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科技类论文例文 与高校科技新闻内涵和外延的拓展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本文关于高校科技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高校科技新闻内涵和外延的拓展

摘 要 高等学校是重大原始创新的发源地和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主力军.加强高校科技新闻报道有利于推介科技成果、讲好高校科技故事,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技术,弘扬科学精神,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此,要在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加强科技新闻报道,在内容打磨和传播渠道两个方面发力,树立“大科技新闻”意识、“服务”意识,提高科技新闻报道品质;利用新媒体丰富科技报道方式,提高科技新闻报道队伍人员水平,以扩大高校科技新闻影响力.

关键词 高校;科技新闻;内涵;外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200-0067-04

1 加强高校科技新闻报道的重要意义

高校所产出的原始科技创新成果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高校科技工作亮点纷呈,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新闻素材.及时、全面、准确地报道高校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动态、进展,让全社会了解高校科技的最新理论和应用成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服务社会,新闻工作者责无旁贷.

1.1 加强高校科技新闻报道有利于宣传高校科技成果

高校是科技成果产生的重要源头,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起点.科技成果走向产业化往往要经历这样几个过程,先是在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的实验室中产生,然后进入孵化器孵化,最后产业化走向市场[1].高校荟萃着各个学科的精英人才,所覆盖的研究领域关乎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然而,由于许多科技成果和科技领军人物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报道,导致众多市场主体对高校科技成果不了解,导致很多宝贵科技成果束之高阁.

同时,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高校各种学生科技活动踊跃频繁,产出了大量优秀的科技成果.对大学生科技成果进行挖掘,有助于将大学生的创意智慧传播到社会各个领域,转化为经济效益,并推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循环.

1.2 加强高校科技新闻报道有利于传播科学技术、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技术的传播程度和科学精神在社会中的弘扬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代科学传播的作用是要通过促进社会和公众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了解,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认知,对科学技术问题的思考,形成理性的态度和行动,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培育健康的科学文化,建立良好的对话机制,激励、促进、引导、规范科学技术的创新,让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公众生活质量的改善.[2] 高校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引领者,肩负着启迪社会大众、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社会责任.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形势下,科技报道存在着为了谋求点击量而写作不严谨甚至传播一些危言耸听的谣言等问题,而高校拥有丰厚的智力资源、是学者专家众多的科学前沿阵地,不但要在科技报道中说明“是什么”,而且要说明“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来自权威专家的发声,对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非常必要.

目前,对高校科技新闻的报道工作与高校科技工作日新月异的发展还不相匹配,存在着一报了之,短消息多、深度报道少,缺乏后续跟踪报道的情况.很多报道在内容上流于表面,浅尝辄止;在语言上晦涩艰深,堆砌术语;在尺度上“好大喜功”,说过头话,存在把正在研发而尚未完全成功的东西拔高后提前报道等情况;在写作手法上呆板、枯燥,“鉴定式”和“学术论文式”写法大量存在.

因此,要把拓展高校科技新闻内涵和外延结合起来,挖掘高校科技新闻富矿,讲好高校科技故事.

2 挖掘高校科技新闻富矿,拓展高校科技新闻内涵

2.1 树立“大科技新闻”意识,拓宽高校科技新闻选题覆盖面

“科技新闻,是指新近发生、发现的有关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事实的报道.”[3]以往,高校科技新闻报道题材主要集中在高校科技成果和科技人物报道方面,选题还可以扩大到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项目成果、校办科技产业以及校友科研项目成果、学术论文、国内外学术会议最新动态、高校科技工作政策体制创新模式探索等.

以笔者所在的东北大学为例,大学生科研成果成为学校科技新闻报道的一片“蓝海”.其中,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奖的项目如造福残障患者的“下肢康复机器人”,高科技产品无人驾驶汽车用“深度相机”等学生创新创业科技成果经报道后取得了热烈反响.还有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人物深度报道也受到读者关注,引起较大反响.如报道负责沈阳市燃气改造关键核心传感器开发的东北大学在读博士生沈波创业历程的通讯、报道东北大学硕士生刘洪伟创业经历的人物特写,分别刊登在《经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重要媒体上,成为高校科技新闻报道的一种有益探索.

近几十年来,一批“创业型大学”孕育了一批校办科技产业,培育了一系列经受住市场考验的科研成果.东北大学曾经培育了中国第一个软件上市公司——东软集团,并于2014 年孵化了东北地区最大的超算中心——东网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中国第一个新材料产业园.这些校办科技产业所研发的系列创新成果在东北地区发挥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作用,成为学校科技新闻的重要“发源地”.

