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院档案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与美国馆藏日伪时期苏皖沿江地区教会医院档案文献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这篇医院档案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美国馆藏日伪时期苏皖沿江地区教会医院档案文献

摘 要美国一些档案馆和图书馆收藏了不少日伪统治时期苏皖沿江地区教会医院的档案与文献,其种类丰富多样,且相对完整,但由于分布分散及语言等问题,这批珍稀档案未得到充分利用.对这批档案进行搜集、整理与研究,不仅可为学术界研究日伪时期教会医院的生存状态、探索二战期间美日远东国际关系之演变提供第一手史料,还可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暴行,回击日本右翼分子否认侵略战争的谬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国馆藏档案历史文献日伪统治苏皖沿江地区教会医院

引用本文格式张慧卿.美国馆藏日伪时期苏皖沿江地区教会医院档案文献[J].图书馆论坛,2018(11):172-178.

U.S.-ReservedArchivesandDocumentsofMissionaryHospitalsAlongtheYangtzeRiverinJiangsuandAnhuiProvincesduringthePeriodofJapanese-PuppetRegime

ZHANGHuiqing

AbstractInsomeAmericaninstitutions,therearealargenumberofarchivesanddocumentsofmissionaryhospitalsalongtheYangtzeRiverinJiangsuandAnhuiprovincesduringtheperiodofJapanese-Puppetregime.Duetothedispersivecollectionsaswellasthelanguagebarriers,sucharchivesanddocumentshenotbeenfullyutilized.Thus,itisnecessarytomakeacarefulre-organizationofandin-depthstudyonsucharchivesanddocuments,whichcouldbemuchhelpfultomakeclearthesurvivalstatusofmissionaryhospitalsduringtheperiodofJapanese-Puppetregime,theevolutionofU.S.-JapanrelationshipduringWorldWarII,andtheatrocitiescommittedinChinabyJapaneseforcesaswell.

KeywordsU.S.-reservedarchives;historicaldocuments;Japanese-PuppetRegime;areasalongtheYangtzeRiverinJiangsuandAnhuiprovinces;missionaryhospital

0引言

2015年7月,总书记在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抗战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要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全面整理各地抗战档案、照片、资料、实物等,同时要面对全球征集影像资料、图书报刊、日记信件、实物等[1].根据这一指示的精神,目前学术界加快了抗日战争时期海外档案的征集与整理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于学者对沦陷区教会医院的史料价值认识不够充分,该专项档案的挖掘与整理仍处于起步阶段.

近代以来,美国基督教各差会派遣医疗传教士(MedicalMissionary)在中国各地创办了一批教会医院,留下一批西文原始档案,这是教会医疗活动研究必不可少的第一手资料,其中绝大部分保存在美国各类档案馆及图书馆,尚未进行过系统的整理.这些档案来源之广泛、持续时间之久、数量之巨,令人叹为观止.笔者曾利用国外新出版的相关工具书及赴美访学的机会,通过目录收集、实地调研、文献翻译与整理等,基本摸清了日伪统治时期江苏、安徽沿江地区5家具有代表性的教会医院档案在美国各类图书馆、档案馆的馆藏情况.透过这批稀有档案的挖掘与整理,不仅可以从西方视角揭示日军在华的罪行,揭露日军当局在中国沦陷区对美国在华机构权益的侵害,还能以此为切入点,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日关系之演变,对我们深入开展抗日战争研究,提升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由于苏皖沿江地区所涉差会宗派复杂,传教士众多,本文难免挂一漏万,敬请方家补正.

1档案文献的馆藏分布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启动.1937年底至1938年初,苏皖两省相继沦陷,并成为日伪统治的重要地区.美国教会医院作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相对独立于日伪统治之外的“第三方”机构,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敌对国”机构,其所存档案文献兼具“第三方”及“受害者”视角,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的公信力,对学术界开阔沦陷区研究的国际化视野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日伪统治时期,苏皖沿江地区的教会医院主要有5家:金陵大学附属医院(即鼓楼医院,UniversityofNankingHospital,下称“鼓楼医院”)、博习医院(SoochowHospital)、南通州基督医院(NantungchowChristianHospital)、同仁医院(St.James’Hospital)、戈矶山医院(WuhuGeneralHospital).其设立及沦陷时期的基本情况见表1.

