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方面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跟不可乱用的延迟满足育儿法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延迟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延迟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不可乱用的延迟满足育儿法

文/金媛

前几天在书上看到妈妈L的困惑:

L的儿子2岁2个月大.L说,儿子脾气不好.

比如要喝水,如果不能马上喝到,就在地上打滚大哭,一声比一声高,好像在向妈妈,逼她就范.

每当这时,L都会想起一些育儿书上提到的“延迟满足法”,说延迟满足训练出来的孩子忍耐力更强,更容易成功.于是L选择不理儿子,任他哭喊,等他哭得差不多了再去哄.日复一日的延迟满足训练后,L发现儿子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比如,别的孩子能听懂的话,他好像听不懂,也不愿意听.

那么问题出现在哪里?

196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的“棉花糖实验”备受瞩目.她随机挑选了32个孩子,最小3岁6个月,最大5岁8个月,让他们坐在放着一块棉花糖的桌子前,告诉孩子,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块棉花糖,但如果能忍受15分钟的时间不吃,就可以得到双倍的奖励.

对于孩子来说,棉花糖的诱惑力不言而喻,有的孩子捂住眼睛,背转身体;有的孩子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踢踢桌子,玩玩头发.大多数的孩子在半路败下阵来,吃掉了那一块糖,最后,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熬过15分钟,得到了两块糖.

这项实验最初的目的,是研究孩子在几岁会展现自控能力,然而,18年后(即1986年)的赋予了实验更特别的意义,调查发现,“忍耐力更强的孩子”在青春期表现更出色;1990年第二次跟踪的结果提供了更客观的依据:“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SAT成绩更优秀.

实验并未就此结束.米歇尔等人继续研究当年的实验参加者,直到他们35岁以后.2011年,这些孩子已步入中年,他们接受最新的大脑成像检查,发现早年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大脑前额叶(该区域负责人类最高级的思考活动)相对更为发达和活跃,而“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后有更高的体重指数并更易有吸毒方面的问题.

长达几十年的跟踪实验让“延迟满足”受到世人的追捧,人们欣喜地以为,自己找到了培养优秀儿童的方法.

“延迟满足”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呢?其实很简单,即懂得作出明智的选择并坚持到底的孩子,将会有更美好的未来.而在今天,和L-样,许多父母东施效颦,以讹传讹,拿着浅显的结论刻意训练孩子,却完全忽视了“延迟满足”的核心逻辑.

误解1:由父母绝对主导

延迟满足是一种能力,是人能够等待想要获得的东西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克莱尔·考普对自我调节的发展做过许多研究,认为儿童早期身心发展变化是自控能力发展的基础,并提出了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相对应的五个发展时期.

根据自控能力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明白,在儿童尚不能管理自己的动作、认知、语言之前,父母应承担其行为监督的责任;当儿童能够理解他人语言后,就应由儿童决定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并承担其后果.

反观“棉花糖实验”,孩子是绝对的主体,一切由孩子独立判断并作出选择,选择后,也没有外人加以评判一一没忍住的孩子不会被批评,坚持下来的孩子也不会被表扬.在这样的经历中,孩子得到了宝贵的经验:虽然立刻吃掉糖很开心,但如果再忍一会,将得到双倍的快乐.

L的儿子却没有选择的余地,渴了,必须要哭闹半天才能得到母亲的安慰和简单的一杯水.同样,出现在大多数家庭中的训练也是由家长决断是即时给予还是延迟满足.比如宝宝饿了,故意等几分钟再去喂奶;宝宝哭了,等他哭完了再抱.在这样的经历中,孩子变成了受控对象,孩子的选择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选择换来的,唯一的评判标准是“是否听话”,这样的经历是在暗示孩子:服从就被喜欢,不服从就被批评,这正是对孩子自由意志的挫伤和扼杀.

误解2:吃喝拉撒睡也要延迟

像L-样,许多父母随意、故意延迟孩子正常、合理的物质需求的并不少见.