例如,东软集团研发的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8 层螺旋CT,持续引领国产大型医疗器械迈向国际高端市场.这一事迹先后被《辽宁日报》《沈阳日报》等媒体报道,其中,有关对东软集团CEO、曾任东北大学副校长的刘积仁的报道《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东北最需要的是创业》刊发在《人民日报》上.这为高校科技新闻报道拓宽了思路,即校办科技产业、知名校友在科技战线的成果都可以作为选题进行深入挖掘、推介.

学术论文在高校科技新闻的选题来源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科技新闻中最具影响力的报道,选题大部分来自学术论文.[4]

就学科而言,生物、医药、环境等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是高校科技新闻产出的重点部位.就实现学术论文的新闻价值而言,要做到跟上时事热点节拍,把握最佳时机进行发布;就提升学术论文的可读性而言,要找出学术论文中对现实生活具有积极影响的新闻线索,以解除读者对学术论文的神秘感.比如,2017 年,依托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团队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校先后组织采写了《东北大学本科生发现去铁制剂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东北大学在碘元素含量便捷检测方面取得新突破》等科技新闻,分别由《中国教育报》、新华社、央广网等媒体刊发.对学术论文新闻线索的挖掘,需要在论文作者和高校科技新闻记者之间建立定期交流公布机制,才能实现高校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的常态化.

目前,由高校组织或承办的各类高层次学术会议越来越多,其中不仅有科研进展的报告,还有对技术、学科、行业发展的分析与建议,蕴含着大量具有宝贵价值的信息,因此需要科技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将会议中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报道出来.在内容上要突显“新意”,抓住会议亮点,体现新成果、新观点和新建议,突出受众关注的新闻点和相对成熟的成果;形式上重创新,增强学术语言的“通俗性”,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变“专业化”为“科普化”.[5] 当然,报道好学术会议,还必须有会议主办方和参会专家的配合,为新闻记者深入了解会议的背景与内容提供便利.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探索科研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高端国家智库、构建多维协同创新体系、搭建国际化合作交流体系与平台等方面作出了大量尝试,把科技体制创新的政策传播好有利于高校之间相互借鉴有益经验.

2017 年,以东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为素材,《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分别以《东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东北大学:校办高新技术企业收入破百亿元》为题作报道,全方位地展示了东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经验.

2.2 树立服务意识,依托优势学科资源挖掘亮点,讲好高校科技故事

每所高校都拥有自身的优势、特色学科,这些学科往往是高校科技成果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主要阵地.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任何一项科技成果在其归因于产生之后若不及时、有意识地推广应用,就不能发挥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作用.[6]

因此,高校科技新闻报道要树立服务意识,依托优势学科资源挖掘亮点,做好科技语言的“转译”工作.

关注公众需求,内容接地气,注重实用性.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曾说过:“科技新闻报道有难以表达、说不透彻的特点.作为以大众为传播对象的科技新闻,必须把深奥的科技理论、专业术语用广大读者能够理解的通俗语言进行翻译、解释.[7] 这就需要科技新闻报道做到“和读者有关、对读者有用、让读者爱看.”大众媒体所面对的是社会各界的读者,能够引起普通读者兴趣的,往往不是科学技术本身,而是科学技术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与公共福祉有什么关系.

高校科技新闻报道,必须依托本校先进学科群,利用好优势学科专家学者资源,将学校的特色科技成果与百姓的生活相联系,突出与读者利益最接近的内容,以平民化的视角,展示先进的科技对人类和社会生活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并将公众关心的问题说清说透,提升高校科技新闻的报道效果.

激发阅读,抓住细节,注重故事性.从事科技新闻报道,经常要面对一些深奥的科学名词和枯燥的数字.“有些科技成果报道读起来像学术报告,既长又晦涩.如果记者长期被学者牵着鼻子走,而不去实地采访调查,记者和他的作品就会像计算机染上‘病毒’,那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报道就会被格式化.”[8] 这就要求高校科技新闻报道在表达方式上,学习科普读物故事化、通俗化的风格,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让公众能够以一种轻松闲适的姿态来接近科学.

