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科学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跟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西方世界兴起?类学术论文怎么写

本文关于现代科学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西方世界兴起?

1937年,三位年轻的科学家从中国的首都南京坐船来到了英国.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从他们热闹、混乱的家乡(因其炎热闷湿的气候而被称为中国的“四大火炉”之一)来到有着安静的修道院、淅沥的小雨和刺骨的寒风的剑桥都是非常艰难的.这三个人不知道他们以后还能不能再见到他们的亲人和朋友,一支日本军队正在向南京进逼——那一年12月他们将屠杀多达30万的南京市民,其残忍程度连经历这场灾难的一位德国纳粹军官也感到震撼.

这三个人引起了不小的骚动,而李约瑟,生物化学研究所的后起之秀,比任何人受到的触动都要大.这三名学生之一的鲁桂珍写道:“他越是了解我们,越是发现我们在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见解方面和他是多么相像,这一切促使他那充满好奇的头脑发问,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西方世界兴起?”

李约瑟在汉语言或者历史方面没有受过任何的正规教育,但是他确实有着最为敏锐、最为怪异的思维,而这两者正是这所大学素来闻名的.鲁桂珍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后来成为他的第二任妻子.李约瑟倾心热爱着鲁桂珍的祖国,1942年他放弃了剑桥大学舒适的生活,接受了英国外交部驻重庆办事处的一个职位,帮助中国的大学在与日本的灾难性战争中生存发展.英国广播公司曾写倍给他,请他记录自己在中国旅居的印象,但是李约瑟做的比这些要多得多.在信的边缘他随手写下了一句将改变他一生的疑问:“中国的科学技术为什么没有向前发展?”

这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的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那么多世纪以后,反而是西欧于17世纪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现在一般被称为“李约瑟难题”.他一直没能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得益于他数十年来将中国的科学成就分类编目的辛勤工作,我们现在能够比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科学历史.

中国在11世纪社会发展达到顶峰的时候取得了快速的科学技术进步,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崩溃,这些进步随之转向.真正的问题是17~18世纪当社会发展再次达到顶峰的时候,为什么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没有像欧洲人那样创造出自然的机械化模型,揭开自然界的奥秘.

再一次的,答案还是知识分子们只会回答社会发展推至他们面前的问题:每个时代得到其所需要的思想.随着欧洲人-步步扩展大西洋另一端的新边境,他们需要对于标准空间、金钱、时间的精确测算,而且当用两个指针的时钟来计量时间成为普遍现象的时候,欧洲人不得不迟钝起来,不去思考究竟自然本身是不是一个机械装置.同样,西方的统治阶级需要变得更加迟钝,不去洼意科学思维潜在的可以使那些古怪的、无法预料的思想家们懈怠的优势.就像轴向思想和之前的文艺复兴这前两次社会思想浪潮一样,科技革命和启蒙运动最先应该是西方社会发展上升的结果,而非原因.

当然,东方人也在大草原上开创了新的边境,但是较之大西洋沿岸,这是一种更为传统的边境,因而对于新思想的要求也不那么迫切.东方的自然和社会哲学家们也确实提出了一些和西欧人同样的问题,但是用宇宙的机械模型来重塑思想的要求却不那么明显,而且对于急于把知识分子笼络到新政权下的清朝政府来说,放纵激进思想的危险大大地超过了它可能具有的优点.

清朝统治者想尽了一切办法,试图将学者们聚拢到国家行政事务上来,而不是流连于私立学院或者游历四方寻求事实加以考证.清朝政府建立了特别的考试制度,年轻的康熙皇帝以身作则,刻苦钻研儒家学说,特别召集了一群学者和他一起学习,并且于1670年颁布“圣谕”以彰显他对待此事的严肃与郑重.他资助编纂了巨大的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一书,在他去世后不久出版,厚达80万页),但是这些书并没有像同时期法国的百科全书那样在社会上造成触动,他们编纂的目的本身就是什么也不触动,忠实地保存古代文献,为忠于统治者的学者们提供一些闲职.

这项策略的成功非常惊人,随着知识分子们逐渐回归到朝堂之上,他们将考证本身变成了官场的敲门砖.参加科举的考生们必须展示实证研究,但是只有那些能够获取文献资源的学者才能真正掌握考证这一学问,因此也就阻碍了所有非少数精英阶层的考生们取得高分的机会.以传统思想看来,担任政府官员这一利润丰厚的职务是—项巨大的激励.

