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往事随风又总是不舍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和往事随风又总是不舍有关论文范文集

本文关于往事随风又总是不舍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往事随风又总是不舍

父亲20世纪60年代末在非洲坦桑尼亚待了两年,那时援助比较有名的事件是坦赞铁路.他去的是农具厂,因为技术专家比较多,他到那儿主要负责医疗,同去的还有厨师.不要小看这厂子,它国内的支持单位是洛阳拖拉机厂,这厂还是军工厂,一转型就可生产坦克.之前,在我不记事的年纪,父亲去过印尼和柬埔寨.1959年的秋天,父亲刚从北京医学院毕业便去了印尼,但时间不长,查史料了解到是我们政府周总理亲自安排的,动用客轮医疗队接大批华侨回国,因此南方广东福建各地就有了很多安置这些人的华侨农场.去柬埔寨是在60年代初跟着地质勘探队去的,也待了两年,要帮这个国家找矿,应该是没有什么结果,但人家确实比较友好,最后按不同的级别授国王勋章,听着都新鲜吧.可以这么说,除了这两个国家动乱的时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当地华裔华侨之多,在经济上影响之大,是不可想象的.

父亲很低调,那个年代作为一个普通医生,能几次出国门,政治上一定是特别靠得住的.现在怀念父亲,常想起近代佛门净土宗印光大师的一句名言:老实念佛.改两个字,父亲他老人家属于一辈子:老实做人.老实人做老实事,平常生活上也是如此,出国去回都有小车接送,离家一里多地就不坐了,怕同宿舍楼里的人看见.那时外事活动国家给置行头,毛呢哔叽的西装中山装,回来就压在了箱底,没穿过一次,我成半大小子的时候,有时会偷偷拿出来穿上,过过眼瘾.放到现在,这多好的衣装也就成了一个念想,箱子也是公家配的,成了不可多得的老物件.现在想想,父亲在那个年代的做法是无比正确的,贫困中的人们对穿衣戴帽一类还是极其敏感的.

就说从非洲坦桑尼亚回国,总是会带些东西,比如有几匹白色的确良和卡其布,引出的事就有好玩和不好玩的.先说这的确良,可是个稀罕物,属于现在一想起来就觉得好玩的事.马未都先生在微博里说过一大段:

的确良是一种曾经风靡全国的衣服面料,这个充满了文学意味的名字实际上译自粤语,科学的名字叫涤纶,这种布料特别符合过去相声中说的“禁拉又禁拽,禁洗又禁晒”的标准,在棉布风行多年又要布票的新中国刚一出现,就成了社会上着衣的最高标准,按今天的话说叫“时尚”.

的确良在进入市场前,百姓穿的衣服大部分都皱皱巴巴的,那时的人都穿棉布,棉布不结实,易皱,做衬衣每次还需要浆洗熨烫,其麻烦是今天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我记得的确良一上市,第一个口碑流传就是免熨烫,成衣挺括,易洗易干,几乎全是优点,没有缺点,尤其是夏季,一件的确良衬衫上身,连走路都精神,一路生风.

可谁知的确良也有缺点,天凉它的确凉,天热时它的确热,穿在身上不透气、不吸水,加之当时空调非常不普及,一到夏季看见汗流浃背的男女是稀松平常之事,一遇暴雨,满街遭到雨淋的人,尤其女子,其狼狈相不可言状.

按穿着舒适度,的确良明显不如棉布,但它有一个强项就是超结实,很难穿破.棉布衣裤易破,所以才有老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穿补丁衣服是四五十年前的社会风景,虽说提倡艰苦朴素,但每个人还是愿意穿上干净整洁没有补丁的衣服,的确良的出现极大满足了从贫困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民的自尊心.整个七十年代,的确良的席卷之势覆盖了十亿人的成衣市场,这个带有文学色彩的名词成为了服装的代名词.但好景不长,大概只有十余年的时间,的确良的去和它的来一样神速,神不知鬼不觉的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的确良”这个具有文物色彩的名词.

说来好玩,我相信在丰台芳古园老宅里的箱底,如果让母亲费神找找,说不定还有一匹半匹“的确良”,关键还是最初的舶来品,当年它是千里迢迢跨越海洋,跟宝贝一样.纯白的东西,找街上的裁缝店做了几套大小衬衣,亮得吓人,可问题是也不能都做这个,一人两件就可以穿上好几年.这时候,姥姥从福建来北京带着3个孙子,她老人家有办法,从街上买来染料,支上铁锅烧水放进化开,再把白色的确良放进去,出来呈均匀的淡青灰色.我现在想起这事还记忆犹新,那颜色感觉和60岁出头的姥姥形象极搭.有意思的是,作为旧社会大小姐的她女红还好,挑灯夜战地给自己做了几身中式斜开襟褂子,连盘扣都是自己做的,看上去很平整.姥姥有文化又识字,骨子里是“五四”新青年的个性,当年在北京她最高兴的事,除了做这几身衣服穿出去精神,就是能读到四大名著.读了还给孙子讲,她自己最爱读的是《红楼梦》,给孙子讲得最多的是《三国演义》.

