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面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和找间房子去读书(外一章)有关论文范例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读书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找间房子去读书(外一章)

任芙康

临来深圳,在湖南逗留了几天,那边让人快活,也让人叹息.天天全力以赴地吃辣子,嗓子哑了一半.接到这次开会通知,看到“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这些宏大的字眼儿,与“劳动者文学”连结起来,心头一兴奋、一振奋,嗓子又哑了一半.

而以往的聚谈,是什么状态呢?首先会标不同,“打工者文学论坛”,悬挂多年.我就来过数次,与朋友们不断地见面、分手、重逢.握手言欢中,人一熟,说话往往兴之所致.回想一下,除汇报作品学习心得之外,似乎还说过以下一些废话.

比如,有的地方,换官就变思路,动人就改章法.文学偶尔受到善待,便只是一种侥幸和意外.而在深圳,虽说领导也时常调整,但高看文学的传统,却从不调整.对文学的欣赏和扶持,已渗透到基层,几乎每个街道,都在竞赛着张罗文学活动,竞赛着出版文学书刊.这使得众多的劳动者,有了与生存环境切近的读物,有了表达情感冲动的出口,有了显露文学才华的园地.

还比如说过,此地,尤其是宝安,作家普遍抱团儿.文人相轻的习气最淡,切磋技艺的气氛最浓,守望相助的情感最真.当然也有例外,互不认输,是争论文学话题的时候;如兄如弟,是端杯痛饮的时候.

再比如说过,毫无想象力的一些前作家、准作家,为炫耀“存在”,往往将些陈年垃圾,披上标新立异的包装;而深圳的作家,宝安的作家,年复一年,货真价实地,怀着创新的,从事创新的实验.每到年终岁尾,检点几乎所有的文学体裁,都有刊稿数量的节节攀升,都有海内外各种奖项的斩获,都有各地文朋诗友的撰文颂扬.

于是,每回来深圳,感受到异于外地的文学热度,都会说些既沾边又隔膜的心里话,并真诚地帮着梳理、帮着定性、帮着分类、帮着盘点.而下一回再来,结识一些陌生的面孔,阅读更多的新作,便再度难掩欣喜,自然而然地,会重新修正、补充先前的归纳,甚至重新否定、推翻先前的判断.于是,论坛变得轻车熟路,与会者个个口若悬河,发言都会严重超时.

以上所述,可能记忆有误,并非全部实情.此刻说出来,仅仅是回想曾经有过的见识.

今天,正式而又响亮推出的“劳动者文学”,因已历经数年的预热,虽不至于让人欢呼雀跃,但它的特殊意义在于,就“一带一路”的国家倡导而言,当极具实力的深圳,成其关键的支点之一;当极具活力的粤港澳大湾区,成其重要的基地之一,令一些人嫌弃也令一些人着迷的文学,在珠江三角洲十一座相互策应的城市里,将会焕发出何等花红叶绿的模样?尽管无法做出放胆的畅想,但能够肯定的是,置身于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所有喜爱或号称喜爱文学的人,其虔诚的真伪与深浅,都将受到并非经意的检验,甚至会有“重新洗牌”的可能.

这让我想起一些往事.

1966年暑天开始,“”席卷华夏,社会一片迷乱,许多热衷政治的儿郎,投身斗争去了.而一些落伍的后生,误打误撞,饱览了大量尘封的文学名著,受着不合时宜的哺乳,心里生出超越物质层面的快感,文学的天性及感悟,受到启蒙并得以繁衍.后来,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重建文坛的勇士.

同样,改革开放之初,社会一片兴旺.许多开风气之先的弄潮儿,扑进商海去了.一些另有所好的才俊,利用“读书无禁区”的绝佳时机,如饥似渴地恶补中外文学经典,迸发出模仿、借鉴、消化、创造的.不少佼佼者修成正果,以可圈可点的先锋姿态,进入新时期文学的史册.

回叙过往,是为了想说,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变革之深度、广度,无疑前所未有.文学同仁们聚集一起,审视伴随时代共存共荣的文学前景,有理由充满自信.劳动者成为文学欣赏者、参与者的主体,甚而成为文学的生力军,成为文学精英的人才库,已经逐渐演变为不容忽视的文坛真实.何况,在深圳,在劳动者文学摇篮的宝安,经年累月、持之以恒的文学坚守,已经做足了扎实的铺垫.

