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跟大都无城考古人要改写的中国古都史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考古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大都无城考古人要改写的中国古都史

大都无城——考古人要改写的中国古都史

□文/ 屈婷 图/ 许宏

2016 年5 月,考古学家许宏在三联书店出版了一本小书——《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8 月旋即再版,更不小心成了本畅销书,获得多项权威图书年度大奖.他凭什么?

答案可能在书名.“大都无城”,意思是:最早的都城是没有(外郭城)城墙的.这个论断直指学界争论近半个世纪的汉代长安城,并将“火线”延至更早的上古之城.

普通读者则喜欢此书“水银泻地般的缜密”.许宏用考古学人绘制线图时的“全局观”,为读者编织了一个从二里头都邑遗址走出的巍巍帝都演变史.其文字描画出开放、自信的大国气度,不免令读者凭古思今.

批评者认为,许宏的观点缺少文史的佐证.许宏却说:“考古人也应当、而且能够以自己相对独立的身份参与写史.”

争:逾千年不设防的城市

何为城?何为都?许宏认为,书名中的“城”是考古学意义上的城,就是城墙壕沟这类防御性设施,以及被它们圈围起来的聚落空间.

在学术层面,“城”不能作为城市的代名词.城市是一种区别于乡村的人类聚居的高级形态,它出现在国家产生后,往往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都”,更是一个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城市金字塔的塔尖.

通说认为,从魏晋到明清时代的中国古代都城,都具有城郭兼备的总体布局,大中轴的设计理念和里坊街巷的统一规划.那么,在魏晋以前,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又是怎样的呢?

许宏在书中开宗明义:由考古学观察可知,早期阶段的城市并不像传统认为的那样,都有防御设施;而有防御设施的聚落也并非都是城市.

这个观点看似平淡无奇,但当它放入一个个具体的朝代时,“就进入了考古学争论的最大漩涡”.

因为,中国考古学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王统考古”,王朝都城的考古更是万众瞩目.

许宏的结论首先触及的是汉代长安城.它是中国古都史上一个公认的节点,也是中华文明走向辉煌的关键时期.中国人言必称汉,可见汉王朝之盛.

关于汉长安城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自1956 年始,纵贯半个多世纪.在城市形态上,若干历史考古大家对此有不同的见解和判断.争议的焦点在于:最早用城墙围起的“长安城”,是否就是这座帝国都城的全部?

田野考古发现:最早的汉长安城是南倚龙首原,北滨渭河,用城垣圈围起的34.4 平方公里的一个区域.文献记载,这座城是汉惠帝时修建的.到了汉武帝时期,城市的范围应已突破了这个区域.

主流观点认为,这30 多平方公里以内的区域就是郭城,也即都城的全部了.但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这里仅仅是内城,在城圈以外,还有广大的区域,供普通百姓生产、生活,也散布着礼制建筑、宫室苑囿等,形成庞大的首都圈,或可称为郭区.

许宏提出了另一种观察的视角:汉长安城的发展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可能是一开始延续战国时代大立郭城的传统,”他说,随着汉王朝国势的强盛、帝都的庞大化,后来才转变为内城加郭区的“大都无城”的状态.如果我们同意“汉承秦制”,那么,从未建造外郭城的秦都咸阳,可能给予汉长安城以深刻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他大胆一言:秦汉之前,中国古都的发展史应有“大都无城”更早的线索.这也意味着,从汉追溯到夏商的近两千年时光中,大部分的古都是不设防的.

这可能吗?许宏说:“当然!我应该属于考古学界的‘资料派’,还是让材料来说话吧.”源:二里头王朝的“月明星稀”

书名中的“动态解读”,或许可以窥见许宏20多年学术研究的厚积薄发.“我做二里头遗址考古队的队长已经18 年了,从二里头出发,向前观察公元前2000 年前后的中原图景,又往后看秦汉直至明清的中国古都,上下3000 年,”他说,可谓“史观豁然开朗,越来越有文化自信”.

许宏认为,位于河南洛阳盆地、距今约3700 年的二里头都邑,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它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

这一观点的依据正来自许宏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在二里头都邑持续不断逾半个世纪的发掘中,从未发现任何圈围起整个都邑的防御设施痕迹.许宏注意到,这种淡化对外防御,注重都邑内部功能分区,显然有别于此前战乱频仍、城址林立的龙山时代,而开此后殷墟、丰镐、周原、洛邑等商周都邑之先河.

