,收获成功的喜悦.

(3)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者通过多样化手段可便捷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信息化时代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尝试创设选修课程,全面提升学生、教师的综合竞争力,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灵活地把理性知识用于实际.如:学校将建设生动的立体影像,通过借助虚拟教学,学生可以充分地运用优质的学习资源,协作交流,增强现实的感觉,把传统、平面、不可理解的信息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实现教学更强的互动性和真实感,同时借助3D投影和3D打印技术让孩子尝试感受创造的乐趣.

科普校园建设和人文创造的学习氛围不是互相分离和排斥的,而是贯通、互相补充和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学校在注重基础学科教育的同时专门加强了“通才教育”,开设跨学科课程,促进科普教育和人文创造有机的融合,变“人为教育”为“为人教育”,充分考虑学生、教师的个体自身发展,让学生在教育中感到安全、快乐、心智自由.

(五) 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建立一支科研型、具有持续创新力和研发能力的教师团队

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香港大学等国内有名的高校进行合作,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师专业化培训,通过科研促教学,通过科研促教改,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综合素养的提高,成为科研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变被动式灌输式的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将集众之力建立本地特色的校本资源中心,利用荔湾教育的城域网组建组团式、跨地域、跨学科的网络教研、科研团队;加强区域内特色之间的联盟建设,实施教学资源共享、特色资源互补的双赢机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六) 尝试依托项目开展国际化交流的新尝试,探索国际化办学的可行性

学校开展基于《移动设备在小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对于国际化交流对拓展学生的学习广度和深度,加大与国内外学校的联系,对探索国际化学习社区平台的新知识建构方式有积极的意义和更强的实操性.

建立教学效能评核机制体系,委托高校对学校教学改革是否能落到实处、科研成果是否产生积极效应、学校办学方向把握是否正确、学生的成长健康、综合学习力提升、科研团队建设、行政管理架构、办学满意度等多方面开展第三方评估,第三方评估将成为有校推动提高学校绩效和政策落实的有效手段.

四、思考与前行

数字化时代,建立智慧型的未来学校的目的是为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有创造力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如何使用智慧校园所提供的大数据优化学校管理和提升教学质量,为学校的科学决策和教育科研提供参考,减少人为因素所产生的干扰是我们要思考的方向.

未来学校的建设既是一个整体提升学校实力的重要契机,同时,也是对传统教育的一个挑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会发生彻底的颠覆和变化.因此,课程建设、评价体系也必须成为变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发现,由于新设备的投入使用,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所需要运用的工具,不再是单一学科;教师备的单一学科专业素养已经不能满足学科的教学需要;学生所产生的学习成果,也不再是单一学科的作品,而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学科教学体系可能就要重组;原有的一部分学科资源库,就要打破学科壁垒;教师必须具备综合型知识体系.

数字化时代,对未来学校的建设,是挑战、是机遇,也是对传统教育观的冲击,我相信我们教育者会不断前行,与孩子们一起在地球村快乐成长!

(编辑:赵悦)

融合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融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融合方面论文范文。

1、融合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