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论文范文文献 与从序跋看鲁迅翻译思想的形成和方面论文范文文献

该文是关于翻译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从序跋看鲁迅翻译思想的形成和

摘 要:鲁迅先生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同时也是一名译作颇丰的翻译家.他酷爱撰写序言和后记,从其诸多翻译作品的序跋中,可以管窥鲁迅的翻译目的、原则、方法选择等方面的见解和观点.根据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借由占据鲁迅创作文字有机组成部分的序跋来探寻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嬗变轨迹,对于后人正确认知翻译家鲁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副文本;序跋;鲁迅;翻译思想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1-0107-03

在中国翻译史上,有这样一位忧国忧民者,他心怀祖国和人民,痛心当时的中国深受外国列强的压迫,想要挽救整个国家和人民,于是他拿起手中的武器——通过译介科学小说和先进的东欧苏联等国家的文学作品来改造国人的国民性,实现文艺救国.在众多翻译作品的序跋之中,他提出自己的翻译原则和主张,纠正当时翻译界不良的胡译和乱译,对中国的翻译理论产生重要影响.他就是中国当代文坛巨匠、伟大的翻译家鲁迅先生.通过梳理鲁迅数量繁多的序跋,仔细研读其中的言论,再结合鲁迅所处的特定的时代背景,可以得知鲁迅翻译思想的形成和变化的轨迹,从而对鲁迅的翻译行为做出客观的评价.

一、序跋对于翻译研究的重要性

根据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1],副文本可以分成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序、跋、前言、题记、注释、插图等属于内副文本,而书信、札记、访谈等属于外副文本.翻译研究中副文本的形式主要体现在序跋、注释、图像等,其中序、跋尤为丰富.前言、序言、代绪论、作者的话、编者的话、出版说明、后记、后序等都属于序跋之类.翻译作品的序跋多为译者交代该书翻译缘起、目的、翻译经过或是对原作作者及作品内容、主人公进行评价的评论性的文字等.

当今的翻译研究对包括序言跋语在内的译者的“行内之声”越来越重视.尼南贾纳[2]认为所有关于翻译的思考都是以译者前言的形式附在具体文本里的.翻译作品的序是读者阅读翻译文本的第一道“门槛”,从前言或译者序言读者可以了解译者翻译的动机、翻译策略选择或是翻译目的所在,也可以借此得知原作作者的相关情况,抑或译作中某些术语的特殊的翻译方法等,从而在阅读译作正文本之前对其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可以减少阅读障碍,更加深入地理解译作的翻译风格和特色,从某种程度上和译者及原作者有着精神上的互动和交流.同时翻译作品的序跋也是译者显身的一个重要平台,译者可以借由序跋对读者产生直接影响,引导 读者对译作的理解和评价,同时言明在正文本中所不能言出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目的等.因此研究翻译作品的序跋是对研究译作和翻译家的一个重要的补充,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二、鲁迅所作序跋分类

鲁迅一生笔耕不辍,除了自己创作的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外,他还撰写了相当多的序跋,据统计共有300篇之多,数量大约占鲁迅作品总数的1\4.鲁迅如此重视序跋在于他坚信绝大多数读者在阅读正文之前都会很愿意先研读序跋以获得作品和作者等的相关信息,它们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正文一样可以让作品变得更加完整和立体,还可以引导 读者通向正确鉴赏和理解作品的道路上来.

总的来说鲁迅作的序跋可以分成三大类:自序、他序和译序.鲁迅为翻译作品所写的译序,是本文所要重点研究的对象.鲁迅写的第一篇翻译序言为1903年的《月界旅行·辩言》,最后一篇序为去世前几天写的《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毫不夸张地说鲁迅的创作活动是自翻译活动而始,且翻译活动贯穿了其一生的创作生涯.鲁迅为译作所撰写的前记、译者序、小引、译后附记、后记等占了其翻译活动很大一部分比重.据《鲁迅全集·第十卷》中的《译文序跋集》[3]所统计的数据,鲁迅总共写了多达123篇的序跋及附记,字数也是非常惊人——总字数超过25万字.鲁迅在这些翻译序跋中要么引介原作的作者或主人公,要么阐明自己的翻译目的和方法,或者直接向读者言明自己翻译的服务对象等,是研究鲁迅翻译思想重要的史料.