这座大型“城市”有许多待解之谜:它究竟处于夏还是商代?二里头既不是最早、也不是最大的中国都邑遗址,为何许宏认为它是古代王朝都城的源头?

许宏的答案很简单:广域王权.他颇具诗意地将中国古代史划分为“满天星斗”“月明星稀”“皓月凌空”三个阶段.“‘满天星斗’是指邦国部族林立,‘皓月凌空’描绘的是秦汉以后帝国时代的一体一统,”他说,二里头王朝正是“月明星稀”这一关键时期最早形成广域王权的“核心文化”.

在他看来,在“月明星稀”的王国时期,“最早的中国出现了”.二里头出土的大量考古实物表明:一个社会文化高度发达、影响力前所未有地强势辐射的王朝“呼之欲出”.其宫城作为王室禁地的方正、封闭、有序,和郭区的既不方正也不封闭的松散布局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对后世都邑的影响力,堪称“大都无城”的肇始.

在殷墟甲骨文之前,中国的夏、商王朝及其分界问题扑朔迷离,处于“不可验真无法证伪的推论中”,因为并无当时的文献资料互证.对于二里头都邑“源头”的争议,正来自于此.

不过,夏商周三代“大都无城”,在文献中并非无迹可循.许宏在书中援引了学者冯时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比“邑”和“郭(墉)”的象形文,冯时指出在夏、商和西周文明中,作为王朝的中心聚落,都采用了“无城之邑”的形制.

冯时通过研究若干古文献提出,“居中的王都由于有诸侯藩屏,实已无需再建高大城垣”“王都为无城之邑,正有使教命流布畅达的象征意义”.许宏认为,冯时在文献中的发现,跟他的考古学探索殊途同归,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大都无城”.

辩:颠覆“无邑不城”的固有认知

“大都无城”又在何时终止,变成“无邑不城”的呢?许宏认为:从二里头到汉代,“大都无城”一脉相承,只在军事紧张、王权不稳的背景下才有反复,比如商代二里岗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汉代以后,中国古都才逐步走向“城郭兼备”的新纪元.大都无城的想法,令读者深感新奇.作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许宏也等待着学术界“健康的学术批评”,但至今还无人出来直接与他论辩.

2013 年,许宏在日本参加学术会议,第一次提出“大都无城”的想法,随后又在国内发表了学术论文,引起学界高度关注.因为,他挑战了中国古代都城“无邑不城”的固有认知.相伴而来的,还有对许宏所持“二里头是‘最早的中国’”观点的质疑.

对此,许宏表现得很坦然:“考古学首先是揭示事物的既有存在样态,至于对它们的解读,则属于见仁见智的阐释层面.我一直在等待学界和公众从材料、逻辑和推导过程来讨论这些问题.”

他认为,中国考古学从学科起步伊始就由本土学者主持发掘和研究,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罕见的.但与此同时,“也会天然地带着情感、非理性的东西进入研究,某种程度上陷入证经补史的怪圈.”

年轻读者评价《大都无城》及他的相关思考具有颠覆性,许宏认为自己写书的目的达到了.他希望读者“用自己的脑子想问题”,而不是迷信权威或经典.

“我是一个颇为传统的主流学者,也是一个田野考古工作者,”许宏说,但自从2009 年他出版第一本面向公众的考古著作《最早的中国》后,按年轻朋友的说法,他完成了从考古学的“盆盆罐罐”到大历史研究的“一个漂亮的蝉蜕”.

2016 年年底,他和陶寺遗址考古队队长何努在北大展开了一场“最中国”的公开讨论,全程网上直播.此举开了考古学界的风气之先.

“中国考古学正经历着巨大的转型,”许宏说,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考古学正在转向面向世界的考古学.“一个共识是,只懂中国已经搞不清中国了,必须把它放在世界文明史的框架中来看.”

他把《大都无城》定义为考古人写史的著作.“你阐释历史的观点靠谱不靠谱,要让公众来看.

真正有想法的考古人应把自己的研究升华到大历史的层面.”

考古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考古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考古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农业考古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