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媒体论文范文集 和新媒体语境下调查记者的职业意识探析类论文怎么写

这篇新媒体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新媒体语境下调查记者的职业意识探析

一、宣传思想: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

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喉舌”一直是党和政府对于新闻媒体的称呼,“喉舌”作为一个比喻词,生动形象且能很准确的地描述出党和政府对媒体角色和作用的期望所在.梁启超把报纸比作“耳目”,是对民众“知情权”的注重;“喉舌”的比喻,则是对“表达权”的强调.而“党和政府的喉舌”,则是强调媒体的“宣传功能”优先于它的“新闻功能”.把新闻媒体看作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毫无疑问,强调媒体的宣传功能是第一位的,排在媒介其他功能的前面.在这种强调下,新闻媒体成为国家实现某些政治目的重要的工具之一,它必须把完全地忠实地替党和政府做出宣传、发出声音作为自己的第一要职.因此,在这段时间内,记者的职业意识也深受“喉舌”功能的影响.“这种以喉舌论为核心的既定新闻观念进入中国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知,成为一种主导的职业意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甚至是唯一的一种职业意识:记者最重要的工作是传递党的声音和上情下达,观点压倒事实,事实服务于政治性的观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闻媒介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深层动力是中国传媒业市场化的迅速.周翼虎认为,中国新闻业在新闻内容中性化、新闻业务自主化和新闻运营产业化三方面都取得显著进步,正从一个单纯的国家宣传机器,逐步发展为一个繁荣的传媒产业.受市场化的影响,追求利润成为传媒组织运作的又一直接动力.传媒组织不再依靠党和政府的补贴,其主要收入来源依赖于广告和其他商业行为.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媒体的运作模式主要是按照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宣传逻辑,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市场力量开始成为除了党和国家之外的另一种影响传媒行为的重要力量.虽然国家对新闻业的管制仍然非常严格和苛刻,但在这种市场化、去中心化的的作用下,中国新闻业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某种“自我解放”,因此越来越多的记者接受了媒体作为“信息传递者”这个身份存在,而不再是单一的“党和政府的传声筒”.

在新媒体语境下,由于传播技术的便捷及话语权的宽松,新一代调查记者们对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去宣传党和政府思想的作用的认可度越来越弱,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新一代的调查记者,政治宣传的意识越来越薄弱.著名传播学者吴飞曾指出过,中国的新闻业多种话语并存:喉舌的身份、经济上的自给需要、全球化背景下的专业主义诉求等,各种力量共同作用于中国的新闻生产场域.不过对一个新闻从业者来说,其安身立命者,仍然是喉舌意识的坚决实施.因此依然有很多调查记者,特别是体制内的调查记者表示,他们仍然有很多硬性宣传任务要做,像“走转改”“走基层”以及先进事例的报道要做,而且这类稿件更有可能获得各种新闻奖项.

二、记录事实:新闻专业主义被广泛认同

新媒体环境下,技术在飞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记者的职业意识也随之改变.新一代调查记者对于媒介功能的认识也正发生变化,最大的改变就是新闻专业主义得到了调查记者群体较为广泛的认同和践行.

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众说纷纭,其中代表性的说法有:陆哗和潘忠党2002年提出的:(1)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T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3)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而不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4)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5)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黄旦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梳理大量文献,概括出新闻专业主义的一些内涵:(1)新闻媒介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同时还要推动社会;(2)在性质上,媒体是一个独立专业,因此,它必须是自主的,尤其在政治上不依赖任何派别,更不做政府的喉舌;(3)媒介的目的是为公众服务,并反映民意;(4)媒体的运转是靠自己的有效经营,尤其是广告收入;(5)媒体的约束机制是法律和职业道德自律,尤其是后者.另一位学者芮必峰则把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客观公正、自由独立、服务公众三个方面.而吴飞(2009:29)建构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的主要框架则是从客观性理念、自由与责任的观念、服务公众的意识以及自律与他律的原则体系四个方面出发.