历史裂变期的岁月记忆,可以当作今天的参照.我们不妨扪心自问,自己如果真的喜欢文学,是否愿意疏离呼朋引类的沙龙,疏离高谈阔论的研讨,疏离博览群刊的浮躁,疏离社会八卦的搅扰?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私人空间”,需要独处的屋子,寻找并阅读适合自己口味的书,鉴别并珍爱引发自己共鸣的书,就像“”初期,以及上世纪70年代末的文学青年们那样.在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之际,尚能静心安坐,孤寂地面壁,面对空无一物的白墙.一切似是而非,眼前皆无,但脑子里却最可能展现出无垠的文学视野,最可能忽略掉蝇头小利,最可能远离“节日”的快乐和世俗的焦虑.相反,如果钟爱倚身于热闹的窗子,耳闻目睹的花花绿绿,让到手的成果,可能只是中学生的作文素材,而同社会与人生的文学呈现,风马牛不相及.

文学的玄妙,往往在于,如果追逐浮光掠影,追逐人云亦云,追逐组团忽悠的集体书写,追逐一天一层楼的速度,追逐一本书便脱颖而出的奇迹,一般说来,欲为新时代文学建功立业的痴念,只会是天上够不着的馅饼,只会是水中捞月的空忙.   

(本文系作者2018年5月25日在深圳市第十四届全国劳动者文学论坛上的发言)

读志断想

(1)

得朋友推荐,展读一书.翻翻便知道,记叙的内容,与自己不近,离着几千里,隔着数代人,就好比,八竿子打不着.却一下子,读进去了.

全是些陈年往事.从遥远的1662年(清康熙元年),到截稿的1988年,共计326年.等于说,自问世至今,又整整30年过去,此书本身,亦十足往事一桩了.

《开平县赤坎镇志》,一部厚厚实实的地方史,记载粤西南一座乡镇的来龙去脉.多达525页泛黄的纸面,全然没有图文并茂的花哨,每一页皆铺满言之凿凿的方块字.可以理解,上世纪80年代的书刊印制,尚无如今的技术与理念.就志书这种“往回瞧”的读物而言,重里子扎实,忌面子华丽,可能反倒不错,吻合形式服从内容的审美常规.渐入佳境的阅读中,时有奇妙冲动.恍如置身于一座素朴古旧的宅院,走走停停,进得年代各异的房子,入眼岁月变迁的风景,遂不由自主,生出心绪波动的感怀.

(2)

《建制》一章,不同节奏的叙事,令人好奇.

分两层说.第一层,自明末建县算起,历经明代24年,清代257年,民国38年.如此漫长的岁月中,置区设乡,庙子一旦盖成,便相对平稳,甚少拆改.社会进展之缓,仿若老式纺车,“吱呀”之声似有若无.这叫人读着读着,物我两忘,瞌睡寻上门来.

第二层,从建国之后,到志书杀青,仅仅39年,不大的地盘上,其行政区划,一忽儿并起来,一忽儿撤开去,令人眼花;或归属不动,仅更易名号,头几年叫个这,后几年唤个那.诸多来来回回,肯定都有道理,或者都有意义,不去深究,体会便是.各类部门,连同附属零碎,都必得站有其姓,坐有其名.可以想见,敲锣鼓,悬新匾,会是时有的景致,而招牌制作,成为无倒闭之虞的营生,似无疑问耳.惭愧,思路狭窄,尽想些细枝末节了.

(3)

《气候》一节,大出意外.一直想当然,赤坎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正宗亚热带季风区域,气候调皮起来,定然日光毒辣,雷雨暴躁,台风耍野.谁曾想,这种急性子地区,竟有“连阴雨”现象.阴雨绵绵,在我国境内,通常只是东南、西南的特产.比如我老家四川,除开酷暑天,其他三季均有“梅(霉)天”,三日五日,甚而八日十日,老天没完没了哭丧着脸,飘洒着泪.北方人难以理解,一连多日,看不见太阳,看不见月亮,眼里只有不断线的雨丝,多开朗的人,也会被萎靡到有气无力;而心思重的人,则容易直接坠入抑郁.

与此地纬度严重不符的其他气象,如1685、1892等年份,均有“冬大雪,盈尺余,水面成冰,塘鱼冻殁”之类记载.可见天宽地阔,人们常识之外,往往存着无奇不有的稀罕.

