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跟五代吴越国杭州地区的佛教石窟造像艺术有关论文范本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佛教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五代吴越国杭州地区的佛教石窟造像艺术

摘 要:五代吴越国时期杭州西湖周边洞窟开凿了大量的佛教造像,这些造像主要分布在西湖南山石窟群和飞来峰石窟群,从题材上看,明显可见当时净土宗、禅宗思想的影响,造像风格上袭晚唐,同时具有明显的江南特色.

关键词:吴越国;杭州;佛教;石窟造像

注:本论文为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Y201226194)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分裂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作为其中的十国之一,是当时东南沿海地区极为重要的地方政权,由临安人钱镠所建,以杭州为首府,东都越州(绍兴),共历三代五王,极盛时地跨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疆域以今浙江省境为中心,含括江苏省、福建省的部分地区.至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钱俶纳土归宋,统治杭州共七十余年.

尽管吴越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军阀割据、战火不熄的动乱年代,但其统治者钱镠及其后继者钱元瓘、钱弘佐、钱弘倧、钱弘俶,在政治上为了外求和平,内保安宁,以灵活的策略处理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尽力保持国内稳定,发展经济.“奉佛顺天,保境安民”为当时各任钱王们治国的根本信条,在他们统治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均大力提倡佛教,其时在杭州西湖沿岸群山兴建寺院、雕刻佛经、建造佛塔经幢、摩崖石窟造像等前所未见.据《咸淳临安志?寺观》载,南宋末年杭州城内外寺院总计496所,能够确定创建时期的有398所,其中钱镠统治之前20所,钱氏统治期间230所,北宋9所,南宋139所.而在创建于吴越时期的230所寺院中,明确标明为吴越国王及钱氏家族建立的便达173所.1如东晋咸和元年由天竺僧人慧理所建的灵隐寺,在吴越国钱俶的倡导下得以重建,据说当时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共一千三百余间,寺僧达三千多人.在统治者大力崇佛的背景下,吴越国时期的杭州佛教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高点,时有“东南佛国”之称.

随着吴越国佛教的蓬勃发展,佛教造像得以大规模兴建,当时杭州西湖周边的山岩洞窟中都开凿了大量的佛教造像.这些造像主要分布在西湖南山石窟群和飞来峰石窟群,南山石窟群位于群山环绕的西湖西南线一带,多为钱氏家族出资建造.飞来峰石窟群则位于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上,多为平民百姓和中下级官吏出资开凿.因两者财力悬殊,前者造像相对体量较大,雕刻精美,且通常为庇护造像还在外侧建有寺庙;后者造像则体量相对较小,雕刻技术亦相对逊色.

可惜的是,由于其后社会的动荡与历史的变迁,吴越国时期杭州地区的诸多佛像已圮废湮灭,目前遗存至今的尚有慈云岭石窟、烟霞洞石窟及天龙寺石窟的造像、飞来峰造像等.其中前三处造像被认为是五代吴越国佛教造像中的代表,合称为西湖南山摩崖石窟造像.

慈云岭石窟造像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凤凰山西部,在南坡东侧保存有两龛佛教造像.主龛内有圆雕造像七尊,中间的三尊为西方三圣,均全跏趺坐于仰莲须弥座上,其中主尊阿弥陀佛通高341厘米,身披袒右肩袈裟,禅定印;左右观音和大势至菩萨通高各为282厘米、287厘米.西方三圣两侧为菩萨立像,左右各高280厘米、271厘米,再两侧为金刚力士像,左右各高281厘米、300厘米.龛内上部浮雕有飞天和迦陵频伽,下有祥云缭绕,四周天花散布.弧形龛楣上还浮雕有文殊、普贤与七身坐佛像.主龛除去两尊金刚面部较为完整外,其他菩萨的面部均有损坏,现有修缮.另外,主龛右侧还有一龛地藏菩萨和二供养女像,其中地藏高196厘米,光头大耳,深沉恬静,半跏式游戏坐姿.左右供养女像各高134厘米、141厘米,穿交领衫,大袖长裙,神态恭敬.地藏像龛楣上浮雕有“六道轮回”图.据《咸淳临安志》卷八十二载:“上石龙永寿寺,在慈云岭下,天福七年(942)吴越王建,旧名资贤,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今额”.阮元在《两浙金石志》中认为“贤”字是“延”字之误.可见慈云岭造像是吴越王在创建资延寺时所雕凿,主龛左外侧还刻有“新建镇国资延遐龄石像之记”的石碑题额.

