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百校之父田家炳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跟百校之父田家炳相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本论文可用于百校之父田家炳论文范文参考下载,百校之父田家炳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百校之父田家炳

1993年,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将编号2886的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田家炳星还在宇宙中日夜转动,而田家炳却已不在.2018年7月10日,香港企业家、慈善家田家炳先生辞世,享年99岁.

田家炳出生于广东梅州大埔,是客家世裔,早年在南洋创业,而后移居香港创办化工实业,成为“皮革大王”.多年来,在中国,田家炳及其基金会捐建了包括大中小学、幼儿园在内的300多个教育机构,有“百校之父”的美称.

田家炳生性低调,本人甚少见诸报端.无数中华学子从某座教学大楼、某所中学名字中看到这个颇具广东特色的名字,却少有人了解这位富豪.

田家炳16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我刚刚读到初二,只能忍痛辍学,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小时候没读多少书,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田家炳这样回忆自己兴办教育的缘起,“后来在印尼生活了20多年,也走过欧洲一些国家,发现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发达.正是有了这些经历,我能深深体会到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创业、对国家的发达兴旺有多重要.”

田家炳从小就有为善一方的理想.他印象深刻,自己最感兴趣的,是学校张贴的记录捐赠事迹的芳名录,也最希望自己成为芳名录上那样的人.

在凭借超人的胆识和魄力取得生意成功之后,田家炳并没有继续商业上的扩张,而是转头实现当年的理想.1982年,他捐出自己80%的财富,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成立纯公益性质的非营利机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公益.1984年,他将工厂交给儿子经营,规定每年至少捐出工厂利润的10%,自己则成为专职慈善家.

他一直强调“中国的希望在教育”,他的财富也几乎全都奉献给了教育.

至今,田家炳基金会已在国内资助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4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20所、乡村学校图书室1800余间,每个省市都有他的资助.他的遗愿仍是希望中国的教育越办越好.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田家炳的企业和基金会的收入受到影响,以至于捐款承诺难以兑现.83岁高龄的田家炳,毅然将自己居住了38年、金融风暴前价值过亿港元的别墅,以5600万港元低价卖掉,款项全部捐给内地的学校.而自己却带着太太,租了面积很小的一所公寓居住.

直到去世,田家炳一直与亲人居住在出租房里.他也曾打趣,称自己是“无壳蜗牛”.被问到后来有没有心疼过,田家炳则回答:“看到一幢幢教学大楼的兴建,听到万千学子朗朗悦耳的读书声,不但经济效益更大,而且精神上的安慰也好得多.”

正是为了把钱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田家炳过着堪称清贫的生活,甚至有“吝啬鬼”之名.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每月的生活开支仅3000元;没有私家车,乘坐地铁,走路上下班;他没有高档的生活享受,一双鞋穿了十年,袜子补了又补;曾戴的电子表,因款式已旧得不便示人,只好装在口袋里;不舍得喝矿泉水,出门随身带着塑料瓶,瓶里事先装好白开水……

在生意场上,他也从不搞排场,不喜欢应酬;过80岁大寿,很多人要为他庆祝,他不摆酒席;儿女婚嫁也一切从简……

直到今年年初,田家炳依然可以背诵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诚如这位清初理学家、教育家所言,田家炳吃得清淡,过得节俭,没有物质享受,也不需要享受.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在最后那些日子里,老人家“还在问我们正在做什么教育项目.”

田家炳曾说:“我不是想用钱来换取任何名誉,只想自己开心、社会有益.”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学校,是一种激励,激励自己和基金会员工“真真正正办好学校,否则不仅不会带给我光荣,反而会丑化田家炳这个名字”.

(华丰摘自《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

百校之父田家炳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百校之父田家炳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百校之父田家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百家讲坛杂志

2、世界家苑杂志社

3、家校合作教育论文

4、创业家杂志

5、艺术百家杂志社

6、世界家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