然而,上述5家教会医院的英文原始档案,包括差会档案及传教士的书信、报告、日记、会议记录、口述史料等,目前大多藏于美国档案馆和图书馆,且绝大部分未得到利用.美国图书馆,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一般都设立档案与特藏部(SpecialCollections)专门收集机构档案、名人手稿、珍稀古籍等,这些档案与特藏大部分来自原所有者的自愿捐赠,这是教会医院档案为何会存放在图书馆的主要原因.另外,美国主流教会的历史悠久,财力雄厚,它们下属的教会历史学会实际上就是档案保管机构,专门保存教会的历史档案.如北美长老会的历史学会设立在费城,收藏了北美长老会在华差会传教活动和所办事业机构的大量历史文件和档案记录.

在数字化管理系统尚未普及前,教会医院档案文献的搜集有赖于1989年美国学者柯乐智(ArchieR.Crouch,又译为克劳奇)主编的工具书《基督教在中国:在华教会资料汇编》(ChristianityinChina:TheScholar’sGuidetoChinaMissionResources).该书按照字母排序,以州名、城市名、典藏机构名称分类,详细介绍美国各州档案馆、公私立图书馆、教会史料中心所藏各基督教派在中国发展的档案,另附有教会出版物指南、口述史指南、相关博士硕士论文和书目等.2009年,美国旧金山大学利玛窦研究所吴小新在此基础上增补,修订出版了《基督教在中国:美国图书馆和档案馆学者指南》(ChristianityinChina:AScholar´sGuidetoResourcesintheLibrariesandArchivesoftheUnitedStates).这两本书被学术界视为研究教会史的经典工具书,但因编者未必完全掌握各图书馆馆藏变动情况并对此更新,新旧两版工具书的搜索结果有时并不准确,只能为进一步的文献收集提供大致方向.随着北美图书馆界网络信息技术及学科服务化水平的提高,交叉使用SpringShare公司推出的LibGuides、UMI公司(PQDD)、俄亥俄州的联机图书馆中心(OCLC)等应用工具,美国馆藏日伪时期苏皖沿江地区教会医院档案文献的搜索变得更加便捷和准确,学者只需根据搜索结果在所属图书馆的服务平台(Libraryservices)提出申请,就可以预约调阅档案.

根据调研结果,鼓楼医院等5家教会医院相关档案文献在美国馆藏地有20余处,相关分布情况详见表2.

2档案文献的类型

美国现存日伪统治时期苏皖沿江地区教会医院档案,既包括教会医院自身生成的档案,还包括医院所在差会、医疗传教士等相关往来书信、函电、会议记录等,其载体种类繁多,包括原始手稿、日记、信函、电函、备忘录及报告、简报、印刷品等纸质文书,以及历史照片、缩微胶卷、电影胶片、录音等.这些档案大致可分为机构档案和个人档案两大类.

第一类,教会医院所属差会及机构的档案.差会是对西方基督教各教派开展海外传教部门的简称,如美国公理会差会(AmericanBoardofCommissionerorForeignMissions,ABCFM)全称是美国公理宗海外传道部,简称美部会,是美国第一个基督教海外传教机构,该机构由美国马萨诸塞州威廉斯学院的一批毕业生提议,于1812年正式创立,1961年和其他机构合并为美国联合基督教会差会(UnitedChurchBoardforWorldMinistries).受社会福音派思想的影响,为吸引教徒,美国各差会从19世纪中叶起在华创办了许多医院和学堂等慈善机构.差会总部与教会医院存在直接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即教会医院必须定期向差会总部报告医院及教徒发展情况,差会总部根据报告相应地提供经费及人员寻求经费等支持.总体来看,这类机构档案文献包括差会各宣教站年度报告、会议记录、教团记录、往来函电、手稿、照片、传教士人事信息等,如美国长老会华中教区苏州宣教站年度报告(1937-1939年)、新教南京八十年史(1867-1947)、金陵神学院(1937-1946)、南京教团记录(1937-1941年)、美国监理会中国教区年度报告(1938-1940年)、南方浸礼会国际宣教协会差会档案、南通宣教站记录(1937-1938年)、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报告(1937-1941年)、联合基督教传教士协会教团宣传册(1921-1950年)、美以美会外国传教团信息动态及教会医院概况(1937-1938年)等.具体来看,这类档案涉及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各差会调查统计表;教会对远东国际形势的估计与判断;日伪当局的教会政策及教会团体的应对策略;教堂、教徒及宣教等教会工作动态;救济与医疗救治事业的开展;教团捐赠及使用;南京沦陷后的政治与信仰形势;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的活动等.令人遗憾的是,这类档案直接涉及沦陷时期教会医院的档案不算丰富,仅见苏州博习医院年度报告(1937-1940年)、南通州基督医院门诊信息(1906-1949年)和年度报告(1937年)、鼓楼医院年度报告(1940年)、芜湖戈矶山医院年度报告(1942年)和笔记等.