烟霞洞石窟造像位于杭州市南高峰西侧翁家山南麓,洞内雕凿有五代后晋吴越国的三世佛造像群和十六罗汉造像群(其中11尊为五代造像,其他为近年补刻).三世佛坐像通高均102厘米,胁侍菩萨立像通高80厘米,可惜造像损坏严重,不易辨认.该罗汉造像是目前全国发现的最早十六罗汉像造像之一,由吴越国王钱弘俶母舅吴延爽在后晋开运年间(944-946年)捐资雕造,造像旁原有“吴延爽舍三十千造此罗汉”的题记.《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九记载:“吴越王钱氏,梦僧告云:吾有兄弟一十八人,今方有六,王可聚之.梦觉,访得烟霞洞有六罗汉,遂别刻一十二尊,以符所梦”的传说.十六罗汉造像依洞壁雕凿,个性鲜明,姿态各异,或盘膝禅坐,或横眉怒目,或托腮冥思,或盘膝禅定,造型生动传神,像高约98—116厘米,皆光头大耳,着通肩袈裟或袒右肩袈裟,多盘腿而坐.据文献记载,洞中西壁原还凿有一个八面七重的千官塔,塔身浮雕佛教人物群像及供养人像,千官塔后还浮雕一尊密教孔雀明王像.可惜这些造像都在时毁坏殆尽.

天龙寺石窟造像位于杭州凤凰山西部慈云岭西南坡,为北宋乾德三年(965)吴越国王钱弘俶所凿.《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七记载:“感业寺,乾德三年吴越王建,旧名天龙,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建炎三年兵毁,惟木观音存.”造像现存东、中、西3龛.中龛共一铺七尊,主尊弥勒佛高176厘米,善跏趺坐于须弥座,左手扶膝,右手施无畏印.两侧有无著和世亲,各高142厘米、141厘米,身披袈裟,双手合十,作恭立样.再两侧是法花林和大妙相,均一手弯曲托物于胸前,一手下垂持帔帛,各高150厘米、144厘米.再两边是金刚力士像,均高129厘米.龛楣上浮雕两尊浮雕飞天,托盘作散花状.西龛阿弥陀佛通高160厘米,全跏趺坐于莲座须弥座,闭目禅定.东龛水月观音像高65厘米,左腿盘起,左臂下撑身体重心,右臂置于弯曲的右腿膝盖.可惜天龙寺造像多被损坏后修补.

位于杭州南高峰下满觉陇路东端的石屋洞(原名石屋院)造像,为吴越王建.《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九记载:“(石屋洞)周回镌罗汉五百十六身,中间凿释迦佛诸菩萨像”.这些小型罗汉成列刻在洞窟内外岩壁,像旁大都有供养人题记,时间大约从石晋天福年间到北宋开宝年间,可知都是吴越国时雕造.另根据《两浙金石志》卷四收载“(五代)后汉朱知家镌观音像赞”一文,“大夫朱知家发心舍净财镌写观音自在菩萨尊像一躯并装彩龛室……,手倚严镂割水月现前……”2,可知此窟还有水月观音,此像为后晋乾祐三年(950)镌刻.可惜此窟造像人为破坏严重,水月观音造像已不存,被凿去头部的五百罗汉头像尽管经近年修补,但原貌不再,此龛窟被视为五百罗汉像在中国出现最早的范例.