说卡其布,属于旧事里不太好玩的.看网络的解释,卡其布是一种主要由棉,或棉、毛、化学纤维混纺而成的织品,其结构较华达呢质地更紧密厚实,纹路明显.根据所用纱线不同,卡其布可以分为纱卡、半线卡和线卡;又可以分为单面卡、双面卡、人字卡、缎纹卡.我想父亲带回来的卡其布应该是最后这种,因为面上新得泛贼光,犹如丝绸一般.布厚,母亲带我和老二出去做了上下簇新的一身,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袖口和裤口磨去了颜色,接着没半年就磨出了线头.浅的东西,卡其读音同卡齐,旧译作咔叽,叫法源自波斯,意思是灰尘,有大地的颜色、土色之意.据说1848年英国将军在印度殖民时,开始将这类布料用在英军服装,我们男孩在20世纪最流行的是同颜色的风衣吧.小的时候不懂得什么时尚,一身卡其布加上一双翻毛鹿皮鞋,招邻居小孩羡慕嫉妒恨也是应该的,上纲上线就成了资产阶级臭思想的具体表现了.

的确良做的绿军装军帽,曾经大量装备解放军,也引来青少年的崇拜.母亲千方百计给弄到一顶帽子和一件上衣,上衣是两个兜,士兵穿的那种,高兴得不行.前一段聊起往事,母亲居然把它们找了出来,让人又高兴得不行,可惜穿是不可能了,只能留着.父亲当年带回来的最时尚的应该是尼龙袜和T恤衫,花色多、有弹性,问题是袜子穿几次就有破洞,衣服越穿越小,感觉从好到不好的落差变得太快.

改变的确良衬衫独行天下的,我想应该是江浙一带生产的磨砂丝绸衬衫了,不管什么颜色都有点深沉,穿着肥大一些的就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同时的确良的后代也在演变,大而一统就是化纤,细分总类就多了去了,可以仿毛呢、棉布、丝绸,仿到你要辨别真伪必须用火烧,特别是毛线,化成灰的是纯毛,化成胶状黑疙瘩的就是混纺.也因此,20世纪80年代服装样式越来越丰富,夹克衫、西装、运动服是主流服装,该有的都要有,问题是穿不坏又舍不得扔,后面的流行样式一个接着一个,蝙蝠衫、直筒裤、文化衫、喇叭裤等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您家.眼见着各式各色的军装去年冬天又开始时尚流行,我想起大学毕业后第一件派,想起淘来的4个兜的仿毛呢军官服,可惜找不出来了.

父亲在坦桑尼亚时,我和母亲有时会到东交民巷靠西头的一个院子,算是个国内的联系点.有意思的是和这个院子的缘分到了80年代还有一回,帮我在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院科研处的顶头上司高起祥处长搬家,没想到他住在这个院子里,是极憋屈的平房,知道他以前在北京市水利局工作过,说明这个院子还真跟农口有点关系.新房是城西边的北洼路,离首都师范大学很近,领导也是这个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他当时的家看起来实在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比北漂强一点,几件床柜桌椅,搁现在五环外的旧货市场,恐怕没人收,拿去当柴火都嫌拆着费劲,电器基本没有,衣服就几个箱子.印象深刻的是他爱好藏书,现在看除了一些古典小说诗词,别的价值也不太大,可还是被震撼了,不愧为搞中文的前辈.高起祥处长从社科院去了市委组织部研究室,后来成了常务副部长、市委副秘书长,后来又回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当院长.这时我已经离开社科院去了福州,再调回京没有吃回头草,想当年初入职场,不管怎么说这半辈子差不多以码字为乐,老领导是引路人,我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学评论文章,说的是孙犁的《荷花淀》,他推荐给了北京电视大学的刊物发表.后来得另一位老学长王惠友的帮助,给电大中文专业讲了一年的现代文学,现在看到自己用过的旧教材,不免哑然失笑,当年自己是多有“才”.1985年11月北京成立了杂文学会,牵头的是《北京日报》,经常参加活动的也是些亦官亦文的“名士”,老领导一直想把我往这方面带,遗憾的是自己不太听话也不上道,好运气随风一带而过,到如今只会这么没头没脑地瞎扯.

(编辑·刘颖)

往事随风又总是不舍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往事随风又总是不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往事随风又总是不舍方面论文范文。

1、科技风杂志

2、科技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