(4)

河网密布的赤坎,古来便是水乡风光,打鱼捕虾,运物载客,舟楫往来,处处船埠.1823年,开通商运水上航线,每日定点发船至江门、佛山、东莞等地.1914年,汽轮投入航运.1938年,电轮直航澳门.船运的煞星,最初只有公路,后来又增加了铁路、航空,对手一个比一个决绝.顺乎逻辑的结局是,乡民家有水手,出门仰仗水路,如今只是老人口中的传说了.

这又何尝仅仅赤坎.水上飘摇,几乎是东西南北中的“国家记忆”.稍近点的距离,船行小半天,更远些的地方,费时三五日.光阴不紧不慢的流逝中,足够你碰上不同的人与事,见识不同的物与景.贩夫走卒,便编排成抹不去的故事;文人雅士,便吟诵出流传久远的诗文.然而,从前走几天的路,如今瞬间抵达,节省下来的时间,又不晓得干了些啥?快捷,将行旅搞成快餐;从容,成为求之难得的奢侈.一切过程一闪而过,一切风情化为乌有.即或残留些许,亦最多落成纸页上几滴“乡愁”.

(5)

一茬茬赤坎人,前仆后继,飘洋过海,劳作在异域他乡.攒起的一笔笔血汗钱,最终是要拿回“老家”的,父母妻小等着奉养啊.需求撩拨商机,1898年,镇上一家油糖商行,开风气之先,兼营外汇汇兑,百姓无不称便.1902年3月,大清邮政局挂牌营业(周边数乡,相继开设邮政所).1929年电话公司成立,稍后电报收发处开张.邮政业务中,信函包括平信、挂号信、航空信、港澳信、国际信,包裹则分印刷品、大件、小包等等.分门别类,章法严谨,收费清晰.内外之贯通,浮现出得心应手的娴熟,活画出活跃、繁盛的侨乡.

记得初次游历纽约长岛,朋友介绍,衡量一座镇子悠久与否,就看建镇之初,有无“鸿雁传书”的设施.果不其然,一路走过,凡让人觉出裹满岁月风霜的村落,皆有邮政建筑,铭牌上无不标示着上世纪初,或上上世纪末的竣工时间.依此参照,可以断定,时光倒回去百十来年,中国的赤坎与美国的长岛,几乎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实话实说,这真不算夸大其辞呢.

(6)

仍来看社会的进展.工业、农业、渔业、商业略而不计,只说文化.

赤坎一带流行的民谚,因气象诡异,关乎天势与农事颇多,如“清明雨,谷雨秧”,“寒露三朝,过水寻桥”;又因交际活泛,涉及人情与世故不少,如“入屋喊人,入庙拜神”(为人之要),“枕上教妻,席上教子”(男权之态),“秤不离砣,公不离婆”(夫妻之道).百姓日常口语中,将上学称为“返馆”,将穿衣说成“着衫”,显然是古朴民风的体现,更是传统文化的积淀.然而说到底,上述统统不算稀奇,这在华夏各地,会有无数通例.

观照中外文明的交汇,赤坎自有绝活.1897年,法国教士出资,开设西医诊所.1906年,中医、西医,牙科、产科,各类诊所及中西药店广布,多达七十多处.1907年,筹备中学时,校方遣人远赴海外,“劝捐”侨界领袖,两年后落成连排崭新校舍.1925年及稍后三年,美国、加拿大华侨掏钱,建成庭院式图书馆两座(含有族群竞争之意).1923年前后,各中、小学开始普及排球、篮球运动.“汉魂杯”“潭江鼎杯”等由出资方冠名的赛事,与画展义卖、乐队公演、书局纳客一道,多如雨后春笋.

这让人大开眼界.许多地方数十年之后,先招商引资、经济搭台,再由文艺唱戏、教育唱戏、医疗唱戏、体育唱戏之类招数,不好意思,赤坎人早就“玩”过了.

(7)

志书《后记》中,编者道歉说,因资料匮乏,“”十年,只得留白.其实,该书付梓之际,“”刚过十一二年,记忆犹新,人在物在,怎会无米下锅?一群筚路蓝缕的编者,面对十年浩劫,难以直笔修史,唯有空出天窗,这又该有多大的无奈.雄才大略的,曾说过一个远见卓识的意思,对一些事物,一代人、两代人智慧不够,无须急于求成,搁置起来,让后人去料理吧.想必,此书编者们也恰好聪明过人,才有这一灵透的“躲闪”.

读书论文范文结:

适合读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读书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读书文摘杂志社

2、读书杂志王念孙

3、读书论文

4、读书杂志订阅

5、读书杂志

6、关于读书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