位于凤凰山南麓的圣果寺(又称胜果寺)造像为吴越王钱缪建造,《咸淳临安志》卷七十六记载:“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钱氏(在凤凰山圣果寺)镌弥陀、观音、势至三佛于石上”,主尊阿弥陀佛高620厘米,两侧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各高512厘米,三造像均全跏趺坐于须弥座上.位于三佛石下坎岩壁上雕有十八尊罗汉,高60-92厘米.清代释超乾《凤凰山圣果寺志》记载有与烟霞洞类似的传说,“五代晋开运元年,南山僧弥洪,遇神人指云:‘此山有圣迹,何不显矣,后钱氏(钱镠)梦一释告云:吾兄弟十八人,今有六,请为聚之.’因访圣果岩洞,镌天台贤圣像,以符所梦”3.可惜胜果寺造像多已残毁.位于紫阳山南麓白马庙巷内的紫阳山仁王讲寺造像(又称石佛院造像),为五代吴越国时期的摩崖造像群,现存造像五尊.中为西方三圣,主尊阿弥陀佛立于大石龛中,高600厘米,为杭州现存最高大的造像,左边大势至菩萨高441厘米,右边观音残高339厘米,再两侧为智者大师和行修大师像,各高500厘米、260厘米,整组造像风化严重,不易辨认.

飞来峰造像是西湖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处石窟造像群,其中有五代题记或五代风格的造像有5龛11尊,主要分布在青林洞和飞来峰山顶.现存有题记可辨的飞来峰最早造像是后周广顺元年(951)由滕绍宗捐资凿造、位于青林洞西侧崖壁上的第10龛西方三圣像,主尊阿弥陀佛高28厘米,观世音和大势至均高20厘米,三像皆全跏趺坐,施禅定印,残损严重.青林洞西侧崖壁第2龛还有一组西方三圣像,阿弥陀佛高90厘米,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均高65厘米,三像皆全跏趺坐,施禅定印,造像丰满圆润.另外,青林洞内第16龛的西方三圣像,阿弥陀佛高51厘米,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均高46厘米,三像皆全跏趺坐,施禅定印,残损严重.此外,青林洞内东侧壁面第15龛还雕有单尊阿弥陀佛像,龛中题记显示为后周显德六年(959)由周钦捐资凿造,像高33厘米,全跏趺坐,施禅定印.此外,飞来峰山顶神尼塔基附近还有一些造像,但因破损严重未能辨认,只有塔基西侧的第102龛单尊观音菩萨坐像还保存相对完整,残高36厘米.

五代吴越国的杭州佛教造像,从题材上看,明显可见当时净土宗、禅宗思想的影响.净土宗,又称莲宗,创立于东晋,唐代时已很盛行.该宗派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方法,认为只要口念阿弥陀佛名号,即能赦免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死后皆由其接引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永享极乐.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与左协侍观世音菩萨、右协侍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五代时期,净土宗信仰为钱氏王族及士人百姓所推崇.受净土宗观念的影响,此时期杭州以西方三圣为题材的造像十分盛行.如慈云岭、胜果寺、仁王讲寺石佛院,都有以西方三圣为题材的造像,而飞来峰则有三龛西方三圣题材造像.与此同时,单尊阿弥陀佛和单尊观音菩萨造像也十分流行,如当时的天龙寺、飞来峰都曾出现过单尊阿弥陀佛像,天龙寺、石屋洞、飞来峰出现过单尊观音像.

禅宗兴起于北魏,至晚唐而极盛.由于禅宗不尚经义,不讲义理,无求于经籍,宣称只要静心,自悟,心绝妄念,认识到佛性在心中,即可顿悟成佛.五代时期,禅宗与净土宗一样在杭州地区为佛教界所推崇,当时杭州著名高僧永明延寿大师即一身兼祧佛教禅宗和净土宗两宗祖师,其著作《万善同归集》即讲述了禅净合一的思想.禅宗思想对佛教造像的影响表现在,传统的佛和菩萨造像更加世俗化,而更接近人性的罗汉造像开始广为流行起来,如当时烟霞洞十六罗汉像、胜果寺十八罗汉像、石屋洞五百一十六罗汉像等.

净土宗和禅宗思想不仅改变了佛教造像的题材,同时对造像风格也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从整体而言,五代杭州佛教造像依然符合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造像量度及造像仪轨,符合对佛教三部造像典籍“三经一疏”的要求,大多佛与菩萨造像继承了晚唐时期造型丰满圆润、衣纹简洁流畅的艺术特色,但其仪轨约束已不再像前期造像那样严谨,表现手法更加自由开放,并出现了一些江南造像的新格调和新面貌.

