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称类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跟从第一人称代词看科研论文中作者身份的构建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第一人称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从第一人称代词看科研论文中作者身份的构建

摘 要:本文基于自建语料库,考察了中外医学者在国际期刊科研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we,our,us)的使用频率及与“we”搭配的主要动词的使用情况,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作者身份构建方式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医学者在论文的四个部分都明显较少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对个人观点承担责任和突出自己对学科领域的贡献,尤其是在描述实验方法、陈述和讨论实验结果时,与英美医学者在构建作者身份方面表现出很大差异.

关键词:作者身份 第一人称代词 科研论文

一、引言

学术语篇的写作过程也是构建作者身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运用多种语言资源传递学术信息,表达个人观点和立场,同时与读者展开互动,以使自己的研究获得认可,从而树立自己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

作者身份的构建可以通过使用多种语言资源如评价“appraisal”(Martin,2000),“evaluation”(Hunston &Thompson,2000),立场“stance”(Hyland,1999),模糊限制语“hedge”(Salager-Meyer,1994),但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是构建作者身份最突出、最重要的方式之一(Tang&John,1999;Hyland,2001,2002a,2002b).他们认为通过第一人称代词可以突出个人观点、强调个人贡献,同时传递出个人自信心和权威性,由此来构建符合所属学科群体的可信的作者身份.

虽然第一人称代词作为作者身份的显性标记是构建作者身份的重要的修辞手段(Hyland,2002a:1093;Martínez,2005:175),但在多大程度上作者通过第一人称代词介入学术语篇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问题,而且指导学术文体写作规范的教科书在人称代词使用问题上也未能达成一致(Hyland,2001,2002a).因此第一人称代词在学术语篇中的使用给一些学者尤其是非本族语学者造带来一定的挑战.(Martínez,2005;Elvan,2018)

目前国内语言学领域针对作者身份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数量较少,大多是从社会文化维度来关注学习者的作者身份构建(欧阳护华,2006;杨欣然,2015),而对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如何构建作者身份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自建语料库,考察国际英文期刊中外医学者科研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作者身份构建方式的异同.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问题:第一,与本族语医学者相比,中国医学者在科研论文四个部分中第一人称代词(we,our,us)总的使用频率和在各部分的使用情况是什么?第二,我国医学者与本族语医学者通过第一人称代词构建的作者身份有何不同?

(二)国际期刊医学英语科研论文语料库(Corpus of Medical English Research Articles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基于学术性、代表性和可及性三个原则,我们选取在2013~2016期间发表于Elsevier上的四种医学期刊:The Lancet,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British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这四种期刊都具有较高的影响因子.我们在期刊The Lancet选取了由中国作者署名和英美作者署名的论文各5篇,其余三种期刊上各7篇,共52篇科研论文.这些科研论文全部是实证性的,都具有标准的IMRD部分且全由多名作者署名.我们从这52篇论文中只选取其中的Introduction、Method、Results和Discussion四个部分,并删除其中的图表内容,组成国际期刊医学英语科研论文语料库(Corpus of Medical English Research Articles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以下简称CMERA),库容共计135205词,包括两个子语料库,即英美医学者论文子语料库(NMRA),72349词,中国医学者论文子语料库(CMRA),62856词.

(三)语料分析

我们运用AntConc3.2.1统计了在两个子库四个部分中第一人称代词(we,our,us)的使用频率.出于分析的需要,也统计了与“we”搭配的主要动词的频率,并对检索行进行逐一判断,将包容性用法的第一人称代词排除掉,只保留第一人称代词排他性的用法,以确保其仅指代作者本人.

另外,本文关注的是Ivanic(1998:24-26)提出的学术写作中的作者型自我身份(authorial self)——即在多大程度上作者介入语篇对个人观点承担责任,并表现出个人权威性.本文分析了语料中的所有排他性第一人称代词以确保其只表现作者型自我身份.然后将数据按每10,000词为基数进行标准化处理,并使用SPSS16.0对两个子库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进行卡方检验,以确定二者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表1:以10000词为基数标准化处理后的统计数据

IntroductionMethodResultsDiscussionTotal

NMRA CMRANMRA CMRANMRA CMRANMRA CMRANMRA CMRA

8733

664822719

2055916472

1393324425

2171672349

62856

We32.1

16.553.7**

8.3** 20.6*

10.8*45.9**

21.6**40.9**

14.3**

Our12.6

4.510.1**

1.5**6.1**

0.7** 52.4**

27.2**23.8**

10.5**

Us— —0.4 —— —0.4 0.50.3 0.2

Total44.7*

21*64.2**

9.8**26.7**

11.5**98.7**

49.3**65.0**

25.0**

*等于p<0.05 **等于p<0.01

三、结果与讨论

(一)“we”在语料库四个部分的总体使用情况

从表1可见,中外医学者英语科研论文的四个部分都出现了第一人称代词,这一结果再次推翻了认为科研论文写作中不能出现第一人称代词的传统观点.