此外,各差会出版的基督教刊物中也涉及教会医院,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如《教务杂志》(TheChineseRecorder)、《中国基督教会年鉴》(ChinaChristianYearBook)、《博医会报》(ChinaMedical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ChineseMedicalJournal)、《南京教会通讯与布告》(NankingChurchNotesandNotices)、《南京联合教会通讯与布告》(NotesandNoticesoftheNankingUnionChurchandCommunity)、《东方之友新闻》(FriendsOrientalNews)、《中国教团简报》(ChinaMissionNewsletter)、《安庆通讯》(AnkingNewsletter)、《安庆教区简报》(DistrictofAnkingNewsletter)等,这类刊物对当时当地社会各状况的记述较为客观和准确,为我们了解沦陷时期教会医院的生存状况提供了较全面和立体的史料.

第二类,传教士的个人档案.此类档案又可分为医疗传教士和其他传教士档案.

苏皖沿江地区医疗传教士设有个人专档者主要有:鼓楼医院院长霍顿·丹尼尔斯、鼓楼医院医生理查德·弗里曼·柏睿德、同仁医院亨利·泰勒家族、戈矶山医院医生海勒·沃特斯等,其中霍顿·丹尼尔斯夫妇、海勒·沃特斯和戴世璜家族的档案数量最多.

霍顿·丹尼尔斯及夫人海伦·丹尼尔斯档案,现藏于哥伦比亚大学协和神学院伯克图书馆特藏室,包括通信、印刷品、照片、杂录、剪报等.其中有关南京沦陷时期的档案包括霍顿·丹尼尔斯及夫人与家人的往来信件、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书信及报告、鼓楼医院捐赠记录等.

理查德·弗里曼·柏睿德档案,现藏于斯坦福大学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档案馆,包括1940年鼓楼医院年度报告和1941年南京联合教会通讯等文件.

海勒·沃特斯档案,现藏于史密斯学院苏菲亚·史密斯特藏室,包括文件、日记、信件、手稿、宣传手册、回忆录、口述史料和照片等.包括大量芜湖沦陷期间海勒·沃特斯与家人、教会的通信,以及她在1974年所做的口述记录——“医疗传教士在安徽芜湖基督医院的经历”等.

亨利·泰勒家族档案,现藏于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图书馆,包括书信、日记、文件、手稿、同仁医院年度报告、回忆录、照片等.其中包括安庆沦陷期间泰勒家族间的往来信件、亨利·泰勒日记、亨利·泰勒父女演讲手稿和报告、同仁医院诊疗记录及年度报告、亨利·泰勒医疗笔记及附注,以及1937-1938年同仁医院从中国病人身上取出的及弹片等实物等.

鼓楼医院医生罗伯特·奥利·威尔逊的个人档案未设专档,而是分散藏于耶鲁大学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档案全宗、哥伦比亚大学协和神学院伯克图书馆特藏室霍顿·丹尼尔斯夫妇档案全宗和康奈尔大学稀有档案特藏室所藏威廉·雷吉纳德·惠勒档案全宗之中,目前相关机构已对其进行了发掘、整理与翻译.其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日记,是揭露日军暴行的有力证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苏皖地区沦陷后,留守医院的罗伯特·埃尔斯沃兹·布朗(RobertEllsworthBrown,1886-1948,中文名包让)、弗朗西斯·伊丽莎白·科利(FrancesElizabethCulley,1899-1974)、格瑞斯·露易丝·鲍尔(GraceLouiseBauer,1896-1976,中文名鲍恩典)、麦文果(VincoeMushrush,1906-1997)、乔治·海格门(GeorgeL.Hagman,1886-1967)、南希·傅汝爱(NancyA·Fly,1880-1958)等医疗传教士的个人档案文献较少,仅在差会传教士往来书信、日记、文稿和备忘录中有所涉及.