三、从鲁迅翻译序跋看鲁迅翻译思想

多元系统理论的领军人物之一吉迪恩·图里[4]把译作的序言跋语“看作重构翻译规范的重要超文本资源.”孙昌坤[5]也认为作为翻译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译作序跋的作用不容小觑,它们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下面将通过具体的鲁迅翻译序跋来探究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

(一)翻译科学小说为开启民智、宣传科学

鲁迅早期的翻译主要集中在科技、科普文论的翻译上,这与他年轻时期求学的经历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朝末期,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一些传统的落后的旧思想旧观念产生了冲击,使部分人民群众逐渐觉醒,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思想启蒙的种子.由于家庭的变故鲁迅走上了新学求学之道,他去了南京水师学堂和南京路矿学堂接触到了西方的新的科学知识,后来去日本留学,更加有机会学习到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知识.他认为要让中国振兴就要从普及科学开始,要让中国人从落后的封建思想里解放,改造国民的“国民性”、开启心智必从科学小说始起.因此鲁迅以自觉清醒的科学意识向国人翻译介绍科学小说,借小说的有利形势向国人传播科学知识以振兴国家.鲁迅翻译的科学小说有《月界旅行》《地底旅行》,还编译了论著《造人术》《北极探险记》等.

关于自己的翻译目的,在早期的转译法国凡尔纳的科学小说《月界旅行·辨言》中鲁迅就有非常明确的表达:为“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6]此外他还宣称“……而独于科学小说,乃如麟角.……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必自科学小说始”.从这个序言里可以看出鲁迅主张把小说作为科学启蒙的手段,传授人们以知识,鼓励打破传统的迷信,改良民众的思想,借助翻译这一利器为国人引进传播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思想,最终达到救国并振兴中国的目的,可以说鲁迅是中国科学小说翻译的先驱.

(二)翻译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为争取解放的爱国主义和主义

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受世界形势变化的影响,鲁迅的思想发生了不少的激变,他认真思考了关于无产阶级的文学方面的若干问题.并且他还花了不少精力来翻译普列哈诺夫——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部分主要的文艺论著.此外关于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对的文艺政策进行的辩论的记录,鲁迅也费了很多心力来整理并译成中文.鲁迅费心费力做了所有这些工作,都是针对中国当时激烈现实的文艺斗争,为给当时处在迷茫的人们以斗争的希望,为争取解放的爱国主义和主义.

在世界各国文学中,鲁迅关注最多的是俄国的作品,这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中俄两国两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时代情绪等方面存在某些相似点.鲁迅共翻译过14个国家、将近一百位作家的200多种作品,苏俄文学的作品占的比例最多,约为鲁迅所有翻译作品的2/3.1905年俄国革命后,鲁迅第一个引介了俄罗斯文学到中国.1909年在《域外小说集》中,鲁迅又翻译了俄国作家安特来夫和迦尔洵的作品.果戈理、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一大批俄国作家的作品,都是通过鲁迅输入到中国.在这诸多作品的译序中都可以找到鲁迅推崇俄苏文化、弘扬爱国主义和主义的影子.如在《短篇小说选集》英译本的自序里鲁迅写道:“后来我看到一些外国的小说,尤其是俄国,波兰和巴尔干诸小国的,才明白了世界上也有这许多和我们的劳苦大众同一命运的人,而有些作家正在为此而呼号,而战斗.”[7]毫无疑问举其力翻译无产阶级文学作品正是鲁迅为中国争取解放的爱国主义和主义所做出的具体行动的充分表现.

(三)翻译儿童文学为捍卫个性自由和倡导博爱和谐

以勇斗士出名的鲁迅,深爱童话的作品,似乎与其个性相左,其实他的冷酷的外表背后隐藏着童贞的美.因此除翻译科学小说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外,鲁迅还为中国的青少年翻译了一些外国儿童文学,如和许广平一起翻译的匈牙利女作家海尔密尼亚·至尔·妙伦的童话小说《小彼得》、乌克兰童话作家爱罗先珂写的《爱罗先珂童话集》和《桃色的云》及荷兰作家望·蔼覃的《小约翰》与《表》.

爱罗先珂的作品多是童话,看似童真的语言里蕴藏着人生命运的寓言.鲁迅读了他的童话作品后,心灵深受感悟和净化.想到中国的儿童生活环境之艰苦,深受封建思想的桎梏,缺少自由的个性发展,更谈不上博爱及和谐,鲁迅秉着捍卫个性自由和倡导博爱和谐之初衷,翻译了一些儿童文学,并从翻译中获得灵感.