表1也表明中外医学者在第一人称代词总的使用频率上有显著差异,英美医学者使用的人称代词是中国医学者的2.5倍;同时在论文四部分的使用频率也都有显著差异.本语料库中外医学者对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差异与Lindeberg(2004:8)认为学术水平较高的国际英文期刊严格的质量要求和层层审查过程使得本族语学者和非本族语学者撰写的科研论文在语言的使用上已无差异的观点不一致.

中外医学者对于第一人称代词使用频率的显著性差异出现在论文的四个部分;而对于主格“we”的使用频率,在论文的Method、Results和Discussion部分存在显著差异.由于第一人称代词(we,our,us)中,we最能代表作者身份,为全面了解中外医学者对we的使用情况,笔者对语料库四个部分中与we搭配的主要动词进行了逐一分析,本文接下来讨论we在语料库四个部分的具体使用情况.

(二)“we”在语料库四个部分的使用情况

1.“we”在Introduction部分的使用情况

从表1可见,在此部分中英美医学者使用的“we”远远多于中国医学者,是后者使用频率的近2倍,但二者没有显著差异.

在Introduction部分中,“we”主要集中出现在此部分的末尾(可通过AntConc3.2.1检索软件的可视化分布图Concordance Plot确认).这一位置正是Nwogu(1997)划分的医学英语引言部分中的语步3——介绍当前研究(Presenting New Research).这一部分中,与“we”搭配的常见动词有aim(ed)to、hypothesiz(s)ed、report(ed)等.

另外,在科研论文中,信息的焦点通常是处于述位的正在讨论的概念或事件,而选择将人称代词位于句首,采用“we+动词主动语态”这一明显的结构,这是作者有意识使用的一种指示语,目的是提示读者文本中的这一重要信息(Hyland,2002a).Harwood(2005)也认为在前言部分作者大量明确使用人称代词“we”,是为了在论文一开始就向读者强调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的新颖和价值,并希望引起读者足够关注的一种巧妙的自我推销手段.可见,中外医学者都认识到在论文一开始就通过“we”来凸显自我身份以吸引读者并推销其研究的重要性.

2.“we”在Method部分的使用情况

Method部分主要是详细描述所要研究的医学对象(如病人、动物、器官等)、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及统计方法.

从表1可以看出中外医学者在Method部分中“we”的使用频率有显著差异—即英美医学者对“we”的使用明显多于中国医学者,是中国医学者使用频率的近7倍.

从表2可见,在两个子语料库中与“we”搭配的动词主要是与实验步骤和实验设计相关如:used、calculated、assumed、considered等.但英美医学者使用的主要动词种类较丰富且频次较高,而中国医学者使用的主要动词次数较少且种类单一.

表2:在两个子语料库Method部分与“we”搭配频率在2次及以上主要动词及其频率

NMRACMRA

used17defined4excluded3examined2used4

assumed11included3sought3derived2

calculated6estimated3restricted2studied2

considered5chose3repeated2converted2

compared4assessed3performed2asked2

found4analyzed3

陈述研究方法(Method)这一部分通常是由被动语态来完成的,这也是Swales(2001:167)概括Method部分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即这一部分自始至终由大量过去时的被动句构成.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中外医学者选择使用“we+动词主动语态”,经笔者对“we”出现的语境逐一进行定性分析(见表3①),发现英美医学者使用“we”主要是用来描述不同常规的实验方法,对基于个人的选择或决定提供明确的解释,或对这种新颖的实验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论证.有时,对采用的独特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进行了细致清晰地描述(例1),使描述的实验步骤条理分明,这样既增加了实验方法的可信度和准确度,避免同行对其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及其相关解释的质疑,也方便别人重复其研究.通过重复出现的“we”,反复提示读者是作者采用了这种新颖的实验方法.