我会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留到第十章再来仔细讨论——假设有更多时间的话,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能否开创出自己的科学革命?但是实际的情况是,西方人并没有给予他们这样的时间.自从16世纪70年代以来基督教的传教土们就在通过澳门向中国内地渗透,虽然他们远渡重洋是前来解救人们的灵魂而不是推销他们的科技,但他们却非常明白好礼物能够使客人更加受欢迎.西方的钟表在中国异常受欢迎,眼镜也是如此.

不过,耶稣会士们带来的最大的礼物还要属天文学.中国的官员们将这件事情看得如此重要,他们甚至可以聘请外国人在天文局任职,只要这个外国人一大部分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一对于星象天文比国人懂得更多.

耶稣会土们明智地将此作为他们接近中国统治者的最好途径.当满族人于1644年攻克北京的时候,耶稣会土们成功地预测了日食.他们的声望因此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当康熙皇帝于1668年掌握大权时,他完全信服了耶稣会土拥有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全心全意投身于他们的教学中,和牧师们数小时地坐在一起讨论,学习他们的算术、几何以及机械学.他甚至学起了大键琴.“我意识到西方数学有其可用之处,”这位帝王这样写道,“在后来南巡途中,我利用西方的方法向官员们展示在规划河工时怎样计算得更为精确.”

康熙意识到“算术之‘新方法’使得基本错误不可能出现”,而且“西方历法的基本理论没有丝毫错误”,但是他仍然抵触耶稣会士们宣扬他们的科学和上帝的主张.“即使一些西方研究方法不同于我中国,甚或比我们更加优良,其中新颖创新之处却甚少,”康熙总结道.“数学之原理皆源出于《易经》,西式方法皆源出于中国…—毕竟,”他补充道,“他们所知仅为我所掌握其中之一部分.”

1704年,教皇因为担心耶稣会土对天文的推广传播远甚于基督教义,派遣使团到北京来监视他们.而康熙皇帝因为担心他们煽动叛乱,就此冷落了这些传教士.他创建了新的学术机构(类似于法国巴黎的科学院),在这里中国的科学家们可以不受耶稣会士的影响,自由地研究天文和数学.当时耶稣会士们所教授的数学,以及少量的代数和微积分,本来已经落后北欧好几十年了,康熙将这一与西方科学的联系毅然切断后,东西方的学术差距很快变成了深渊.

人们一般很容易将康熙大帝作为李约瑟难题的答案,谴责他是一个笨拙的傻瓜,本来可以将中国的科学带入先进的18世纪,却没有这么做.

但是在所有这些坐在天朝宝座上的男人(以及一个女人)中,康熙绝对是最不应该获得这一称号的.宣称耶稣会士们知道的只是他所知道的—小部分虽然很不谦虚,但并不是完全错误的.康熙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一个强势的领导者、一个实干家(包括养育了56个子女).他是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看待西方人的.

2000年以来中国的帝王们意识到游牧民族的作战能力比他们更为优越,而且通常情况下收买这些草原牧民要比与他们作战风险更小.当这一情形改变的时候,康熙第一个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亲自在17世纪90年代关闭了草原通道.但是对于西方人,情形却又相反.从17世纪60年代以来康熙-直和西方人密切接触,但是在1704年以后忽视他们反而看起来风险更小.一些东南亚的统治者们在16世纪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而到1613年时日本的幕府将军也同样效仿起来.日本于1637年爆发的一场剧烈的、受基督教影响的起义只是使统治者更加确信要切断与西方的联系.在这种大环境-F:康熙的决定看起来绝不是愚蠢的. 在任何情况下,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必须问的.即使假设康熙预见到了西方科学的走向并推动其发展,他能够使东方社会发展在18世纪领先于西方吗?

答案几乎毫无疑问是否定的.中国确实和欧洲西北部地区一样面临着一些相同的问题,一些中国的思想家们也确实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例如,在18世纪50年代,戴震(像顾炎武一样,只是一个低级别的官员,从未通过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提出了类似于西方的思想,认为自然是机械化的,它不以任何意图或者目的而运行,可以经受实证的分析和检验.但是作为一名杰出的古文字学家,戴震总是将他的论据建立在古代典籍的基础上,因而到最后,保存过去的辉煌与荣光在中国似乎比解决问题要重要得多,而这些问题却是西方人不得不关注并加以解决的.