此外,苏皖沦陷区颇具影响力的传教士的个人专档中也包含了教会医院的相关档案,如马内·舍尔·贝茨(MinerSearleBates,1897-1978,中文名贝德士)、詹姆斯·亨利·麦卡伦(JamesHenryMcCallum,1893-1984)、路易斯·斯特朗·凯瑟·史迈士(LewisStrongCaseySmythe,1901-1978)、明妮·魏特琳(MinnieVautrin,1886-1941,中文名华群)、约翰·马吉(JohnMagee,1884-1953)、米尔斯(PlumerWilsonMills,1883-1959)等虽非医疗传教士,但作为差会代表人物,其与其他传教士之间的往来信函,多有涉及南京鼓楼医院、南通州基督医院、安庆同仁医院、芜湖戈矶山医院等的运行状况及医疗传教士活动的内容,其中与鼓楼医院相关的档案文献最多.麦卡伦和史迈士的个人档案收录了1937年8月17日南通州基督医院遭日机轰炸后,他们与麦文果、海格门等医疗传教士的往来信函,以及差会向美国驻华大使馆报告遭日机轰炸损失情况的书面报告等档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些传教士的个人档案,以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为主要馆藏地,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基督会历史协会图书馆和克莱蒙特文理学院汉诺尔德·玛德图书馆等也收藏了部分信件、个人卡片等.

3档案文献的史料价值与现实意义

现代档案史上著名的档案学家谢伦伯格(T.R.Schellenberg)认为:“成为公共档案的文件有两种类型的价值:对于原始机构的价值,对于其他机构和非政府使用者的从属价值.”[2]其中,档案的“从属价值”即指档案具有两重价值,即证据性价值和信息情报性价值两重价值.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及笔者的整理,美国馆藏日伪统治时期苏皖沿江地区教会医院档案文献兼具证据与情报双重价值,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可以推动南京大屠杀史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2005-2010年,南京大学张宪文教授与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教授领导的学术团队将耶鲁神学院图书馆特藏室涉及南京大屠杀的威尔逊、贝德士、魏特琳、麦卡伦、史迈士等传教士的个人档案,以及与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相关的文件、备忘录等馆藏文献整理、翻译,汇编成《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英美文书·安全区文书·自治委员会文书》、《魏特琳日记》、《耶鲁文献》(上下册)等,收录在《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011年版)中,使南京大屠杀史料第三方资料得到系统、全面的呈现,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在档案的发掘与整理过程中,以此类档案为史料基础的学术成果出现“井喷”现象,其中章开沅利用这批档案,编写了《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1937-1938)》(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详尽揭露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有力驳斥了日本右翼分子企图掩盖历史罪行的谬论,在海内外引起较强烈的反响.

第二,为沦陷区公共卫生及市民生活状况研究提供了基本史料.日伪时期,苏皖沦陷区医疗传教士的文稿、书信与日记,不仅记录了他们在沦陷区生活的真实感受及医疗救治活动,还以中日交战之外的“第三方”视角对日军占领当局及市民生活进行观察,详细记述了所在城市沦陷后的生活状况、城市环境及社会状态,为后人了解沦陷城市的社会生活全貌及公共卫生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以霍顿·丹尼尔斯夫妇档案为例,南京大屠杀后,海伦·丹尼尔斯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南京,她在1938年11月4日、11月9日和11月15日写给家人的信中[3],真实记录了在南京的所见所闻及亲身感受,揭露了南京大屠杀后日军仍对南京平民施暴,以及南京城内毒品泛滥、市民生活困苦的真实社会现状.这些档案包含了大量日军占领南京后的社会信息,对探究南京市民的生活实态,以及大屠杀期间产生的“创伤后应急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在日伪当局恐怖统治下难以愈合的情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4].

第三,为研究这一时期美日关系提供了第一手史料.由于日伪时期教会医院的档案大多保存在美国,且未进行充分、系统的挖掘与整理,现有教会医疗史的研究下限大多止于全面抗战爆发前,因此,这批珍稀档案的挖掘与整理,能从中映射出抗日战争时期美日关系的演变,揭示日本在中国对他国权益的侵害.

