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方向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跟寻觅着方向,方向在前方张宏光经典作品音乐会听后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此文是一篇方向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寻觅着方向,方向在前方张宏光经典作品音乐会听后

2018年7月28日晚,《手写的流年》——张宏光经典作品音乐会在北京凯迪拉克中心上演.音乐会题献给改革开放40周年,也正是张宏光从事音乐40年的节点.

作为为人“大大咧咧”行事却一向低调的张宏光,我知道举办这样一场音乐会并非他自己刻意为之,倒是周围一些朋友极力推动的结果.经历了一场生死病难,无异于重生走一回,加之调入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音乐研究院后的新工作身份,朋友们遂有此动议,倒不是盖棺论定,而是一份新的期待.

上演的是张宏光近40年来作品的一部分,荟萃了影响较大的《等待》《精忠报国》《寻觅》《咚巴拉》《心太乱》《温暖时光》《你》《阳光路上》等作品.阎维文、韩磊、李玲玉、汪正正、吕薇、陈明、“黑鸭子组合”、黄绮珊、萨顶顶、阿鲁阿卓、曹芙嘉、汤子星、呼斯楞、平安、喻越越、阿云嘎、平安等歌唱家的出演以及谷建芬、王付林、韩新安、王佑贵、王黎光、戚建波等大批音乐界人士的到场,似乎真带有几分:“你在那万人,感受着万丈荣光”的意思.

先抛开张宏光创作不谈,他有着如此良好的人脉当然取决于自身对人坦诚、热情、乐于助人的基本素质,但必须看到,这与他进入音乐界的一大“主业”有着极大的关系,谷建芬老师在致辞中颇为激动地说:“我认识张宏光四十年,今天第一次听他的作品.而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谷老师的话听去有点奇怪,其实她指的就是张宏光的“主业”——编曲,或者说配器.以我有限的了解,近几十年来各个创作领域的音乐人和张宏光没有合作的不多.这也是改革开放赐予张宏光的一个特殊“机遇”.

回首四十年前,改革开放在音乐界的一个直接反映就是流行音乐在内地的再度崛起,随着邓丽君以及随之而来的港台歌曲、日本影视剧插曲的传入,对于很多歌手来说的启蒙是“歌原来可以这么唱”,对于谷建芬、王立平、王酩那一代中年作曲家的一个直接刺激就是“歌原来还可以这么写,配器还可以这么配.”但,仅就配器这作曲家“四大件”之一的功夫来说,现代流行音乐中的电声当时都是那么不可思议,至于分轨录音这样的基本技术绝大多数人还一无所知.所以,走向下一步除了解放思想外,最基础的功夫倒是从编曲、配器,分轨录音这样的“活儿”上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代年轻人与其说是直接走向创作,倒不如大部分是从“扒带子”开始的.如北京的徐沛东、李黎夫、温中甲,广东的李海鹰、毕晓世等等莫不如此.王立平先生在《潜水姑娘》主题音乐中对夏威夷电吉他的运用,许镜清先生在《敢问路在何方》前奏中的一段电子鼓则至今仍然是那一时代特殊的音响记忆.音乐会上主持人一段评价说张宏光是“匠人”,就因为他是早在小小年纪就走上了音乐制作之路,用王佑贵的话说就是一天到晚地在棚里混.

回头来说说“编曲”和“配器”.前一个词是学院说法,后一个词则是典型的流行界说法,其实指的都是给一段主旋律配上多声部伴奏的总谱的过程.但在实践中很有意思,经过学院专业训练的编配者在当年要“不耻下问”,努力学习流行音乐的有关知识,甚至于不同于古典系统的流行音乐和声体系;而很多凭着本能和才气闯入流行音乐界的年轻人可能很快跟上流行音乐的编配潮流,但始终缺乏古典音乐的理论基础.这也形成了中国音乐这些年来音响形态上千姿百态的一个侧面.

张宏光则在这个方面显示了自己特殊的优势,经历过音乐学院的良好教育,年轻而无拘束的心态又使得他能够“玩儿全活”,从而很难说他主要在“美声”“民族”“流行”这三个领域那边儿多一点.很多年前的一天在中音公司,张宏光去了,一眼看见了一台新音源,直接对经理赵易天说:“先拿走了,哪天再算账啊.”说完真的抱了就走.我问赵易天:这家伙一向如此?赵易天笑道,从来如此.他的钱全花这上头了!由此一端,可见张宏光对“匠人精神”的身体力行,这也才是如王佑贵所说,很多人听了张宏光编配的《春天的故事》之后要从深圳打着“飞的”来北京找他编配的原因.

