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村落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与常州的两个古村落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古村落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常州的两个古村落

李怀中

也许,在美丽富庶的江南,一提起古镇古村,你就会脱口而出:周庄、同里、乌镇,那里的游人摩肩接踵,那里的商家连片成市.在高度发达的长三角,在寸土寸金的苏南,还能找到深藏不露、未被商业开发的传统意义上的古村落吗?

随着2014 年11 月25 日, 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部、国家旅游局等关于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公布,常州市的焦溪和杨桥两处“中国传统村落”跳进人们的视野.它们独特的地理和形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尤其是原汁原味的生态、宁静古朴的气息,如深闺处子、未琢璞玉,初现异彩.你走过,看过,完全有理由相信,以上的答案是肯定的.

焦溪

焦溪古村在常州市武进区东约二十公里,位于无锡、江阴、武进交界处.古村依山傍水,三山环绕,东倚鹤山,北枕舜过山,南望石堰山,宽阔浩荡的舜河从古村东边静静地流淌.这是一处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显得静谧安宁.焦溪地区早在东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时期已属吴王余祭封给其弟季札的领地, 称延陵.季札曾在这里扶犁耕田,并在这一片土地上终老,舜过山附近的申港镇上有季子墓和季子庙等遗迹.舜过山传说因四千年前中华民族的远祖虞舜大帝东巡经过并驻足这里而得名.舜过山间松涛参天,万木争春,山上有舜庙、舜井、舜田和塔基等遗迹,唐代大诗人刘长卿还留下了《题舜祠诗》:“弦绝松风尘,芳祠帐落晖,只因山鬼护,万古仰垂衣.”舜山脚下,则有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师焦丙的墓和焦丙草堂等遗迹.

说起焦溪地名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传说元朝至正(1341—1368)年间,中国灾荒连年,瘟疫流行,农民起义遍及大江南北.江阴虞门秀才焦丙往来于长江、淮水之间,以设塾教书谋生, 焦丙学识渊博,为人敦厚, 后来在淮北皇觉寺设馆,教小僧识字读经.其时朱元璋在皇觉寺落发为僧,从焦丙学习,师生相处数载很是融洽投缘.由于社会动荡,焦丙弃馆回家,侍奉老母.不久,朱元璋投奔郭子兴起义军,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继举反元大旗,问鼎中原.朱元璋称帝后, 有一天忽然想起老师焦丙,于是下诏征召焦丙“简行至京”.在朝堂上,朱元璋见到昔日的老师分外高兴,赐焦丙“金、玉、角三带,授千户”.焦丙仅受角带,不久,由于不习惯受官场拘束,焦丙“乃挂带而去”(见《m 比陵高山志焦丙传》).焦丙来到舜河岸边筑舍隐居, 继续设塾讲学,求学者不绝于途,于是这里称焦塾.后人误“塾”为“垫”,故称焦垫,“垫”与“店”同音,俗称“焦店”.常州更有歇后语:“火烧排门———焦店”, 一喊就喊了几百年.几百年间焦溪曾五易其名,但始终都保留“焦”字.

焦溪是常州的文化名村, 历来重视教书育人.据《毗陵高山志》记载:焦溪地区历史上产生过十二名进士,舜过山原有“舜山学所”,又名“舜山书院”, 是清乾隆年间学者是仲明先生讲学的地方.

焦溪古迹众多,民风淳厚,据考证古镇已有近千年历史.据清道光《武进阳湖合志》载,早在元末,焦溪地区已是“民居辏集,瓦屋参差,稻秸堆委,连衢比巷”.明末清初,这里已经是“四方贸易者肩相摩,趾相错,俨然者都会”,有“朝奉万包,日进斗金”之美誉.

焦溪山多,水多,桥多,巷多,原有“九桥六街十/乙巷”之称.龙溪河是古镇的“龙脉”,焦溪民居和店铺大多分布在河两岸.龙溪河原名龙沟河,人们为了以水(溪)克火(焦),故镇名为“焦溪”.今天焦溪古村还存有“一河、四桥、五街、十三弄”,古镇人家“面街背水产通舟,台榭高低临水际”,前门通街, 后门通船,“家家连流水小桥, 户户通卵石坦途”.焦溪古村街巷多形成于清朝和民国时期,路面保留原有的金山条石.众多民居东西山墙、前后包檐约有一半用黄石砌就,形成“黄石半墙”的独特建筑风格,体现出南地北风的特色.龙溪河上有美轮美奂的古桥四座, 兰元桥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1),为单孔石拱桥,取“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之意;咸安桥建于乾隆八年(1743),因附近为焦溪猪行,故又名“猪行桥”;中市桥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为单孔石拱桥;青龙桥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为单孔石拱桥.有了古桥的衬托,焦溪古镇更显得婀娜多姿,妩媚动人.民国时期,焦溪有四百多家商店,其中粮行有八十家,由于焦溪水网密布,便利运输,上海、无锡、江阴和武进等四邻八乡的粮商要到这里进行粮食交易.1941 年焦溪古镇曾遭遇日本侵略军的野蛮焚烧, 古镇遭到巨大破坏,清乾隆进士奚寅的“进士第”被焚了前三进,镇上另有许多大宅也遭劫毁.新中国成立夕,焦溪镇上还有百年老字号店铺三十八家,典当行、旧货店、木行、猪行、鱼行、糟坊、粮行、钱庄、药铺、肉店、茶食店等远近闻名.

