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媒介素养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基于系统观视角的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构建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免费媒介素养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媒介素养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基于系统观视角的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构建

一、引言

新媒介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吸引着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主要途径.新媒介呈现出的新观念、新事物、新潮流、新思维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处事方式、交往方式甚至是价值取向.在纷繁复杂的新媒体时代,如何正确看待传媒现象,如何深入了解传媒运行规律,如何科学辨析传媒信息,如何有效利用传媒手段自我完善、推动社会进步,逐渐上升为个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些都是值得当代大学生、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认真思考、潜心研究的社会命题.

二、媒介素养的内涵及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目前大家较为认同的媒介素养概念是1992年美国媒介素质研究中心做出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1]由此推衍出媒体素养五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正确认知媒介的基础知识及使用方法,二是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价值和意义,三是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质疑和反思能力,四是掌握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五是利用新媒介发展自我,参与社会进步.最为理想的媒介素养状态是受众的媒介使用将成为发展他们的一种动力,而不会因媒介使用沦为大众媒介或讯息的奴隶.[2]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知识群体,具备较高层次的知识水平,但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在应对媒介、利用媒介、鉴别媒介信息等方面仍显不足.作为媒介接触的主流人群,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及综合素质关乎国家未来的整体形象.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和社会需求分析来看,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是大学生树立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在需求,更是信息时代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那么,何谓媒介素养教育?顾名思义,是提升人们媒介素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它是以社会公众为对象,以培养和提高认知媒介、参与媒介、使用媒介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3]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在纷繁复杂的新媒体时代,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解读媒介信息,掌握制作与传播信息的技能,使他们“能免受媒介传播的不良文化、道德观念或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4]其作用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媒介知识与技能.基本的媒介知识包括语言文字处理、图形图像处理技巧、网络媒介的特质,以及处置媒介信息的原则和方法.大学生只有较好地掌握媒介基础知识,练就过硬的媒介技能,才能奠定良好的媒介素养基础,及时规避新媒介带来的不良因素的影响,为个人的健康成长创设好的环境.

二是有助于大学生提升媒介信息鉴别与传播能力.新媒介传播的形式多样,传播的信息类型纷繁复杂,引导大学生理性应对日益国际化的媒介世界,正确辨识、评价媒介信息,合理区分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厘清各类媒介信息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问题,有效控制个人行为,理性传播媒介信息,制造媒介产品,以成熟的心态、理性的思维看待媒介世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助力个人成长.

三是有助于大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媒介信息.新媒介环境下,媒介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培育和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性认知和有效的使用能力,这不仅体现为他们对媒介信息负面影响的警惕意识,对媒介信息暗含的价值理念以及意识形态的解读能力和洞察能力,还表现为积极主动地获取有益信息为己所用,调整个人的价值理念及日常行为,从而提升个人与新媒介之间的参与互动能力.

四是有助于大学生增强使用信息的道德规范意识.媒介信息的泛娱乐化、低俗化,以及相关网络法律不完善、政府监管不利,导致目前的法律和管理不足以应对新媒体时代出现的诸多新问题.而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在接触和使用媒介信息时所坚守的道德规范意识和自律能力.增强对网络道德规范的总体认知,了解新闻出版、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有助于增强大学生使用信息的道德规范意识.

三、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网络新媒介的快速发展,各类网络事件层出不穷,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被普遍关注,然而,国内的许多高校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媒介素养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与提升.大学校园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理应具有独特的优势,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导致当前相对薄弱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多个方面呈现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媒介素养教育的顶层设计不足.媒介素养教育是个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基于目标规划、方案设计、环境构建以及测评体系,共同形成相互传动的整体架构,但从目前国内高校的实施情况来看,还未能有效地将其纳入顶层设计之中,主要表现在:(1)缺乏媒介素养教育的意识理念.就目前而言,国内高校普遍没有站在高校育人的全局视角中,系统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使命和任务需求,因此,也就缺乏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各层面、各要素的统筹考虑,缺少明确统一的教育理念,缺乏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顶层设计,以及功能协调、结构合理、行动明确的总体框架.(2)缺乏媒介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规划.国内高校鲜有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大学生的通识教育之中,即使稍有涉及,也是更多地将培养目标定性为媒介技术技能的传授方面,几乎没有关注到如何提高媒介能力、媒介意识、媒介道德的课程,也没有将媒介素养作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一个必然环节.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过窄,培养目标不明确.从媒介素养的教育体系而言,局限于技术技能提升的媒介知识教育只能是基础,其最终目的还是要赋予大学生完善的知识结构,提供解读媒介信息的正确视角,培养独立的思辨能力,增强道德规范意识,成为积极的信息使用者.(3)缺乏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培养计划.目前,高校普遍缺乏专门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现有的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与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在一些高校中,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往往是新闻专业教师或专职辅导员,他们或者凭借相关的专业知识,或者凭借个人的兴趣爱好,或者肩负政治教育任务去从事媒介素养教育,开设一些选修课或者专题讲座,往往这些选修课或者讲座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也缺乏考核评价标准.面对媒介素养教师缺乏的现状,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将其列入师资引进和培养计划当中.