科技新闻报道一是有“读者”意识,在文字表述上,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比如说,尽量不要大段地引录专业名词、术语甚至公式.通过反复请教专家,引进一些文学比喻语言,力求为大多数读者看得懂,能接受.[9]

二是要擅用文学技巧,即使是专业性较强的科技稿件,同样也应具有文学性和通俗性,在不影响准确性的前提下,尽量运用具体形象的细节代替空泛的概括和主观的议论,同时大量使用类比、比喻、举实例等方法,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宏观的事物微观化,在专门技术学者和一般读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3 提升科技新闻的影响力,拓展高校科技新闻外延

3.1 创新科技报道方式,利用新媒体提高高校科技新闻报道影响力

在移动互联时代,高校科技新闻的受众群迅速扩大,新媒体凭借技术的不断革新,使得新闻传播的过程更加便捷和充满互动性.要提高高校科技新闻传播速度和灵活性,必须拥抱新媒体.这就要求高校科技新闻创新内容表达、丰富呈现形式,抢占“第一落点”,提高传播效率,实现新闻报道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样化传播”,唤起民众新闻参与感,切实提高高校科技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

创新高校科技新闻写作方式,在“准”和“微”上下功夫.“准”就是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守护好高校准确、专业的“金字招牌”,为读者提供真实客观、平实易懂的科技新闻内容.真实是科学的生命,也是新闻的生命,在新媒体时代,更要避免为了追求点击量和冲击力而在新闻中不同程度地夹带虚假成分,导致稿件泥沙俱下,特别是遇到或使用“国际、国内首次”“填补某某领域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等提法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反复核实,对报道涉及的原理、术语严格审查;对科技事件评价客观,评述恰当,不使用绝对化的字眼,谨防在移动终端制造虚假新闻.加强内容把关,确保新闻真实准确.“微”就是将科技新闻报道短小精悍地呈现出来,力求鲜活快捷、“微言大义”,注重报道文本的切入角度和表达深度,注重新闻策划.在标题上下功夫,化繁为简.尽量采用口头语言,表述简短,表意明晰,叙述内容直截了当.

丰富高校科技新闻呈现形式,在“新”和“快”上做文章.

“新”就是要推送出各种形态的高校科技新闻产品,加强对新技术的研究和预判,做好技术储备和应对方案,让高校科技新闻生产的内容与技术优势叠加,将文字、图片、图表、视频、动漫等方式进行有机结合,让不同层次的受众能够各取所需.

比如利用微博推送可视化科技新闻报道、动新闻、直播实验室科技成果,利用高校微信推送高校教师、学生、校友、校办产业科技成果和前沿科研进展,以先进技术为支撑,运用新媒体手段,推出数量更多、覆盖学科领域更广的科技新闻产品.

“快”就是要抢占第一时间、即时采集、即时推送,快速做出反应、迅速送达用户,在传播中抢得先机.[10] 在高校科技新闻发布方面,由于受从业者严谨的职业习惯、新闻采集者新闻敏感性等因素影响,时效性相对较差,往往是在科技事件出现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才刊出,信息发布的滞后使得新闻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高校科技新闻报道必须契合媒体深度融合对时效性的要求,与学校科技工作相关部门建立信息报送联系,力争在第一时间通过多种渠道发布学校最新科研成果,并与公信力更高的主流媒体互联互通,以提高传播效果.

3.2 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提升高校科技新闻报道队伍人员业务素质

人才是做好高校科技新闻报道的根本.要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壮大高校新闻报道人员队伍,提高新闻报道人员业务素质.

记者要写好高校科技新闻报道,第一,要练好内功,刻苦学习相关科研领域的基础知识,还要了解与其相关的产业背景和发展状况.这就要求记者要通过阅读文献综述、查找资料等方式迅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以保证在采访相关题材时“有备而来”.”

第二,除了专业的新闻敏感外,记者平时还要多看科普书籍,对题材本身有了充分了解后,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它.

第三,高校从事科技新闻报道的记者要虚心求教,遇到自己拿不准的问题时,要紧密依靠高校优质智力资源,认真向教师、专家学者求教,证实后再作报道.对于有争议的科学问题,绝对不能评主观臆断,应该坚持客观态度,以保证报道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确定新闻报道的方向,把握报道的尺度.

第四,高校科技新闻记者还要主动走出“ 舒适区”,跳出“ 稿格纸”,用好无人机、视频直播、VR/AR( 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 等新传播手段,朝着“ 全媒体、全天候、全能型”发力.

第五,一个好的校园新闻记者还应该做到善于对采访素材加以整理、保存,进行信息和知识的积累,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讲述一些过去发生的科学现象和事实,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让报道立体化.

通过专题培训、实战演练、业务研讨等方式,扩大高校科技新闻报道队伍.高校是知识分子汇聚的地方,举办科学讲座、设置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专门课程等培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高校教师队伍、高校校报和新媒体中就近培养科技报道人才,可以从高校教学科研一线获取最鲜活的科技新闻线索,不仅能够扩大信息源,还能最大限度整合人才资源,及时采访与核实科技信息,在报道争议性科技新闻时得到更全面的信息,做出更客观的评价.

高校科技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高校科技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高校科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会

2、科技小发明论文

3、科技小论文500字

4、大科技杂志

5、科技风杂志社

6、绿色科技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