焦溪老街有东街、西街、东下塘、南下塘筹主要街道, 街中还套有强家弄、奚家弄等数十条弄堂,街上的长条石板路今仍保存.街头巷尾原有十一座圈门,俨然是一方小城.据统计,焦溪古村至今仍保存有六百多间清代和民国建筑, 其中有许多深宅大院.龙溪河两岸庭院深深,古镇的弄堂曲曲折折, 妇女们忙碌的身影往往是水乡清晨的第一道风景线.青山绿水与古桥、石板路、古井、古树、门楼、马头墙、长格窗,编织成一幅最美江南』、桥流水人家”图.

杨桥

南杨桥,原是用杨树做成的木桥,明朝时把木桥改建成石拱桥.现在的桥是1828 年再次改建成的,桥背正中有一个圆点, 这个圆点正是武进和宜兴两县的分界点.南杨桥古村临太湖、涌湖之滨,距常州约三十公里,自古就有“介宜阳之邑,通南北之衢”之称,今属武进区前黄镇.古村因南杨古桥而得名,已有八百年历史,占地约三百六十亩,三面环水的古街老房子面积二万七千平方米,共有五条长街、六座古桥;南杨桥、百岁庄、太平桥、牧斋院、丁家塘丁宅、太涌地委新四军南杨桥地下交通站旧址等六处,已被常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走在杨桥村古街上, 我们仿佛徜徉在常州古老历史文化的天空下.那久违了的石板路、青砖人字纹路、古井、马头墙和雕梁画栋的深宅大院、提梁式灭火水龙,竟又重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我们踏在这厚重的土地上,仿佛在与历史对话.粉墙黛瓦与蓝天碧树交相辉映,花香弥漫,街衢巷陌蜿蜒曲折,水面上雾气氤氲.村内有杨桥河,沟通太湖与涌湖,古村东西南北四条街的尽头建有圈门.杨桥古村的文化遗存非常丰富, 约有五百余间明清建筑.杨桥村水网密布,历史上曾商贾云集,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后裔朱糙经商来到杨桥, 决定在这里定居,以后又有唐、徐、刘、蒋、华等商界人士迁居这里,共同开发.杨桥村及周边地区古迹众多,如关房阁、白虎堂、南杨楼、太平庵、凤凰洞、仙人树、四巷门、周郎潭、苏东坡手植海棠园、唐代古刹万福禅院、红莲寺遗址等,画家徐悲鸡纪念馆也距此不远.杨桥古村自然景观非常秀美,是常州的宜居之地,这里的长寿老人比比皆是,这里民风淳朴,曾经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杨桥村还是常州传说故事非常丰富的古村.“大禹治水禹家桥”、“观音落圣凤凰池”、“周瑜屯兵周郎潭”、“华佗显灵仙人树”、“周处留下两青墩”,还有全国闻名的“火烧红莲寺”等,都源于杨桥古村.传说四千年前大禹治水来到这里,只见方圆几十里范围内,水汪汪一片,大禹认为要排除这里的洪水, 必须挖一条东西方向的河直通西边的大河.大禹亲自挥锄并指挥百姓奋战,终于开成了河渠,即现在的“湾渎浜”.

杨桥古村还是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洋,调狮子、调马灯、调犟牛、舞马叉、调大头、打腰鼓、踩高跷、调三十六行、调龙灯、朱氏捻纸等,成为这里有名的文化展示.其中调犟牛、朱氏捻纸筹列入了省、市级“非遗”名录.近年来,中断了多年的二月初八传统庙会得以恢复,几百位农民演员走街串村,乐此不疲,节场要维持三至五天.农民们欢庆丰收,感受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喜悦.

远山、碧水、古巷、绿树,组成了杨桥村美丽的图景,人在古村走,如在画中游.在大都市住惯了的城市人惊异地发现,有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淳厚的江南水乡古村,在幽谧的街巷中,在秀美的田野上,在清澄的河水间,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可以探究民俗风情的渊源,觅得一份野趣,使浮躁的心灵复归宁静.杨桥古村是常州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从中可以领悟人类过往的生命力和想象力.

古村落论文范文结:

关于古村落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古村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关于古村落的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