第四,进一步揭露日本的战争罪行.近年来,日本右翼分子美化侵略战争、否定日军暴行的倾向愈演愈烈.这批珍贵档案,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暴行.这些西方教会医院的档案和其他相关档案可构成完整的证据链,以铁的事实进一步揭露日军的暴行.

第五,这批档案文献还高度肯定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论断.

然而,学术界对这批珍贵档案文献虽有所发掘和利用,但目前翻译整理的相关档案仅占美国馆藏资源中较少的一部分,大多数尚未被系统地挖掘、整理和研究.因此,笔者建议:第一,继续对美国馆藏日伪时期苏皖沿江地区教会医院相关档案文献进行搜集和整理,编译出版其中重要的档案文献,为学术界进一步开展抗日战争史研究和教会医院研究等提供丰富史料.第二,充分挖掘与利用这批档案文献,开展日伪统治时期苏皖沿江地区教会医院的生存状态研究,就涉及问题的范围和代表性而言,这将进一步推动沦陷区研究的深化,也有利于扩大抗战史研究的国际视野.同时,这批档案文献涉及到沦陷区中国社会和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透过这批档案,也有利于沦陷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第三,充分挖掘与利用这批档案文献,进一步揭露日本的战争罪行,有力回击日本右翼势力美化侵略战争,否定战争罪行的谬论.

战争后的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及其在华机构不仅记录了它们在华的活动,而且收集了大量的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情报,这些资料有相当多还保存在西方国家相关机构里而不为我们所完全了解.美国馆藏苏皖沿江地区教会医院的档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批档案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日伪当局对美国教会医院的态度、对策及其转变,以及在此背景下教会医院的维持和应对,从中折射出美日两国在远东的利益冲突与外交博弈,还可以以西方视角考察研究日军在华暴行及华中沦陷区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样态、民众生活等方方面面,弥补以往研究资料来源单一的缺憾.这批档案文献的发掘、整理和利用,必将进一步推动抗日战争史研究走向深入,尤其是大大开阔沦陷区研究的国际视野.

注释

①霍顿·丹尼尔斯(JohnHortonDaniels,1891-1974),1918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19年夫妇同时受长老会海外传道部的派遣到南京传教.此后,在鼓楼医院从医,并于1930年起长期担任鼓楼医院院长一职.1938年10月,回到南京后继续担任鼓楼医院院长.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被日军逮捕,在菲律宾马尼拉集中营.

②罗伯特·奥利·威尔逊(RobertOryWilson,1906-1967),193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36年受教会派遣回到南京,在鼓楼医院担任外科医生.南京大屠杀期间,他是鼓楼医院唯一的外科医生,承担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医疗救治重任,作为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委员,他多方奔走,为保护难民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事.1946年,他以目击者的身份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就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作证.

③理查德·弗里曼·柏睿德(R.F.Brady,1902-1995),1931年到南京鼓楼医院担任内科医生.1937年12月3日南京沦陷前离开,1938年2月21日获准回到鼓楼医院后,为南京难民进行防疫注射及其他医疗救治活动.

④亨利·泰勒(HarryB.Taylor,1882-1967),1902年毕业于弗吉尼亚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05年受美国圣公会派遣到安徽安庆,为同仁医院的主要创办人,长期担任院长一职.安庆沦陷后,他仍然带领全院职员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在安庆当地颇有名望.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先被日军拘禁于近圣街的集中营,后被驱逐出境.

⑤海勒·沃特斯(HylaS.Watters,1893-1987),1921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24年受教会派遣到中国,在金陵大学任职一年后,从1925年起长期担任芜湖医院外科医生.芜湖沦陷后回到她医院,开展医疗救治工作.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被日本人关进上海的集中营.

参考文献

[1]用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N].人民日报,2015-08-01(01).

[2]T.R.谢伦伯格.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M].黄坤坊,等,译.北京:档案出版社,1983:22.

[3]张慧卿.鼓楼医院书信:后大屠杀时期的南京[J].民国档案,2017(3):45-54.

[4]张慧卿.后大屠杀时期南京市民的生活[J].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2018(1):56-62.

作者简介张慧卿,博士,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

收稿日期2018-03-26

(责任编辑:沈丽霞;英文编辑:郑锦怀)

医院档案论文范文结:

关于医院档案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医院档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3、医院后勤管理论文

4、档案杂志

5、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6、档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