我亲历的另一件事情则是《梅》这首歌的编配.作者就是后来凭着《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而成为第一个网红音乐人的雪村.这首完全不同于他其它世俗性很强反而颇为雅致的作品得以为大藏公司老总蒋涵看中,遂约请张宏光编曲.到了进人声的阶段,蒋涵约我去棚里听,到了录音棚只见一个乐手提着一个立鑔进来,打了几声走了.我问其故,蒋涵大笑说:张千一来听了,说你还真就是纯粹的弦乐四重奏啊,这是流行音乐,好歹的地方加点气氛.这才有了刚才补录这几声.

特别的是,虽然以往在流行音乐编曲中运用古典乐器并不少见,但在《梅》的编配上,张宏光如此漂亮地写成弦乐四重奏——还加上了极动人的一段前奏实在是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品位,使之成为近四十年来为数不多的“艺术化流行歌曲”之一,并在其后对相当多的编配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流行音乐编配的视野.以上强调了张宏光的“主业”,不知道这编配的活儿算是几度创作?但我知道,至少在近几十年来,编配这真正“幕后”的工作对于中国相当多的声乐作品的成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中至少涉及不同调式调性的融合、多种音色的采样和调配、前奏间奏尾奏的设计乃至“跨界”(“美民通唱法,中外传统器乐与电声乐”)的统筹等方面.张宏光在这些方面的探索是值得进行音乐学分析的.

也因为此,张宏光的创作在数量上不能与他大量的编配相比,但也许正因为大量地处理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反而给他自己的创作带来了高起点和高要求,所以他的创作往往都具有颇为强烈的个性色彩,较少流行歌曲创作中常见的自我趋同.他的作品中既有大开大合的《阳光路上》《精忠报国》,也有富含民族风情的《咚巴拉》《心太乱》,还有长于抒发深情的《寻觅》《等待》《温暖时光》《你》等等.也许借助于器乐思维,他的旋律往往气息深长,和声充满张力,节奏则变幻多端.《孝庄秘史》播出时,我看了几集,不是很感兴趣,而的确是因为《你》而看了下去,且到了最后才发现是张宏光的作曲.《精忠报国》也是如此,听说张宏光作曲,觉得有了《中国功夫》《霸王别姬》,难度不小,及至听到作品,才发现相同题材甚至体裁的挑战才是对作曲家的真正挑战.

当然,张宏光除了声乐作品,还有大量的器乐作品,其中包括了影视音乐、舞剧音乐.如果说他的声乐作品受益于器乐思维的话,那么他的器乐作品则同样受益于声乐思维所特有的歌唱感,当然还有他积年来拥有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沉淀赋予的丰富的抒情性.如舞剧《大漠敦煌》的音乐中不但有着丰富的调性布局,更有起伏跌宕、荡气回肠的旋律,特别发挥了他相当擅长的弦乐写作.再如《康熙王朝》中容妃去世的配乐,可当得上“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其中由蒙古长调素材谱写的插曲《千古一叹》以小号开篇,琵琶细语,弦乐缠绵的对答倾诉打动了太多的听众.还特别要提到的是他和笛子演奏家戴亚合作的“发烧”唱片《水月空禅心》,我觉得这张唱片体现了“粗放”型的张宏光的另外一面,或者时髦话说的柔软的心境.可惜音乐会上这些作品未能得到体现.

顺便说一句,影视音乐是改革开放以来大众音乐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插曲往往达到了剧目已经被人忘却,歌声却流传遐迩的水平.然而,总的来说,有些作者缺乏器乐写作能力,只能靠数段歌曲及七月变奏支撑全剧.其中原因此处不论,但我觉得假如我们的影视音乐能够写作得更讲究一些,恐怕会有助于影视作品质量的很大提升.自然,对张宏光的器乐作品全面评价非我所长,希望也有学者们加以探讨.

最后想说一点的是他对待前辈同仁固然是开朗坦诚,而对年轻人的培养和关心也很值得赞赏.音乐会上,萨顶顶、阿鲁阿卓等年轻的音乐人都曾在不同场合谈起张宏光在他(她)们涉足乐坛后给予的帮助,平素我也多有所闻.王佑贵在音乐会寄语中说:“一个像渔夫的宏光,死了!一个像教父的宏光,活着!”我不以为过去的宏光像“渔夫”,也不认为今后他就是“教父”.我认为青少年的宏光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至中年初期则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希望他如今已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无完人,张宏光是“全活儿”,并非是全能人,他的拖延症圈内闻名,却能拖延中见体量,他的粗放也时不时让人头疼,还能于粗放中出精细,此次音乐会有人说听得过瘾,我却觉得稍嫌过满,磅礴重彩有之,委婉留白不足,不知是否也是张宏光个人性格的折射?

此后,创作、教学、写作三位一体,希望已经大舍大离的张宏光继续以乐为媒,再续“音缘”,从此“向天再借五百年”,永远走在“阳光路上”.

方向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方向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方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英语专业文化方向论文

2、英语专业论文方向

3、英语专业翻译方向论文

4、论文方向

5、英语翻译方向论文选题

6、公共事业管理论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