2.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跟不上时展.从现代意义上讲,媒介素养教育内涵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充实丰富,相关的教学内容也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然而,当前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具体表现在:(1)传统的教育内容未能及时调整,难以满足新媒介时代素养教育的需求.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偏重于媒介知识教育,注重教授大学生新旧媒介的类别区分、媒介组织的运行规律、媒介的使用与制作知识,而相对忽略了大学生积极有效利用媒介的工具意识、判断和反思意识,弱化了道德教育、新闻伦理教育和媒介与个人、社会之间的互构关系,以及忽视了媒介信息批判能力、反思能力、选择和利用能力的提升等等.(2)专门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未能及时推出.从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媒介素养课程来看,大多集中在新闻传播、教育技术、媒介产品制作等方面,鲜少涉及媒介政治、媒介伦理、媒介价值、媒介责任等方面.媒介素养理应是跨学科的课程,课程安排或教学设计上应涵盖传播学、新闻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当前高校普遍缺乏专门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3.媒介素养教育形式相对单调.媒介素养往往是以课堂讲授形式为主的较为单一的教学形式,教师通过课堂授课传递媒介基础知识,没有开展真实网络媒介环境下的实践教育活动,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理论的有效伸展和媒介信息处理经验,导致在媒介实践中存在着“知行不一”的现象,遇到实际的媒介信息问题,依然存在盲从跟风,无法正确处理媒介信息等问题.

4. 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情况缺乏客观评价.针对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成果的评价标准是缺位的,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媒介素养教育缺乏专业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高校在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前几乎没有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进行客观的测评,以至于无法掌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真实水平及客观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进行质的评判和量的评估.二是对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水平监测力度不大.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仅仅聚焦在学生的成绩上,事实上,成绩不能代表教学效果,也无法显示媒介素养水平.对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媒介素养水平的实时监测可以帮助教师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从而使得素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系统观下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构建

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指高校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和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媒体实践对大学生进行新媒介知识、新媒介技能、新媒介文化以及新媒介道德的传播和普及,提高大学生的媒介意识,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笔者认为,目前对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还未形成系统性,有的注重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有的注重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的探讨,也有的将研究重点放在媒介素养的教育目标、教育途径的探索等方面,这些不同角度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素养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理应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高校更加应该基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所面临的问题,采用系统观的视角,构建一套完备的素质教育体系,从内部管理上整体理顺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使这些环节形成正向合力.首先,明确媒介素养教育目标规划,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关教育实施方案的设计,并构建多元化的教育环境.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进行测评,检验教育教学效果,发现具体问题,并引导教育目标规划的调整,以此循环往复,将教育理论和媒介实践紧密结合,循序渐进,才能有效推进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各个环节的关系见图1.

1.媒介素养教育目标规划.媒介素养教育目标需要依据当前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大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进行规划.然而,制定目标规划的前提是统一媒介素养教育的意识理念.高校管理层应统一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自觉的媒介辨析意识、媒介批判意识以及媒介道德意识,而且能够让他们对国家民族形成自觉的心理认同,防范西方不良的媒介文化、媒介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入侵,捍卫民族文化的安全与独立.由此可见,其重要性不可小觑.在此意识理念的指导下,方可进行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设计.

