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乐器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和古今同名乐器考(七)手鼓方面本科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乐器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古今同名乐器考(七)手鼓

文/刘文荣

今称手鼓,多指鼓面圆形,外加木框,一面蒙以羊皮或蟒皮,木框内侧订制一圈金属小环的单面膜鸣打击乐器,如图1.

此种鼓因演奏时用手拍击鼓面,故又称手鼓.手鼓在维吾尔语称“达普”,今编多种音乐辞典注释手鼓时,多称为达普、达甫、达卜或达夫.著名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中手鼓即是指此乐器.

但在古代,手鼓多指圆形,木框,两面蒙皮,鼓腰贯有木柄,演奏时左手持鼓柄,右手持槌以击之的膜鸣打击乐器.

明《三才图会》有载:“手鼓,其制扁而小,亦有柄,令歌者左手抁,而右手击之.”见图2.

可见,同是手鼓,乐器并不相同.即乐器之名同,而乐器之实却不同.我们将明代《三才图会》所云的手鼓之名乐器称为古言手鼓,而今多称达卜类的手鼓之名乐器,为今言手鼓.

在明《三才图会》记古言手鼓的基础上,《清史稿》又记载了古言手鼓的形制及尺寸,云:“手鼓,木匡,冒革,面径九寸一分二毫,腰径一尺二分四厘,以柄贯匡,持而击之.”并在“中和清乐”的演奏中,使用了“手鼓一”.在清祭祀音乐仪式中,亦使用了手鼓.如坤宁宫“祀神”中常将手鼓与腰铃结合使用.这些均是有柄的古言手鼓的使用记载.

另,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了太和殿门内奏丹陛大乐时使用了“手鼓一”.《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五百三十《乐部》“乐制乐器二”条恰同时记载了手鼓的形制:“手鼓,其制扁而小.面径九寸一分二毫,腰径一尺二分四厘,厚二寸一分六厘,顶高二寸,柄及托云共长一尺五寸.面绘云龙,边施贴金钉,匡与柄皆髤以朱.顶及托云皆涂以金.左手持,右手以槌击之.”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除了在手鼓的面径、腰径尺寸方面的记载与《清史稿》相同,即面径均为九寸一分二毫,腰径均为一尺二分四厘外,《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更是将顶高、柄与托云之长以及鼓面所绘、匡边外钉的贴金、匡与柄的设色、顶与托云的涂色等记叙得极为详细.

另外,《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八《乐十四》载“太和殿”用乐中,使用了手鼓,云:“皇帝筵宴乐县(悬):是日,中和韶乐、丹陛大乐,陈设如朝会,仪设清乐二部,每部笙二、笛二、管二、云锣二、杖鼓一、手鼓一……”

缅甸使用的一种皮鼓,制作法有似手鼓,以木做匡,不同之处是两面皆蒙以皮,形成鼓腔.《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二《乐考五》“乐器”条有云:“缅甸国乐器十有二,粗缅甸五:一曰接内塔兜呼,制类手鼓,以木为匡,长一尺四寸六分,两面俱冒以革,面径五寸一分六厘四围,以丝绦相结,如缨络状,两端各有一钮,击(系)以帛,横悬于项,以手击之.”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七“乐考十”“乐县(悬)”条记载,每年二月,皇帝御经宴飨完毕赐燕乐,设乐器中有手鼓.云:“凡赐燕乐,岁二月.皇帝御经筵毕,赐燕则乐部和声署,设乐器用云锣、方响各一,以代编钟、编磬,又琴二、瑟及手鼓、拍板各一……”

《皇朝文献通考》在卷一百六十二引各文献有对手鼓的综合解释:“《律吕正义后编》曰:‘手鼓,以木为匡,冒以革,面径九寸一分零二毫,为倍夷则之度;腰径一尺零二分四厘,为倍蕤宾之度;厚二寸一分六厘,为半南吕之度;顶高二寸,柄并托云共长一尺五寸;鼓面粉油,匡、柄朱油,绘五彩云龙,缘边镀金钉,顶及托云皆涂金.左手持而右手以槌击之.案:手鼓之制不知其所自起,明王圻《三才图会》:‘手鼓,制扁而小,今清乐用之’.”

《律吕正义后编》在述手鼓面径、腰径、顶高尺寸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其律吕的高度,并言鼓面“绘五彩云龙”,以及匡边缘、顶与托云镀金钉和涂金等事.幸运的是,《律吕正义后编》在言及手鼓文字后,并绘有手鼓乐器图,见图3.

《皇朝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五“乐考八”载“手鼓”条,云:“手鼓,面径九寸一分,匡厚二寸一分,以柄贯匡,持而击之.”见图4.

《清史稿》卷八十五《礼志四》亦有云:“束腰铃、击手鼓,坐杌上诵神歌祈.”

以上皆是为古言手鼓所载.

在《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乐考二十三》“回部”条中亦记载有手鼓,云:“库车、沙雅尔(今新疆沙雅县)乐器有大鼓、小鼓、喇叭、唢呐、三弦、筝.阿克苏塞哩木拜凡婚丧之事俱用乐,乐器有三弦、琴、筝、手鼓.”此条资料在多严肃、真实记录清代民情风俗、遗闻掌故的《清碑类钞》中亦有详细的记载,记述其中说到使用的“手鼓”名称的乐器,是否是今所称的维吾尔族的手鼓?即是否为今言手鼓乐器?

果然在《皇朝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乐考十三》“回部乐”中有所释,云:“回部乐:凡筵燕,回部司手鼓一人,即达卜.”可见,手鼓即指达卜.此云并指手鼓与古言手鼓则明显是为同名不同器的乐器.