(1)A three-step process was used to calculate changes in QALYs.First,we converted changes in VFQ-25 scores to changes in VF-14(Visual Function Scale 14)scores using the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0.899 calculated by Massof and associates…Second,we deriv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F-14 scores and time trade-off(TTO)utilities using data from Brown...Third,we related VFQ-25 to utility. …(NMRA-Method)

表3:“we”在两个子语料库Method部分的主要交际功能

“we”的主要

交际功能描述不同常规的

实验方法描述常规的

实验方法描述医学对象

的选取方法其他功能

NMRA70次(57.4%)39次(32%)8次(6.6%)5次(4.1%)

CMRA5次(29.4%)10次(58.8%)1次(5.9%)1次(5.9%)

结合表1和表3可知,在Method部分英美医学者明显大量使用“we”在文本中凸显自我,主要用来描述不同常规的实验方法,Martínez(2005)认为这是作者采用的一种策略,即对作者采用的不同常规的实验方法而主动承担个人责任,突出个人作为创新人员的身份.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医学者明显少用“we”,且主要用来描述常规的实验方法,这说明中国医学者不习惯利用“we”来突出其研究的创新性并主动承担个人责任,而更倾向于弱化其在文中的显现程度,使研究显得更加客观,以构建严谨科学的研究人员的身份.

3.“we”在Results部分的使用情况

在此部分中对“we”的使用,英美医学者显著多于中国医学者.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使用频率上,也表现在与“we”搭配的主要动词的使用功能上.NMRA中与“we”搭配的主要动词是与实验步骤或与实验设计有关的,如performed、restricted、estimated、evaluated等,其次是与实验结果有关的,如find/found;而CMRA中主要动词是与实验结果有关的如found,其次是与实验步骤有关的如increased.Williams(2010)研究也发现,本族语学者在Results部分中偏爱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偏爱实验方法,尤其是用来描述不同常规的实验方法,而西班牙学者在此部分却更倾向陈述研究结果.

英美医学者在此部分较多使用与实验步骤或实验设计有关的动词,主要是强调采用的特殊的实验方法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和优越性,而这种独特的实验方法所带来的实验结果是与作者的决定分不开的,否则实验结果可能截然相反.这样通过人称代词“we”在文本中高度参与,努力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吸引别人的注意,表明对研究结果的所有者身份,同时清楚地表现出作者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突出作者对整个学科领域的贡献,从而构建作者的权威地位.

而中国医学者在此部分中明显较少使用“we”,其原因可能是为了使陈述的研究结果显得客观、可信,不受人为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学者谦虚谨慎的态度使其不愿突出个人研究成果的贡献.

4.“we”在Discussion部分的使用情况

在此部分中,英美医学者使用的“we”是中国医学者使用频率的2倍多,且二者具有显著差异.

我们发现NMRA此部分中与“we”搭配的动词很多是认知类动词,如:believe、think、suspect、considered等.“we+认知动词”最能表达作者个人观点,也最易受到批评质责(如例2).Hyland(2002a)在其研究中发现各学科的学者都大量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来表明作者独特的身份,对某一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并自信地进行有力的论证,由此来构建作者个人的权威性.他同时认为以“we+认知动词”的形式来表达个人观点是一项风险相当高的策略,很容易受到同行的质疑和批评,而无经验的学者对此缺乏信心而避免使用此策略.

此部分中,英美学者采用“we+认知动词”这一风险较高的策略来对个人观点进行有力的论证以赢得读者的学术认同,明确地以作者身份对研究结果和个人观点大胆地承担责任,表明自己对研究充满信心,同时向整个学科群体传递这样的信息,即作者研究中实验方法的新颖性、研究工作的突破性和研究结果的价值性.

而中国医学者在解释和评价研究结果时明显少用象征权威性的第一人称代词“we”,而较多采用被动式、it做形式主语句式或用实验结果、图表或数据做句子主语的无人称结构的句式等这些“隐形的自我”来隐藏作者的身份,一方面采用这些策略能规避提出个人观点所带来的风险,避免遭到同行的质疑,但也反映出中国医学者不愿在文本中凸显作者身份,在表达个人观点时非常谨慎,这也会被读者认为是缺乏自信心和权威性.

