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材料制备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与基于壳聚糖的环境功能材料制备与应用分析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材料制备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基于壳聚糖的环境功能材料制备与应用分析

文章分析了壳聚糖的涵义,同时阐述了壳聚糖的环境功能材料制备方法,最后通过大量资料文献查阅后,对壳聚糖在去除水中金属离子中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旨在采用科学手段减少环境污染,主要是降低重金属污染程度.

壳聚糖涵义

壳聚糖存在于大自然中,是从脱乙酰处理后的甲壳素中提取出来的,因而其又被称作是聚葡萄糖胺(1-4)-2-氨基-B-D葡萄糖.历史上第一个壳聚糖是由法国人Rouget发现的.通过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壳聚糖不仅在相容性方面表现良好,而且在生物功能性方面同样表现较好,因而被看成一种安全性较好的微生物可降解物质.据了解,壳聚糖已被人们应用到化妆品、食品及金属物回收提取等领域中,并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

制备及应用

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制备材料包括:磷酸氢二胺、硝酸钙、壳聚糖、硝酸、乙酸、过氧化氢、无水乙醇、石油醚、液体石蜡、巯基乙酸、硝酸钠、戊二醛以及聚乙烯醇.其中,除了壳聚糖是由70%的脱乙酰制的外,其他试剂均采购自国药集团.

制备流程.第一步是称取壳聚糖(10g)放置到六百毫升的乙酸溶液(浓度为20%)中;第二步是待电炉温度达到60摄氏度后,将装有溶液的烧杯放在电炉上,并不断进行搅拌,直到完全溶解后,再向烧杯中加入20ml过氧化氢继续进行水解,直到便成透明状溶液便停止加热;第三步是用氢氧化钠(浓度为20%)将溶液PH值调节到10,并保持PH值不变;第四步是使用淀粉—碘化钾试纸对过氧化氢进行检测,观察其是否已经被完全分解;第五步是过氧化氢被完全分解后,需使用乙酸将溶液PH值调至7,并使用离心机保留部分液体;第六步是将溶液浓缩蒸发到50ml,并向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无水乙醇,使溶液沉淀;第七步是使用离心机,以每分钟4000转的速度离心处理沉淀溶液,然后使用乙醇清洗溶液(共3次);第八步是清洗完成后将沉淀物放置到风干干燥箱中(温度控制在50摄氏度)进行干燥,最后便得到壳聚糖(水溶性).

应用.采集树叶后,第一部需用清水+洗涤剂洗净烘干树叶,并将树叶划分成三部分备用.首先需要做的是将树叶均匀剪切,大小约1厘米,随后取块状叶片(1g)放到烧杯中,然后向装有树叶的烧杯中倒入适量壳聚糖溶液,并于自动搅拌机上连续搅拌两小时,然后进行过滤与烘干,随后将10ml蒸馏水以及20ml硝酸倒入装也干燥树叶块的烧杯中,再将烧杯放到电炉上加热,直到溶液有白烟升起,最后应过滤掉烧杯中的混合液体,并将液体装入50ml容量瓶中,定容待测.

第二部分需要将树叶磨成粉末状,并将粉末状叶片(1g)放到准备好的烧杯中,随后向烧杯中倒入适量壳聚糖溶液,接着将烧杯放到搅拌机上搅拌(2h),然后是过滤,过滤后应向烧杯中加入蒸馏水及硝酸,分别为10ml、20ml,搅拌均匀后将其放到电炉上加热到出现白烟,然后过滤处理并将液体部分留下,接着倒入容量瓶(50ml)中,定容待测.

第三部分是采集来的树叶不用进行处理,直接切碎并取1g树叶放到准备好的烧杯中,随后向烧杯里加入同上述步骤等量的蒸馏水、硝酸,然后将混合物放到电炉上加热产生白烟,紧接着滤出杂物,保留液体,同上述一样需要将液体放到50ml容量瓶中,定容后检测.

(1)测得结果

我们使用原子吸收监测仪(北京达丰瑞仪器公司)对上述三种方式制得的液体(含重金属)进行监测,最后测得的结果如表所示.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将壳聚糖应用在含有重金属的固体中,主要分成两种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第一种应用情况使用的是块状树叶去除法,这一方法去除Zn、Pb和Cu等重金属的能力不够显著,分别是19.8%、25.4%以及45.2%;第二种应用情况使用的是粉末状树叶去除法,这一种方法相较于前一种而言,去除Zn、Pb和Cu等重金属的能力比较明显,分别是48.2%、88.7%以及74.1%,究其原因主要是两种方式在树叶接触面积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简而言之便是粉末状树叶与重金属接触的面积明显大于块状树叶,因而壳聚糖在应用过程中,去除重金属的效果较好.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发现,树叶组织结构中含有的重金属物质最多,这便证明了将块状的壳聚糖浸泡起来用以去除重金属,并不会起到良好的去除效果.

综上所述,文章通过对壳聚糖的有关性质进行分析,阐述了其在去除重金属物质中,不同应用方式所起到的应用效果不同,简单说来,即是壳聚糖应用到不同形状的样品中对处理效果有很大影响.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541213

材料制备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材料制备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材料制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机械工程材料期刊

2、功能材料期刊

3、土木工程材料论文

4、建筑材料论文

5、高分子材料论文

6、土木工程材料论文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