如上,《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乐考二十三》以及《皇朝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乐考十三》所涉手鼓是为达卜类的手鼓乐器,即今言手鼓所云.并通过以上史料所载对回部乐其他乐器的判断可得出,回部乐主要是指维吾尔族音乐,回部乐演奏的乐器主要是指维吾尔族演奏的木卡姆.《皇朝续文献通考》在卷一百九十五“乐考八”中是将古言手鼓与今言达卜类手鼓同时加以释名,即是明证.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五“乐考八”有载“达卜”条,云:“本回部乐器,面径一尺三寸,匡高二寸二分,以手弹之.”记载了达卜手鼓的尺寸大小,特别是“以手弹之”一句,形象地说出了手鼓的演奏,虽为皮鼓,但并不是击奏,而是手指各有强弱不同并且在鼓面不同位置的演奏,有如弹奏,见图5.

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五百二十八《乐部》“回部乐”条亦称手鼓为达卜,载:“凡筵燕,回部司手鼓一人,即达卜.”

《清史稿》卷一零一《乐志八》详细记载了回部乐及达卜手鼓的由来,云:“高宗平定回部,获其乐,列于宴乐之末,是为《回部乐技》,用达卜一……”并续言:“达卜,木匡冒革,形如手鼓而无柄.有大小二制,一面径一尺三寸六分五厘二豪,一面径一尺二寸二分四厘,皆髹黄,面绘彩狮,以手指击之.”

可见,《清史稿》记载了达卜手鼓大小不同形制的面径尺寸,并言“面绘彩狮”,一如《皇朝续文献通考》中的达卜手鼓所绘.

在清《皇朝礼器图式》中将两种不同的手鼓加以述释,则更能说明问题.《皇朝礼器图式》“宴飨清乐手鼓”条云:“木匡,冒革,以柄贯而击之.面径九寸一分,中围三尺二寸四厘,厚二寸一分.面素,匡髤以朱,并绘花文,绿缘涂金钉,上下衔金云,两旁金环垂五彩流苏.顶高五寸,柄通长一尺五寸,髤朱.末饰金云,桴髤檀色.”见图6.

同籍《皇朝礼器图式》又恰称“达普”为“木匡、上冒以革,形如手鼓而无柄”.

综上,今言语境所称之为手鼓(达卜)的乐器与古言手鼓共同点统计如下:

第一,同为膜鸣乐器.

第二,同为木制外匡.

第三,同为鼓类皮振乐器.

第四,鼓面均呈圆形.

第五,鼓面均可作画绘形.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所载古言手鼓面绘云龙;《清史稿》载今言手鼓面绘彩狮.

第六,同为手持演奏,同曰手鼓.

古今同名手鼓乐器的不同之处在于:今言手鼓(达卜)的乐器,一般左手持鼓,右手以不同的手指及手指不同的轻重与在鼓面中演奏不同的位置取音,从而达到丰富的音色、音强和节奏变化.古言手鼓一般左手持鼓下端之柄部,右手握槌击奏.

换言之,古今手鼓体现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三点:

其一,古言手鼓木匡圈皮下有鼓柄,即多种文献所言与强调的诸如“有柄”“以柄贯匡”“柄通长……”“匡与柄皆漆……”“柄及托云共长”“柄并托云共长”的手鼓乐器柄部构造.今言手鼓(达卜)有匡无柄,即《清史稿》《皇朝礼器图式》特别强调的“无柄”.可见,一则清时已明确注意到古今手鼓同名不同器现象,二则注意到古今手鼓在有柄与无柄上的区别.

其二,古言手鼓,多双面蒙皮,有鼓腔.今言手鼓,多单面蒙皮,无鼓腔.

其三,古言手鼓一手持鼓,一手以槌击奏.通常是左手持鼓,右手以槌击奏.即《三才图会》所记述的“左手抁,而右手击之”.《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所云“左手持,右手以槌击之”.《皇朝文献通考》“以柄贯匡,持而击之”.“抁”亦有摇之意,可见古言手鼓左手持鼓的同时有摇转、摇动的演奏韵感.今言手鼓(达卜)是“以手弹之”.即古言手鼓与今言手鼓一为槌击,一为手弹.在激励的方式上,古言手鼓是以槌而击奏,今言手鼓是以指而揩奏.古言手鼓与今言手鼓在一“抁”一“弹”文字及动作的体现上,极为生动,形象逼真.见字如见器,见字如器奏.

以上不同的三点即是体现在古今手鼓的乐器构造与手鼓的演奏方式上.

在语言的使用及古今手鼓的称呼上,仍主要表现出以汉为观察的视角与记录,历史上的同名乐器记载者亦是如此.在乐器的原本使用地区及乐器的原有生态上,乐器的使用即是体现本有的文化状态,固有者仍固有,只是以汉视角他者的文化记录而已.如今言手鼓(达卜),维吾尔民族人仍多称“达卜”一类的音谐者.古言手鼓,藏、蒙宗教仪式中仍有其自有的称呼,只是汉视角记录者表现出称呼乐器的转移.古有持柄一类的手鼓名称乐器,后有无柄音称“达卜”一类的手鼓乐器,体现出了同名不同器的乐器现象,也体现出了可供民族学与人类学考究乐器的原本生存、发展使用与固有称呼以及文化蕴涵的诸等所在.

古称以柄贯匡手鼓名称的使用,多在明清两代,清代则更甚.如今以柄贯匡式的手鼓在不丹以及我国蒙古族、藏族等民族生活地区祭祀与宗教仪式中仍在使用.而今普遍所称的手鼓乐器则趋同于指维吾尔族的“达卜”手鼓了.

(待 续)

乐器论文范文结:

适合乐器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乐器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民族乐器参考文献 乐器杂志社 乐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