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与基于师生协同的学生科技育人模式以北京某高校工科学院为例类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科技创新论文范文参考下载,科技创新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基于师生协同的学生科技育人模式以北京某高校工科学院为例

1 引言

十九大中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要想实现中国“强起来”,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进而需要建立健全本科生科技创新育人模式.近年来,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尤其在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育人模式的方式促进学生科技发展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案例.

2 科技创新育人模式的基本思路

促进学生科技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任务,更不是靠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够实现的,需要长期有效的培养和师生共同的配合.

2.1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2],科学培养并激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

遵循学生不同年龄段特有的成长规律,阶段性甄选和设计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科技竞赛及科研项目,分类培养,形成三阶段系统规划学生科技体系,从新生到毕业生的学生规划与认知相对应,完善可行的发展道路.以点带面,从而激发本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

2.2 相信学生具有潜能[3],为学生发挥潜能创造有利条件,提供保障机制

对学生有客观科学的认识,相信学生在科研方面有无限的能力和潜力,从物质到精神,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充分发挥潜能的一切条件,充分运用科研教师、行政教辅、学生竞赛组委会等多方面的帮助,为学生的科研创新之路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为学生发挥潜能参与科研保驾护航.

2.3 师生关系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4]的关系

基于师生协同的创新育人模式,是结合师师关系、师生关系、学生朋辈互助力量,共同激发学生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竞赛负责人的积极性,学生从教师处得到知识和经验,教师从学生处得到创意和思路,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3 基于师生协同的本科生科技创新育人模式的构建

以北京某市属高校为例,学院阶段性设计了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科技竞赛及科研项目,整合有效资源形成竞赛资源、人才培养、导师储备“三位一体”保障体系,积极促进和鼓励师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相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3.1 分阶段设计科技竞赛及科研项目

各年级学生学习任务不同、受教育程度有别,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构建科技发展体系:大一以宣传为主,鼓励学生参加培训,形成科研意识;大二以实践为主,参与科研项目,掌握知识技能;大三以竞赛为契机,使学生在竞赛中成长,促进创新发展;大四以成才为目标,整合有利于毕业生的资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1.1 大一以宣传为主,鼓励学生参加培训,形成科研意识

在学生公众号推出微信平台“科沿”专栏,推广科技知识,邀请基础知识名列前茅的同学约稿推送,分享交流学习心得.联合教务办公室合作建设科技训练营,以此为基础进行新生入学后的初步培养,选拔并提高新生基础水平.借助杰出学子新生计划进行小额资助,使大一学生有机会尝试小制作,扩大科技影响力,引发学生科技兴趣.不定期组织科技沙龙,在学院内部搭建专业认知、思想交流、科研探讨、成果共享的平台,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学院依托IBM、Adobe、微软、嵌入式和智能移动等企业俱乐部与企业共建,积极引进行业内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合作交流,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

3.1.2 大二以实践为主,参与科研项目,掌握知识技能

联系各学院科研团队实验室,积极与导师联系,搭建沟通平台,为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科研环境.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选拔培养,推荐优秀的学生进入课题组,或自由组建项目团队,锻炼成员分工协作.引导并孵化优秀的学生项目团队申报星火基金,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科研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联系学院科研办公室,与企业合作构建口袋实验室,购进设备,为学生免费提供科研器材.

3.1.3 大三以竞赛为契机,在竞赛中成长,促进学生创新发展

通过参加竞赛、申报项目等建立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与固定的导师初步形成导师制培养;同时学生经过各项竞赛的锻炼,激发出学生潜能,使导师可以放心将独立任务交由学生团队完成,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横向课题和新产品的设计研发,与相关单位的科研人员组成项目团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强强联合完成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3.1.4 大四以成才为目标,整合有利于毕业生的资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每年征集大量学生作品参加我校学生科技作品展,其中80%的本科生项目来自前期参加过的科技竞赛、课题项目成果.学生的毕业课题中有六成以上与其前期参加的竞赛项目方向相关,且选定的指导老师全部为其竞赛项目导师.