鲁迅在翻译了《狭的笼》之后,对爱罗先珂更加推崇,因此在译后记中说到:

“……,我爱这攻击别国的‘撒提’之幼稚的俄国盲人爱罗先珂,实远于赞美……受过诺贝尔奖的印度诗圣泰戈尔;……”[8]

正是爱罗先珂这种博爱和谐之心触碰到鲁迅内心柔软的另一面,因此他排除万难历经时间磨难等杂务也要把这些儿童文学作品翻译出来给中国的儿童看.

(四)从最初的意译到余生坚守直译的翻译观转变

现代人一提到鲁迅的翻译马上就会想到“宁信而不顺”,在翻译界里有不少学者批评过鲁迅的直译,较有代表性的为梁实秋和赵景深.梁实秋把鲁迅的翻译称之为“硬译”,而赵景深的翻译观和鲁迅恰相反,他认为翻译时与其信而不顺,倒还不如顺而不信.其实鲁迅翻译观的转变经历了从早期的跟随清末民初的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崇尚直译、反对一味归化的历程,鲁迅翻译思想中的“宁信而不顺”是近代中国翻译活动中众多的翻译家兼爱国者救亡图存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1903年鲁迅在翻译法国科学幻想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的序言里这样写道:“《月界旅行》原书,……,凡二十八章,……今截长补短,得十四回.初拟译以俗语,稍逸读者之思索,……因参用文言,以省篇页.其措辞无味,不适于我国人者,删易少许.”从序言中我们清楚地看到鲁迅把原书做了很大范围的删减,原书的28章被缩减成14章(回),另外翻译的语体采用文言文“以省篇页”,同时鲁迅也将原文措辞重复的地方进行了删减.在翻译《地底旅行》时,鲁迅同样也是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对原文进行大规模删减,把原书中的45章缩至仅余12章.

在翻译《斯巴达之魂》时,鲁迅说翻译该书是为了让国人警醒,激励中国人奋起而抵御外族侵略的斗志.于是在翻译时,以传播思想为主旨,是否忠实于原文则没那么重要了.

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鲁迅采用的翻译方法也是意译.鲁迅在《〈小彼得〉译本序》写到:“凡学习外国文字的,……然而开手就翻译童话,却很有些不相宜的地方,因为每容易拘泥原文,不敢意译,令读者看得费力.这译本原先就很有这弊病,所以我当校改之际,就大加改译了一通,比较低近于流畅了……”

如此这些大胆的“改译”正是意译的体现,也是译者鲁迅对于当时的社会语境做出的顺应式的选择和对中西文化碰撞所做出的应有的反应和采用的对策的客观体现.

而到了1909年之后,鲁迅的翻译观产生了变化,他不再推崇意译,认为林纾等人对原作的“任情删易”造成的误译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让鲁迅下定决心纠乱译以正时弊的原因是其阻碍了西学在中国的正确传播,不利于民众思想解放.同时也为了改造传统文化、重构新文化,鲁迅觉得很有必要创造性引介新的表现形式,弥补早期白话文在表达方式方面存在的精确不够的缺陷,因此转而采用并一直信守余身的直译方法.

鲁迅关于直译的主要言论见于其和周作人合作翻译的《域外小说集》的《序言》里[9]:“……词致朴讷,不足方近世名人译本.特收录至审慎,迻译亦期弗失文情.”和《略例》里如:“……任情删易,即为不诚.”

四、结论

鲁迅对翻译作品序跋非常重视,他认为对于那些来自异域的且和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的作品,译者更加有责任撰写序跋来为读者引介这些新生事物.换言之,序跋使作品“更加完全”,序跋这类副文本是整个文本得以完整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研读鲁迅诸多的翻译序跋,可以得知其翻译目的在于以翻译为工具建立一种新文化,通过翻译助国人改造中国旧社会和改造国民的劣根性.从翻译作品序跋我们也可以深刻理解鲁迅翻译思想转变的轨迹——从早期的意译到后来的直译,及其改变的原因,也是鲁迅自己思想的真实体现.

参考文献:

〔1〕Gennette,Gerard.Paratexts:ThresholdsofInterpretation[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2〕Niranjana,Tejaswini.SitingTranslation:History,Post-Structurali,andtheColonialContext[M].BerkeleyandLos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2.

〔3〕鲁迅.鲁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Toury,Gideon.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andBeyond[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63.

〔5〕鲁迅.鲁迅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孙昌坤.简论译作序言跋语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J].上海翻译,2005(01):54-55.

〔7〕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8〕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9〕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姜黎梅)

翻译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翻译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翻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论文文献翻译

2、毕业论文翻译

3、外文文献与翻译

4、毕业设计英文翻译

5、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

6、英语翻译专业论文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