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队伍建设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跟河南省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本论文为您写队伍建设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河南省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姚 星

(河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1 河南省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河南省农村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1)体育教师的配备不足.男女比例失调状况明显,女教师较少,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女体育教师,从而影响体育教学的全面开展; (2)整体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偏多,整体趋于年轻化,而富有教学经验的中年体育教师数量比例偏低; (3)学历结构不合理,学历普遍偏低,高学历教师数量较少,体育师资水平与国家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4)河南省体育教师职称是以中教一级和中教二级为主,具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偏少; (5)河南省农村体育教师队伍中和代课教师仍占一定的比例; (6)河南省农村体育教师中有大部分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应对能力,并有实力和信心可以胜任教学工作,能够意识到继续教育和培训学习的重要性并存在很大的需求,但机会相对较少; (7)河南省农村体育教育环境相对较为恶劣,体育教师对工作环境不满意; (8)河南省农村体育教师社会地位较低,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农村体育教师存在很大的流动性.

2 影响河南省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原因分析

2.1 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当前应试教育以及升学率为学校主要考核标准的影响下,农村学校领导对体育存在一定的偏见,虽然这几年实施了体育成绩计入考试总成绩的政策,但由于比重较少等原因,体育并没有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再加上农村学校部分领导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局限的影响,在学校体育的认识上仍存在偏差,认为农村学校体育可有可无,导致有的体育课被消减,甚至被占用,从而影响体育活动教学的开展.领导的消极态度,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的态度,由于体育课不被重视,从而影响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影响体育课的顺利开展.

2.2 体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河南省农村体育教师在年龄方面,各个年龄段分布不均衡,农村体育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偏多,整体趋于年轻化,而富有教学经验的中年体育教师数量比例偏低;在性别比例方面,体育教师男女比例失调状况明显,女教师数量较少,甚至有的学校没有女体育教师,从而影响体育教学的全面开展;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较低,被调查的体育教师中只有本科学历和专科学历,没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目前河南省体育教师职称总体偏低,是以中教一级和中教二级为主,具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偏少.

2.3 体育教师科研水平较低,科研动力不足

目前河南省农村体育教师普遍存在对科研不重视,科研意识不强,科研动力不足的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包括: (1)农村体育教师个人担任的课时量较多,时间和精力有限; (2)农村体育教师没有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科研条件;(3)农村体育教师科研管理滞后,没有相应的科研激励机制.

2.4 农村体育教师工作环境有待改善,工资待遇有待提高

当前,大部分教师对其所处的工作环境不满意.河南省农村学校场地器材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场地器材的实际配备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配备目录要求,这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课程的选择与顺利开展,造成体育教师无用武之地,降低了体育教师的教学成就感,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教学热情.河南省农村体育教师对自身的工资待遇相当不满意,认为繁重的工作量与待遇不成正比,长期发展下去,会导致体育教师心里不平衡,影响其体育教学态度,从而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效果.

2.5 继续教育情况不理想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河南省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对继续教育有很大的需求,并能够意识到其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体育教师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态,但通过访谈也了解到由于大多学校领导对体育还存有偏见,不太重视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致使体育教师进修学习机会较少,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影响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热情和信心.对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学习内容的需求调查显示,体育教师目前所需学习和补充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训练技术、专业技术理论、专业基础理论等相关专业知识,但通过调查与访谈发现,目前的继续教育的内容较为陈旧,模式较单一,与体育教师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从而影响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2.6 优质师资流失严重

目前河南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教学的质量.同时笔者了解到,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环境较差,条件较为艰苦;体育教师工作得不到重视,社会地位较低,繁重的工作和工资待遇不成正比,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也和其他学科教师有一定的差距;关于教师补贴、奖金和服装等规定在农村往往得不到贯彻执行.多重因素叠加起来,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稳定性.同时,体育教师队伍中存在部分体育教师另择他业,有的体育教师从政或者改教文化课等现象,造成农村体育教师的大量流失,使本来数量就不足的农村体育师资更加紧缺.

3 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3.1 转变观念,加强对体育教育的重视

基于初中升学体育加试这一硬性要求,农村初中体育工作各方面都有所提高和改善,但与相关部门的规定及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应彻底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充分了解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体育课程重要意义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深刻理解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领导部门应明确办学方向,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实施课标提供课时、师资、器材等基本保证,改善办学条件,合理安排体育教师工作量,增加和落实体育教师编制,完善体育教师管理制度,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改善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体育教师工资待遇,同时在其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支持,均衡的建设一支优良的农村体育师资队伍.

3.2 重视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的职前培养

调查结果发现,目前河南省农村体育教师理论知识不扎实,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不强,其基础文化水平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师较低,从而严重影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为各个学校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教师的各大体育院系也应该根据目前社会与学校的需要,改革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职前培训,在加强和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提高其基本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严格管理制度和考试制度,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氛围,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创新精神,让其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学以致用.鼓励体育学院的学生继续深造,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为以后的体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加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提升理论和专业素质,提高胜任能力

随着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文化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完善自身素质,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具有很强的胜任能力.为此,相关部门和领导应该重视和加强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确保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建立较为完善的培训模式,科学合理地选择培训内容,采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使培训能够满足教师的需求,起到培训的真正作用.同时可以构建与高校合作机制,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专业优势和人力、信息资源,来提升体育教师教育理论和专业素质.此外,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体育教改、教研活动,建立和完善听课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方案,开展体育教学比武、公开课、基本功大赛,以赛促教.只有不断完善才能促进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使体育教师能够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而满足体育教育教学基本需要.

3.4 增强体育教师科研意识,提高体育教师科研水平

相关部门应加强和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使体育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以科研作支撑,从而促进体育教育的长足发展.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科研的重要性,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科研活动中来,认真钻研理论知识,并在科研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知识层次,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从而提高整体素质.同时,学校要为体育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氛围,鼓励体育教师积极主动开展科研活动,对体育教师进行再教育、再培养,使其不断更新知识,加强科学研究的能力.另外制定相关的科研奖励机制,将科研水平与职称评定挂钩,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积极性.

3.5 切实关心体育教师的工作及生活,适当提高农村体育教师工资待遇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体育的重视程度,并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从而促使体育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相关部门应保证体育教师的基本待遇,落实体育教师的绩效工资,工作中同其他学科教师同工同酬,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核实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减轻体育教师工作压力,适当提高体育教师的工资待遇,并制定相关的奖励机制,从而促进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上级领导应多关心支持体育工作,使体育教师感受到尊重,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不断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3.6 充分发挥体育选调生职能和特长

目前城乡选调生的选拔与聘用对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起到的相当大的作用.体育选调生也不例外,他们接受的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学习和实践,有着专业的、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知识,是新事物、新理念的代表者,并对体育教育工作怀有很高的积极性和热情.相关部门应该给予这些选调生一些个人的创造空间,使其在专业领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热情和精力;同时相关部门应该给予选调生一些正确的指引,使其在体育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能够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队伍建设论文范文结:

关于队伍建设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队伍建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新农村建设论文

2、城乡建设杂志

3、建设法规论文

4、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5、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6、图书馆建设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