3.2 形成竞赛资源、人才培养、导师储备“三位一体”保障体系

本着培养学生对于课外科技的探索热情和科研精神为原则,利用各项竞赛为平台,营造学院科技创新氛围,相信学生具有无限的潜能,为学生创造充分发挥潜能的条件,整合有效资源,提供一切条件鼓励科研教师、行政教辅,为学生激发潜能提供保障机制,形成竞赛资源、人才培养、导师储备“三位一体”保障体系.

3.2.1 竞赛资源

学院负责主办学校多项竞赛,包括IEEE Xtreme 极限编程全球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计算机博弈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等;协助申报杰出学子计划、星火基金、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挑战杯等.通过学工办与教务办、科研办、教学科研教师的积极联系,利用优势资源,结合学科特色,编写各项竞赛的举办时间、赛事特点、赛事级别、举办单位等信息,编撰出符合学院特色的学科类竞赛名录,全面整合竞赛资源.

3.2.2 人才培养

学院广泛应用各种渠道,配合学院特色对学生科技进行宣传.对科技优秀团队和个人、优秀校友进行采访,通过微信等方式向同学推送,营造了浓郁的科技氛围.举办科技宣讲、专题讲座,印发手册介绍科技活动及相关政策,让学生深入了解学院的科技创新体系.日常工作中统计并汇总参加各种竞赛、项目的学生名单,尤其有所建树、获奖的学生,建立学生中的重点培养人才,搭建精英式学生科技交流平台.

3.2.3 导师储备

学院主办的竞赛负责老师全部由技术精湛的教师担任,具有精深的业务水平和执教经验.学院下的五个学院分别设立了学科部和实验中心,各自有自己的学科带头人,配合承担学院评审答辩等任务.在日常工作中建立与竞赛负责教师、学科带头教师的积极有效的联络机制,能够清楚了解各位指导教师研究方向、发展需求,进而形成有方向有针对性的“导师储备”.

3.3 师生协同,促成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学院与本科生教务办公室紧密联系,每学年期中、期末两次查询学生成绩,从中甄选并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各类项目和科技竞赛.积极与竞赛负责教师联系,为当期竞赛宣传,推荐学生干部和学生组织承担赛事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提供会务服务,扫除竞赛负责老师的后顾之忧,集中精力投入到竞赛中.学院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并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政策,从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奖金发放等多个方面给予奖励,对于竞赛指导负责的教师设立竞赛负责人岗位,落实相应政策.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虽然占用了业余时间,但在指导和评审工作中逐渐形成以指导教师为中心的本科生科研爱好者的圈子,优秀学生相继进入指导教师的课题组,进一步提升能力.在激发潜力发现人才的过程中,参与指导的教师数量也快速增加,教师在指导中也增进了对学生学习和科研特点的了解,创新思维,并将其反馈至课堂,促进了“教学相长”.师生协同的创新育人模式既提高了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树立良好学风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 科技创新育人模式所取得的成果

4.1 立项数和参加竞赛的学生人次逐年增加,学生的创新意识明显提高

学院每年“星火基金”立项数达到六十余项以上,参与学生近四百余名,去年立项数达到82 项,其中16 项被列为重点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015年创新类立项7 组,2016 年创新类立项15 组,增幅两倍以上.

4.2 获奖数量和级别有很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显著提升

第一届“鼎新杯”竞赛学院取得一等奖1 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第二届获得特等奖1 项、二等奖4 项、三等奖7 项,数量和质量有明显提高,获得唯一“鼎新杯获奖学院”的荣誉.学生获得国际级奖项2 项,国家级奖项19 项,在科技节闭幕暨奖学金颁奖中获得“科技节优秀组织单位”和“学生年度获奖最佳学院”,并在当年获得北京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

4.3 科技创新工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校的肯定,学院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公众号关注量达到2000 余人,星火国创的竞赛报名信息转发访问量694 人次,特色栏目“科沿”专栏平均访问阅读量达到350 人次以上.两届团委书记在团委总结大会上就科技创新和特色活动两方面所获成绩和经验做了经验分享;获评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先进学院和五四红旗团委荣誉.学院学生在北京论坛上做典型发言,优秀成果接受了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晚报等的多次采访,在社会引发了广泛关注.

科技创新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科技创新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科技创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农家科技杂志

2、科技小发明论文

3、科技小论文500字

4、大科技杂志

5、科技风杂志社

6、绿色科技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