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相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与语文教学应焕溢人文光彩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这是一篇与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语文教学应焕溢人文光彩

如今,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停留于识文断字的表层,而应渴求更为深层的“人文精神”的回归,呼唤“以人为本”,尊重“个体价值”,提高“自身素养”,可谓任重而道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把人文性定位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让初中语文教学充满人文精神呢?这是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李白的《静夜思》,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长者都耳熟能详,教者在分析时只是沉醉于对比喻修辞的精妙分析,为的是能让学生在应试中稳操胜券,却忽略了诗作中蕴含的深意.如此一来,意义何在呢?在语文教育领域,曾一度出现了纯知识、纯技术的纯工具课,把富有生命活力、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变成无生命、无血肉的应试教育, 重工具,轻人文;重思维,轻情感;重语言,轻文学,对语文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要跳出这一怪圈,步入文与道的统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就应该从“应试”的樊笼中跳脱出来,弘扬人文精神,让语文课堂洋溢着人文色彩.

一、误解“人文”,矫枉过正的语文教学

自从新《课标》以“工具性和人文性”定性语文之后,“人文性”成了时髦,很多老师竞相追逐.于是有的老师又转而抛开文本,一味追求思想、意义、价值,语文课堂又转向了虚无.有的老师空泛地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讨论完事,有的则抓住一个问题探究起来没完没了,可能都没有让学生完整地读一遍课文.这是什么人文性?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不同于科学,科学讲究抽象、概括,讲究逻辑,甚至讲究可计算性.人文讲究感受、感悟,它不讲逻辑,具有模糊性、多义性,人文关注的是人的感性生活、人的个性.

很多语文课堂极为丰富多彩,老师无限拓展,天马行空,语文课俨然成为了政治课、音乐课、绘画课或者大杂烩式的四不像课.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强调语文姓“语”.语文姓“语”绝对不会错,关键看怎么理解.有人看到人文性出了问题,马上又搬出工具性,其实问题不是出在人文性上,而是出在对人文性的理解上.政治、音乐、绘画都是人文学科,都具有人文性.这就需要把它们区别开来.语言操作是科学主义的,听、说、读、写才真正体现了语文作为人文学科重感性、重体验的特点.

语文教师应该先来关心一下自己的心灵,关心自己语文和思想方面的修养,必须首先让自己在言语和精神方面获得成长,只有先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界定“人文”,正本清源的语文教学

在我国,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易经·贲》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处的人文与天文对举,由宇宙人世要合乎一定秩序和规律,进而延伸出真善美.人文精神主要指人自觉超脱了自然属性,表现为关注社会、珍惜生命、勇于负责等人文素养.

这里的人文是指教化的意思,中国的人文教化一方面是强调人之为人的内修,另一方面是强调礼乐仪文等文化形式.所谓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和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我们的理解:人文,就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人要成为一个“人”的精神需要,是人关心他人、集体、国家、民族、社会及自然界的主体意识.

人文素养可分为三个层面,即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具有人文素养最典型的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我们所理解的“人文素养”,既包含个人的自我修养、人格的自我塑造、人生的自我充实和全面发展;也包括人类文化艺术的研究,即哲学、美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精神修养.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近代著名翻译家、教育家严复译穆勒名著《论自由》,将穆勒的教育观表述为:“盖所恶于国家之教育者,彼将立一格焉,以陶铸一国,使务于冥同……就令而效,其势亦将以劫持人心,而成拘墟束教之大弊.”蔡元培在五四前夕进一步阐发道:“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从严复到蔡元培,一前一后,一破一立,曲异工同,即反对教育上的专制,倡导以人为本,促进人的个性自由发展.语文教学是最能体现人文关怀、最具创新活力的教育,尽管百年来,语文教学在理论纷争中有过徘徊,但总体上讲是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个性纷呈.纵观语文教育名家的教学理念,无不洋溢着人文关怀的光彩.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离开对心灵的触动,就不可能有成效”,魏书生先生的“商量商量”,于漪老师的“教文育人,学语文学做人”等等,都致力于唤醒学生心中真善美的细胞,体现了语文教学对人的终极关怀.

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探究“人文”,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

别林斯基说,人年轻时要追求虚幻的东西,不能过早地把人培养成太现实的人,到成熟以后,美梦破灭,在破灭中升华,这样方能上升,达到永恒的精神和谐.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向人传递生命的信息,生活的气息,感悟并发展它,正是语文教学久远而宏大的终极旨趣.在深入探究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之后,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尤为重要,只停留于理论阶段的“纸上谈兵”定然不行.

(一)挖掘文质兼美文本中潜藏的人文精神

高尔基说过,文学归根结底是人学.作家总是将自己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借助文本表达出来,与读者进行沟通.文学作品创作的终极目标是提升人的智慧,丰富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语文教材中的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努力挖掘其中的人文意义,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让学生的心灵更纯洁,情感更丰富、更健康,精神境界更高尚.