目前在中国新闻界,虽然不同个体仍然受制于所处的媒介环境、地域、组织文化、专业背景等多项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认知有着较大差异,暂时无法达成对新闻专业主义完全一致的共识.但是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发展,新闻从业者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作为新近事实的记录者的观念深入人心,客观公正的报道准则正被记者们认同和践行,新闻专业主义被广大新闻从业者尤其是调查记者所认同.虽然仍然存在着为了自身利益丧失职业精神的记者存在,但是大部分调查记者始终用行动践行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

在笔者对新一代调查记者的访谈中,八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最看重媒体记录事实、传递信息的作用,并表示他们在采访和写稿过程中会尽量客观公正的去还原真相,尽量少的参杂进个人主观色彩.如本文的第5号受访者说过:“新闻专业主义以前是在我本科学习期间我知道的一个名词,虽然它的定义我早已经忘记,但是我每一次的采访和调查活动都遵循着客观公正的原则,我所理解的新闻专业主义就是客观公正的记录事实,我想可能是这个学术的概念已经内化成为我的行动参透到我工作的每个细节上,相信我身边的大部分记者也是这样.”

三、环境监测:发挥社会公器的作用

新媒体语境下,在新一代调查记者职业意识中对于媒体功能的理解上也发生变化.由于新媒体力量冲击,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更强,很多社会问题也随之更多的暴露在新媒体平台上,它给调查记者对于媒介功能理解上带来的还有另一种变化,就是他们更看重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作用而存在,强调媒体传递真实信息和舆论监督的作用,认为媒体应该作为社会的“第四种力量”而发挥着作用.

新媒体广泛兴起后,大量的重大公共事件频频被新媒体报道和讨论,说明媒体的公共性已经越来越明显,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议题.如果说在总体化社会的时代,在党和国家的掌控下,媒体可以独立于社会:那么,在一个后总体性的社会内,媒介的日常运作已经无法完全与社会隔绝了.就像潘忠党2008年所提到的,若以改革前的命令型传播体制为参照,那么,社会的场域确实得到了很大拓展,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的功能有了很大发挥.传媒的公共性,指的是传媒作为社会公器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形成与表达的实践逻辑.简单地来说,它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传媒服务的对象必须是公众;第二,传媒作为公众的平台必须开放,其话语必须公开;第三,传媒的使用和运作必须公正.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新闻媒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之前有一定的差异,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媒体迫切地需要通过市场竞争、创收利润以获得维持媒介生存的经济来源.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在媒介的具体运行也给出了媒介组织提供一定的自由和空间进行商业化运营.特别是新媒体的环境下,记者在进行新闻选题和报道的时候也相应有了一定程度的白由空间.新闻从业者得到了一些发挥自身能力的空间,在一些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没有形成直接冲突的议题领域,他们通过一些“临场发挥”,寻求某些“边缘突破”.市场的力量促使了新闻界的新闻专业主义的觉醒和传播,新媒体的开放性更大大拓宽了各类人群的表达渠道,民众关心的议题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力量变为公共议题,媒体作为社会的“第四种力量”监测环境并监督社会,从一定程度上推动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政策体制的改良.

本文所关注的这些新一代调查记者群体,无论是在个人职业意识上,还是在新闻实践上,都在不同程度的践行着新闻专业主义.调查性报道作为行使作为环境监测职能的一种新闻类别,因此其从业者对媒介公共表达的功能有着高度认同.例如,本文访谈对象中有两位新一代调查记者是这样表达的——“从我从业的几年的职业立场看,媒体的作用是什么呢?我觉得一是作为记录者,向公众传递信息:二是作为嘹望者,守望社会.”“我认为媒体的功能是记录事实,监督社会.媒体的监督性和公益性是对社会直接产生价值的,它是一种是更难得更重要令人向往的功能,同时它也是难度是最大的.”这两段访谈直接而清晰地表露了两位记者对媒介功能的理解,虽然他们一位来自体制内,另外一位来自新媒体,表达的话语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意思比较接近.可见,在调查记者职业圈内对媒介功能的认识有着比较统一的观点——将媒体看作是社会公器,站在民众的立场,对公共议题发声.

四、结语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大众媒体对社会起着不同的作用:与此相对应,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环境的变化,媒体从业者的职业意识也在发生着变化,而职业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媒介功能的认识——也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由于政治环境的需求,媒介最重要作用是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宣传党的思想方针和政策,更好地服务和巩固政权.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这使得中国新闻从业者的新闻素养和职业意识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调查记者在进行追求真相报道事实的道路上探索着新的征程.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一现实状况,才能够有的放矢地引导新一代调查记者树立更加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新闻事业.

新媒体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新媒体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新媒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新媒体营销论文

2、新课程刊物

3、新经济杂志

4、新课程导学期刊

5、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6、农村新技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