五代吴越国主佛造像基本为螺发肉髻,方额广颐,体态丰腴,多为全跏趺坐或善跏趺坐,手作禅定印或无畏印,犹存晚唐遗风.服饰表现上或着袒右式披肩袈裟,如慈云岭西方三圣、飞来峰西方三圣及单尊阿弥陀佛像等;或身披褒衣博带式袈裟,内着袒右式僧祗支,并在胸腹间束带,极具江南特色,如天龙寺弥勒佛像及阿弥陀佛像等.主佛衣饰通常以阴线刻划,线条简洁流畅,层次分明,褶纹深而精细,变化自然.

胁侍菩萨造像或立或坐,头戴宝冠,手印多样.服饰或身披褒衣博带式袈裟,着长裙,如天龙寺的无著与世亲;或身披帔帛,内着袒右式僧祗支,在胸腹间束带,下着长裙,并从内部翻出长裙带打结后下垂,如慈云岭胁侍菩萨像、天龙寺法华林与大妙相菩萨像等.另外,胁侍菩萨通常还戴有精细的项圈、璎珞、手镯、臂钏,帛带环绕.许多菩萨形象刻划逐渐世俗化,其中天龙寺无著与世亲、法华林与大妙相菩萨像等尤为明显.

金刚力士均长方脸,头戴宝盔,身着甲胄,足蹬武士靴,左手施无畏印,右手执长杆斧钺,完全是古代武士的装饰.但人物世俗化气息突出,原先金刚的威武勇猛气势已明显不足.

此时期佛教造像中世俗特征最为突出的当属罗汉及供养人像,如烟霞洞罗汉像犹如现实真人般鲜活生动、个性突出,宗教神秘感完全不见.慈云岭地藏胁侍供养女像,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特征.

此时造像的莲座独具吴越地方特色.佛座多为束腰仰莲叠涩须弥座,即上端仰莲瓣下端须弥座,且下端须弥座通常为多层束腰叠涩形,须弥座平面还呈花瓣式.如慈云岭西方三圣、飞来峰第2龛西方三圣、飞来峰单尊观音菩萨像及单尊阿弥陀佛像,即上为双层莲瓣仰莲台,下为平面呈花瓣状束腰叠涩须弥座,束腰处还刻有插莲花的壶门.而天龙寺阿弥陀佛像莲座还要复杂,还在上述造型莲座的最下端加刻了一圈重覆莲瓣.此外,飞来峰另两龛西方三圣的束腰莲座是上下部为仰覆重瓣莲座,束腰处刻有壶门.而胁侍弟子与菩萨脚踏的须弥座通常为连珠重瓣覆莲座,如天龙寺无著世亲及法华林大妙相菩萨、慈云岭胁侍立菩萨等.也有一些莲座为单纯的长方形平面多层叠涩须弥座,如天龙寺弥勒佛、慈云岭地藏菩萨等.尽管此时期的佛像莲座形式多样,但所有莲瓣造型均同样宽阔饱满.

佛和菩萨像的身后基本都浮雕火焰纹头光和背光,通常大而华丽,装饰性强,给人富丽堂皇之感.如慈云岭西方三圣、天龙寺弥勒佛及阿弥陀佛、飞来峰西方三圣和单尊观音菩萨,身后皆有桃形或宝珠形的头光与背光,边饰火焰纹,多数造像头光或背光内雕镂缠枝花草纹样.另外,天龙寺主佛胁侍法华林与大妙相菩萨及金刚像、慈云岭胁侍立菩萨及金刚像背后均有火焰纹头光.

总体而言,五代吴越造像风格上袭晚唐,并具有明显的江南特征,虽然其造像规模与造像水平不能与此前的中原北方石窟造像相提并论,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此阶段中原佛教石窟造像艺术空白的缺憾,使得我国佛教石窟造像历史得以延续,因此在我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注释:

1.[南宋] 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76-85,《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版.转引自 孙旭《吴越国杭州佛教发展的特点与原因》,《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104页.

2.[清] 阮元,《两浙金石志》卷四第27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3.[清] 释超乾 《凤凰山圣果寺志》,杭州出版社,2007 年12 月出版,第22页.

佛教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佛教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佛教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