大西洋边境的挑战使得西方人互相叫嚣、争吵关于新问题的答案.那些像牛顿和莱布尼茨那样做出解答的科学家们赢得了以前的科学家所无法想象的巨大荣誉与财富,而像洛克和伏尔泰这样的新理论家们,则积极探寻这些科学进展的含义以寻求社会秩序.而对比之下,中国的新草原边境构成的挑战却要温和得多.康熙建立的科学机构中的学者们,享受着数目可观的俸禄,感到没有任何必要去发明微积分或者弄清楚地球是不是围着太阳公转,将数学——像医学一样——变成典籍研究的一个分支好像对他们更为有益. 东西方各自得到它们所需要的思想.

(本文选自《西方将主宰多久》第九章,有删减)

阅读

《维米尔的帽子》

作者:「加拿大」卜正民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透过七幅油画和一件青花瓷盘能看出什么?看似无关的普通器物,或许可以从中看到荷属东印度公司兴盛的跨洋贸易,看到军官的毡帽里隐藏的寻找中国之路的热情,看到一条由欧美、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之河以及烟叶数十年间便风靡世界的奇观.17世纪的人们,依托航海技术的发展,探索遥远神秘的异域,他们行走的足迹将世界连为一体,一些普通人也被卷入贸易旋风中,不能自已.变革的到来无法预测,也无法掌控,4个世纪过去了,这个感觉恍若相识.

《书读完了》

作者:金克木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汉朝东方朔曾说: “三冬,文史足用.”后来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书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便很少再听谁说书被读完之类的话.然而历史大家陈寅恪去拜访历史学家夏曾佑老先生时,夏老先生却说: “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中国古书浩如烟海,怎么能读得完呢?等到作者也把“书读完了”,甚至在不识拉丁文的情况下,凭借一本拉丁文字典啃下《高卢战记》,还顺道学会了拉丁文之后,他明白了夏老先生的话中之意.

《最接近生活的事物》

作者:[英]詹姆斯,伍德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在作者看来,艺术是最接近生活的事物,而小说是他最热衷的艺术.他认为,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小说在描述我们的生活形态,从死亡与历史遗忘中拯救那些生活的脊髓方面有着独到的能力,而阅读也被看作最神圣和最个人化的行为.它们放大了生命体验,把我们与周遭的接触延展到我们个人际遇以外的模式之中.文学细节有助于拯救麻木的生活细节,文学细节往往让我们如有针刺,并促使人们主动逃离麻木庸常的生活泥沼,不至于因陷入庸常而堕入虚无.

《敦刻尔克》

作者:[英]约书亚,莱文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1 940年5月,在德国机械化部队的攻势下,英法联军迅速崩溃.近四十万联军被围困在敦刻尔克.而在这法国东北部的港口小城里,奇迹般的9天却“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对于这场撤退的亲历者而言,那时的世界已经压缩成了敦刻尔克这个弹丸之地.他们希望从这里逃离,希望生存下去.撤退意味着失败么?即便如此,也不是所有的失败都没有意义.他们的不安与绝望,对战争和死亡的恐惧,让人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个真实的生命,以及战争对生命的摧残到底有多残忍.

《论不服从》

作者:[美]艾里希,弗洛姆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人类有没有未来,文明会不会终结?作者认为,这要看人类是否具备持续的怀疑、批判和不服从的能力,经济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作为人的那部分生活却B渐贫乏.社会的形成培养了社会性格,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比较倾向于服从,因为这样可以加入一个有力量的集体,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从而被保护.但“存活是一个不断重生的过程”,有时候不服从才能遵从作为人本身.

《人体的故事》

作者:[美]丹尼尔,利伯曼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曾经,为了更有效地采集食物,减少行走的能量消耗,人类以牺牲速度为代价,开始了两足直立行走的进化之路;为了咀嚼坚硬、有韧性的食物,人类的牙齿和面部也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适应意味着什么?事实上,人体的许多特征都适应于我们进化所经历的环境,但不适应于我们创造的现代环境.作者从进化、健康与疾病的相互关系,审视人体命运,并抛出农业是否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错误、工业之于人类是成还是败、新奇与舒适背后的隐患等问题,试图通过探索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创造人类健康的美好未来.

现代科学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现代科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现代科学方面论文范文。

1、给排水科学和工程论文

2、科学期刊

3、海洋科学期刊

4、科学教学论文

5、科学杂志社

6、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