1.极具人文性的作品语言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以语言文字为外,思想哲理为里.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进行情感的潜移默化,从而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和影响.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牢牢抓住语言文字这个本体,该细嚼的地方要反复玩味,细嚼慢品,让学生在获得语言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在贾平凹的散文《月迹》中便有对人生真谛的透视,对生活本质的发现.文本中写道:“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又写,“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些语言虽然简练,平白如话,但却蕴含一种境界,不是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你我他,也不是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虚空超越.而是月我同一,天人融和,虚实一体而又忘我忘神的境界,体现了一种“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空明,“人人自心月”的禅理.因此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他们的精神世界、道德情操等人文素养也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而滋生.

2.极具人文性的文本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寄托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也包含了作者对假、恶、丑的批判和鞭笞.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这些形象的时候,把作品中人物形象展示在他们的面前,将作者的感情传达到他们的内心,这样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

老舍在《在烈日和暴雨下》塑造的“祥子”作为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他奔走着,为了他和心爱的人编织着美好的未来,但那样的希望却是那么的短暂,当他得知自己心爱的人已经离开了人世,他的人生大厦在那一刻轰然坍塌.他完全崩溃了,社会又一次给了他致命的一击,他不是没有希望,而是希望每次都被这个万恶的社会无情撕碎.小说中老舍在开篇对祥子美好的内心以及外表进行细致的描写,最后却安排了这样的悲剧,这样一前一后更突出了祥子的悲剧命运,也正有力地批判了那个黑暗的社会.作家借这一形象告诉我们“仅凭个人奋斗在那样的时代是没有出路的”,因而正如夏志清所说的“老舍是把社会批判当作小说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另外杨绛先生在散文《老王》中塑造了一位穷苦、卑微但又纯朴、善良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表达了作家对这位不幸者的同情和敬重.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去关注老王的不幸,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弱者的同情心.接着指导学生寻找作者的善良和老王的善良都表现在什么地方,他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是如何互相给予对方帮助的.体会作者通过老王这个人物形象宣扬的平等观念.老王这一形象告诉我们,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人有时候很渺小,人生有时候很艰辛,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相濡以沫,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细小的事情,让这个世界美起来,让人生好起来.这样看来,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确实能够引领学生感悟一个时代或者读懂一种人生,使他们从中得到人文熏陶.

3.极具人文性的作品主旨

初中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有积极向上的主题,在教学中带领学生一起提炼文中主题,和作者一起去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感受美好人性,让学生沐浴在流光溢彩的人文精神之中.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唤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最后一课》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法国人民失去国土的悲愤的心情,从而联想到我国人民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使学生倍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说《父母的心》中的父母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崇高的爱心.小说字里行间既表现了浓浓的爱心,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充分展示了文学作品深沉的人文魅力.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通过讲述一个孤独的淘金者在荒原上陷入困境,最后克服困难,得以生存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总之,学生在学习这些文章,体会文章当中那健康向上的主题的时候,必定会使自己的精神受到洗礼,心灵得到荡涤.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言:当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扎根到学生的精神的时候,智慧与情感齐飞,知性共灵性一色,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将受到一次独特的人文关怀.

(二)唤醒思想道德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道德教育指道德规范和品质行为的教育.包括国民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等,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关于热爱集体、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等内容的文章,如《我的老师》《我的母亲》等课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它的内在思想性,用课文里的语言文字感染学生,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另外《送东阳马生序》中艰苦求学、终有所成的拼搏精神,《愚公移山》中生命不息、挖山不止的不屈不挠的意志,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从社会文化背景看,文章作者的写作作为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总是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自觉地参与社会文化的创造,这是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和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例如鲁迅的《故乡》,如果把故乡的生活现象作为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看,也许不那么发人深省,其原因在于它还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当作者用一种宽泛的历史文化眼光审视这些现象,文章就具有了一种深层内涵,展示了中国人为改变某种生命与生存状态付出惨重代价的漫长过程,诚如作者所说:“希望是附着于存在,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其中表现民族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的新旧交替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变化,也同样进入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层次,这些都会在学生心灵上造成影响.

文章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表现,其功能在于它的综合本质能够作为文化的“镜子”,社会文化在这个镜子中“观照自己”,依赖在镜子中的所视、所省而臻于完善.鲁迅的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镜子,这主要在于作者对国人的命运和前途的自我反思,也是民族的自审意识,能促进人文精神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健康发展.

语文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就要在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理解把握文章中的社会文化属性,以增进和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而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

总之,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综合性的基础学科,语文的人文性在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学使人成为人,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语文教学要“目中有人”,以“人”的发展为本.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农在临终前告诉他的孩子们,他的全部财产都埋在他的葡萄园里,孩子们就深翻土地寻找财宝,结果第二年葡萄喜获丰收,孩子们才悟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引导学生去品尝人类的文明成果,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永葆活力,也才能永远焕发出迷人的人文魅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语文教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语文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语文教学期刊

2、语文教学和杂志

3、语文教学和投稿

4、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大全

5、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6、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