体系设计的第一层面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规划.落实到高校层面上,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5]媒介素养教育目标既应涵盖媒介基础知识的传授,也应注重启发大学生独立思考和鉴别分析媒介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科学批判的思维.新媒介时代,培养大学生批判思维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目标,媒介素养教育要通过传输媒介的基础知识,强化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基本认知,增进他们对传媒知识的主动辨别,避免“低水平地被影响和满足”,培养他们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和鉴别媒介信息,明晰媒介资讯的作用,“解读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了解传媒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作自主的受众,并会合理地运用新媒体进行参与式交往,完善自我,服务社会”.[6]合理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培养出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人才,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方案设计.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方案主要依据媒介素养教育目标进行设计,将确定的媒介教育目标落实为具有一定可执行性的教学计划,供具体实施层面使用.媒介素养教育方案不是孤立的教育方案,而是融合于整体素质教育方案之中,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师资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1)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定的信息传播工作,是以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的传播,其表达形式、运用手段与大众媒介有密不可分的联系.[7]因此,在设计媒介素养教育方案时,应注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媒介意识,教育大学生正确地解读媒介信息,合理使用媒介工具,增强媒介信息批判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媒介传播过程中大量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政治观念、道德意识方面的冲击,在提高思想政治意识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2)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专门课程教学之中.在高校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最直接且行之有效的办法.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步骤、分层次、多渠道开展课程教学,或开设公共必修课,或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或开设选修课,或开设专题讲座,或开设学术论坛,以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媒介专门知识传授.同时,还可以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化到各专业教学的知识体系之中,有效地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高校不仅要加强媒介素养专门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专业课教学中的媒介素质养成.(3)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师资培养之中.教师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承担者、组织者和发起者,在媒介素养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层次.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引进与培养专业教学人才,通过聘请专家学者,利用学术讲座、论坛、研讨等形式,开展对在职专业教师的长期、系统的培训.另一方面,对全校教师进行媒介素养培训,加强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使他们能够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影响学生.(4)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之中.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媒介产品的制作,通过制作与传播实践,帮助学生深刻感知媒介的作用与意义,实实在在地提高媒介素养.另一方面,利用校园媒介资源,开辟媒介素养教育基地,通过搜集、制作社会热点案例,邀请专家学者对案例进行批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媒介、解读媒介,培养他们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观念,帮助他们看清社会主流,避免大学生对正确信息盲目否定,对错误信息盲目轻信,让他们更理性、科学地看待和处理现实问题.

3.多元化媒介素养教育环境构建.媒介素养教育环境的构建要基于教育方案进行,将教育方案具体化为实际执行的各种教学环节,结合教育方案和教学环节设计,构建多元化的教育环境.

大学校园作为传播知识和弘扬文化的重要阵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媒介资源,校园广播、电视、报纸、期刊、校园网络等传播媒介凭借其信息量大、作用面广、出现频率高、影响深刻等优势,营造了全方位的舆论环境,构成了媒介素养的教育环境.校园媒介对大学生具有不可替代的、持久且深刻的影响和教育意义,是学校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校园要重视建设校园传播媒介和文化设施,发挥校园媒介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各种媒介形式和手段宣传现代化的媒介知识、媒介技能和媒介意识,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环境氛围.

此外,要积极拓展校园媒介的延伸平台,探寻与大众传媒的合作,为高校大学生开拓参与媒介活动的教育环境.高校或者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现有的媒介资源,鼓励师生互相启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媒介实践活动,以实际的媒介作品参与进大众传媒的实践,或者可以邀请大众传媒界人士走进校园,与大学生交流互动,让大学生获得来自媒介一线的第一手信息资料,了解身边的媒体状况,以所见、所闻、所作增强对媒介的感性认识,拓展媒介的教育环境.

另外,高校要注意挖掘家庭、政府、社会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通过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搭建媒介素养教育网络,深化媒介素养教育环境.无论是高校还是家庭都有责任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促成其健康的人格.

4.大学生媒介素养测评.准确地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测评对于后续教育目标的制定与调整,以及前期教育方案及其实施情况的评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规划目标和实施方案的运行效果,需要有测评机制来驱动和完善,确保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笔者认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测评既需要做好定期测评,又要做好实时测评.

定期测评主要针对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一些阶段性目标进行特定的测试,检测相关的教学内容是否已经被掌握,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从而确认教育方案及其实施方法的有效性.实时测评主要是指对大学生在校园内的媒介使用情况进行一些实际的统计分析,探寻大学生媒介活动规律,从而,辅助设定媒介素养教育目标.此外,高校还应呼吁政府、媒介科研机构依据评判标准,出台评价指标,把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把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利用评估反馈的信息,加强和改善对媒介素养教育过程的调控,从而对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保证大学生媒介素养体系的良性循环,真正保障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效性.

媒介素养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在信息时代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需要高校、政府、媒体、社会形成体系,构建一个全新的教育格局,共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然而,就高校内部而言,也需要从目标规划、方案设计、环境构建、评估测评等方面形成合力,建立起全面、高效、合理的育人格局.

媒介素养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媒介素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媒介素养方面论文范文。

1、职业素养论文

2、媒介经营和管理论文

3、关于职业素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