孩子的正常、合理的需求是不能被随便延迟的,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困了就睡,这些是动物的本能,当然应该即时满足.在心理上,孩子对于爱、欣赏、尊重、信任和审美的渴望,家长也应即刻重视并满足他.

在即时满足和延迟满足间找到平衡后,家长可以针对玩具、零食等非基本生活需求上进行适当的延迟.

误解3:把延迟满足变为取消满足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

商场里,孩子看到了喜爱的玩具,迟迟不肯走开.你不忍心直接拒绝孩子,于是制造了善意的谎言:“宝贝,妈妈今天没有带钱,不能买玩具,等下一次,妈妈带钱了,再带你买玩具哦!”

而你我心知肚明,再也不会有“下一次”了.

笔者小的时候,母亲就经常毁约,介于“我是大人,你也不能把我怎么样”的权威,我总是没办法反抗,次数多了,母亲更是习以为常,变本加厉,甚至现在我早已长大,母亲还会有意无意去重复这一套.至今,我仍记得每一次被欺骗后的愤怒、委屈,和被压迫在小小身体内无法宣泄出的情绪压力.

对于非基本生活的需求,家长很容易从推迟满足的时间变成取消满足.在孩子生活和心理发育的最初,如果需求和情绪没有被及时回应,将极大地破坏其安全感的建立.

米歇尔的实验中,当孩子不确定实验员会不会真的给他们两块糖的时候,就会选择直接吃掉面前的这块糖.

家长一旦对孩子做出承诺,就一定要兑现,不要出尔反尔.即使是因为特殊原因,确实无法实现,也应当诚恳地向孩子解释清楚,并寻求孩子的谅解,决不能以者的身份,想怎样就怎样.

一个从来没有被“即时满足”的孩子,你让他如何“延迟满足”呢?想要训练“延迟满足”的能力,孩子至少有以下几种特质:

能够正常和家人沟通,能清楚表达自己的需求,无需用哭闹来引起家长的注意;自己的需求,多数时候可以快乐地被满足;通常在4岁以上,理解并能遵守规则.

同样,家长也要能做到以下几点:有充足的耐心、能理解孩子、能接受孩子暂时做不到.

正确的延迟满足锻炼对孩子确有帮助,到底如何培养呢?

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

一味按照父母的需求来控制孩子,往往会导致非常尴尬的局面:为什么有的事情要“等一下,不要着急”,而上学出门时却被一个劲儿地催促“快点,不要磨蹭”?一来二去,孩子被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如果我们必须制定规则,那么就和孩子共同制定.比如和孩子逛商场,在出门前,可以一起商定孩子可以购买的物品数量,出门后必须遵守.

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考克斯卡及同事,通过实验研究将孩子的顺从行为分为约束性顺从和情境性顺从.情境性顺从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是一种由外部动机诱发的外控行为;约束性顺从是儿童发自内心的按照父母的要求、指令来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共同商定的规则,很容易引发孩子的约束性顺从,这种主动的顺从行为,才能发展为良好的自控力.

锻炼过程中和孩子共情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书中提到,男人向女人倾诉,期待的是脱离困境的方法,女人向男人倾诉,期待的则是温柔的拥抱和安慰.

对于孩子,家长则要双管齐下.

如果孩子因不能及时被满足而难过,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和倾听,例如,和孩子说“我知道你很难过,妈妈也很遗憾……”,说话的同时可以抱抱、亲亲孩子,这样的举止和言语能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对自己情绪的理解.在这样“延迟”的过程中,孩子虽然不愉快,但内心不至于受到伤害.

延迟满足的度很难把握,实际上,如果我们有原则地在良善的道路上对孩子“有求必应”(非溺爱的),孩子也未必会变得越来越霸道.总之,在良性循环的延迟满足锻炼中,孩子的自控能力会不断提高,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状态越来越差,就要及时停止,积极反思.

延迟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延迟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延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