(2)We know of no study that has so far compared the effects of carbocisteine between oking and non-oking individuals.Our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ly fewer COPD exacerbations in carbocisteine-treated patients compared with placebo after adjustment for oking status.(CMRA-Discussion)

四、结语

恰当使用第一人称代词能提高作者的可信度,突出作者的独特贡献,并易于获得学术界的认可,是科研论文中有力的修辞策略.从以上分析可知,英美医学者在科研论文中具有较高的作者显现度,能有效地借助第一人称代词来介绍当前研究、描述实验方法、陈述和讨论实验结果,从而强调了个人作为知识产权的享有者和对个人观点的责任承担者,由此在知识构建过程中有效地创建了作者作为所属学术群体可信的学术成员的身份.相比较而言,中国医学者过少使用作为作者身份显性标记的第一人称代词,总是“自我模糊”,倾向采用其他隐性策略来规避由提出个人观点而可能带来的风险,弱化作者身份的显现程度,不利于突出个人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强调个人观点和构建个人权威性.

本文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影响中国医学者身份构建的重要原因.用来表明作者个人观点和立场的第一人称代词与强调集体主义价值取向、重视群体身份高于个人身份的中国文化有着强烈的冲突,这就使得中国学者在科研论文中不愿凸显自我、强调个人的贡献;中国人奉行中庸之道,因而在论文中模糊作者凸显度,故意淡化个人观点以避免个人观点的强加性,避免显得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中国人的谦虚谨慎使得学者们在学术论证时尽量考虑照顾同行面子、保持和谐人际关系而隐藏自我,避免表现过于自信和权威性,这都使得中国学者难以突破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难以在国际期刊中实现作者身份的转变.

另一方面与中国学者长期所受的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即科技文体重在交流实验方法及实验结果,而实验的实施者应该处于次要地位,避免使用或尽量少使用含有主观色彩的第一人称代词会使研究显得不受人为因素影响,从而更加客观、科学,尽量呈现自己作为科学研究者的专业身份.中国医学者的这种传统谨慎的观点反映了他们对科研论文的语言特点片面而陈旧的认识,这限制了科研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从而影响了作者身份的构建,也影响了作者融入其学科领域的国际化进程.综上所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长期的受教育经历共同作用于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论文中身份的构建,使作者身份较为隐性.

科研论文作为一种独立的语体,是动态的,处于不断变化中.笔者希望通过本文使国内的科技学者再次注意到这种变化,用一种更开放、更全面的观点认识现代科研论文的特点,同时突破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作者身份构建的限制因素,自信地使用一些语言资源来积极构建学术作者身份,与国际接轨以促进学术交流.

注释:

①表3中“we”在Method部分的主要交际功能是参照

Williams(2010)对医学英语科研论文此部分we的主要交际功能而划分的.

参考文献:

[1]Elvan Eda Is?k-Tas.Authorial identity in

Turkish language and English language research articles in Sociology:The role of publication context in academic writers’discourse choic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18,(49):26–38.

[2]Harwood,N.‘Nowhere has anybody attempted…

In this article I aim to do just that’:A corpus-based study of self-promotional I and we in academic writing across four discipline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5,(8):1207-1231.

[3]Hunston,S.,& Thompson,G.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4]Hyland,K.Disciplinary discourses:Writer

stance in research articles[A].In:Candlin,C.& Hyland,K.(eds),Writing:Texts,Processes and Practices[C].Longman,London,1999,99-121.

[5]Hyland,K.Humble servants of the discipline?

Self-mention in research articl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1,(20):207-226.

[6]Hyland,K.Authority and invisibility:

Authorial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2a,(8): 1091-1112.

[7]Hyland,K.Options of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ELT Journal[J].2002b,(4): 351-358.

[8]Ivanic,R.Writing and identity:The discoursal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8.

[9]Lindeberg,A.C.Promotion and politeness:

Conflicting scholarly rhetoric in three disciplines[M].Abo Akademi University Press,Abo,Finland:2004.

[10]Martin,J.R.Analysing genre:functional

parameters[A].In:Christie,F.& Martin,J.R.(eds.),Genre and Institutions[C].Continuum,London,2000.

[11]Martínez,I.A.Native and non-native writer’

s use of first person pronouns in the different section of biology research articles in English[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5,(3):174-190.

[12]Nwogu,K.N.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

Structure and Function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7,(2):119-138.

[13]Salager-Meyer,F.Hedges and textual

communicative function in medical English written discourse[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4,(2):149-170.

[14]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5]Tang,R.& John,S.The“I”in identity:

Exploring writer identity in student academic writing through the first person pronoun[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9,18:S23-S39.

[16]Williams,I.A.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discourse:Evidence from first-person verb use in the methods sections of medical research articl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2010,(2):214-239.

[17] 欧阳护华,唐适宜.中国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写

作中的作者身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49-53.

[18]杨欣然.二语学术写作中的自我指称与作者身份

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4):50-56.

第一人称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第一人称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第一人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论文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