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研究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与光影下的草原文化内涵和摄影艺术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艺术研究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光影下的草原文化内涵和摄影艺术

摘 要: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在摄影有限的二维空间中,如何从草原文化的现时态、历时态、共时态上聚焦一切生命.本文主要是从草原摄影作品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中,来挖掘草原摄影的达观意识、忧患意识、自觉意识、母题意识,来展现草原的美.广阔的草原,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地貌特征,更是承载着无数游牧牧民逐草而生的民族文化.千百年来,草原因"牧区生活"而成为历代艺术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同样,草原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与美若天籁般的风土人情,成为当代摄影艺术创作的审美精神.摄影艺术是光与影的融合,通过镜头来表达草原的欣欣向荣、自由奔腾,感受那一望无垠的风高草地、天高云淡中的生命痕迹.

关键词:草原文化;摄影艺术;光影表达

中图分类号:J4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1-0134-03

草原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与美若天籁般的风土人情,成为当代摄影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也成为摄影家逐梦草原,观照草原文化的重要题材.无论是在呼伦贝尔逶迤绵长的茫茫绿野,还是在锡林郭勒湛蓝天空下的蒙古包;无论是在鄂尔多斯金色的沙漠,还是在额吉纳星罗棋布的胡杨林中,都能够找到摄影家跋涉的足迹,都能够看到那光与影共同作用下的摄影艺术,蕴藏着达观、忧患、自觉、母题意识.走进草原摄影,开掘更为直观的草原文化内涵,而草原深沉的文化内涵也为摄像艺术提供卓越的“母板”.本文从草原文化出发,对草原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探讨,从草原文化内涵来思讨摄像艺术的介入.

一、达观意识下的草原文化与摄影艺术

走进草原总是被一种空旷、豁达的精神所启发.独特的地貌特征,原始淳朴的草原生活,以当代“生态保护”相对应的生态文化,让更多的摄影艺术家感到了肩头的责任.挖掘草原题材中的达观意识,深入到草原“酷地”去发现好奇,从唯美的心态中来感受草原上的荒凉、粗砺,来收获意想不到的审美意趣.一些摄影家将“拯救草原”为主题,用镜头来表达对草原荒漠化的悲悯;一些摄影家,将“物我为一”为主题,用光与影来呈现草原的人文关怀.比如在高东风、宝音、刘春风、阿音等草原摄影作品集中,采用黑白色调来构图,表达对草原生活的质朴美,又能够从沉静与烂漫的风光摄影中来“达万物之理”.草原与草原文化之所以受到摄影家的青睐,原因在于对形式美、环境美、生命美的情感诉求与表达.草原生活将“万物有灵”作为理解草原、反映草原、感受草原精神文化的重要思想,也影响到摄影家在选景、构图中,往往从对生命的体悟中来改变明暗、虚实、繁简的变化关系,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意境.

大自然与人之间的情感升华就产生了美,而美往往又表现在不同的“形式关系”中.如自然界中力的契合与对应关系,力的结构与自身变化中的强弱关系等.这些都是摄影家在捕捉草原风光,挖掘草原文化时所关注的焦点.谈到摄影对象的形式美,往往从关注形式自身到与形式相关联的所有“关系”的布局上.比如在某一草原风光摄影组图中,对于草原上不同物象所反映的色彩、纹理变化,又与其外在的光线形成颇具形式美的审美趣味,我们可以从这些光影构图中来发现形式美的象征诉求,要么含蓄、要么朦胧、要么质朴、要么纯净.走进草原,深入到草原的世界里,最令人倾心的,往往是那成片的胡杨林.胡杨林是摄影家内心情感的迸发点,也是最常见的摄影表现对象.我们从摄影作品的赏析中,对于胡杨林的存在比比皆是.有的摄影家通过镜头的虚化来表达遒劲的胡杨精神;有的摄影家通过长焦镜头来展现绵延的胡杨风采;有的摄影家用镜头来记录濒临死亡的胡杨,发出拯救草原的呜咽.当然,从胡杨林的枯荣变化,并非暗示了美与丑的界限,但从光影的形式美感构图上,将自然界的视觉判断进行了观照,并融入到草原文化的脉络里,成为草原文化的延续与反照.

二、忧患意识下的草原文化与摄影

不同于一般摄影,在草原文化范畴下来审视摄影的忧患意识,既有别于一般纪实摄影,又区别于一般风光摄影,而是从摄影艺术的视觉-心理体验中,享受那份精神自由.我们从众多的草原风光摄影作品集中来鉴赏其精神内涵,无论是光、色彩、对象,还是构图关系,都无不反映了对草原生态的无限想象.每一次深入草原腹地,用心去感受草原的博大与沉静.仰望草原上的天空,云淡高远;俯瞰草原的自然肌理,有容乃大.然而,回溯草原文化的发展历程.随着降雨量的减少,很多牧区遭遇沙漠化威胁.众多摄影家在面对干涸的居延海,枯死的胡杨林时,内心的情感与镜头下的视野被生态环境的恶化而浸入了凄凉、忧伤.

从上世纪80年代的草原题材作品分析中,一部分摄影家开始关注草原的蜕变与沙漠化危机,特别是到了90年代,面对沙尘暴的威胁,摄影家的生态忧患意识更加坚定.干旱像噬咬草原的“病虫”,让原本葱茏的草场失去了生机,漫天风沙的组照,以振聋发聩的呼号向世人表达草原退化的警示.从这些充满忧患的摄影作品中,摄影家不断挖掘“拯救草原”的摄影手法,利用广角镜来表达草场的广袤、威严,利用橙色渐变镜、灰色渐变镜来压低空间亮度,营造多种渐变效果,让观者产生因生态恶化而体味到的阴霾与阴沉.有的摄影师从草原沙海中挖掘仅有的植被,利用逆向思维借助于偏振光镜增加色彩饱和度,将天空的蓝、云朵的白、胡杨的黄进行艺术强化,来渲染生命的宝贵与稀有,也让观者能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体味到生命之于自然的珍贵之情.当然,面对草原生态的沙漠化,同样也成为新时期草原文化振兴的思索主题.哈斯巴根的《迷宫》,李昌的《胡杨树下》,宝音的《大漠奇观》,高东风的《金色的胡杨》,韩宝华的《胡杨颂》等等.众多摄影家,从草原的色彩、线条来展现草原生存环境的变化,以及从原本风光如画的美景,变为酷似白骨的胡杨遗骸,将草原的形式美与草原文化的心理磨难进行了统一,也以悲剧性视觉震撼力方式,来警醒世人来关注草原、来拯救草原.

三、自觉意识下的草原文化与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不再是时空界限下的创作,而是与其他艺术一样,更表现为未知世界的追寻,就好比是人的天性,充满了好奇.比如一些纪实摄影家想要表达草原的独一无二,深入不毛之地来探秘大自然的奥妙.同样,对于摄影创作又具有自由性,先不说摄影技巧和方法的差异,就草原摄影中的题材选择而言,其所在的物象世界更为广泛.如广袤的天地,萌发的草芽,远景、近景乃至特写的呈现,正面、侧面乃至截面的拍摄,在草原摄影世界里,处处都可以看到摄影家的想象力在驰骋,他们都在从光影的展现中表达对草原的由衷热爱.比如与草原一起成长的摄影家杨慎和、刘春风、车光照等,在历经多年的摄影生涯中,积累了无数关于草原的摄影素材.比如《草原情深》《中国正北方》《情系内蒙古》等等作品集,都将目光锁向了浓郁的草原民族文化,从不摄影艺术手法的多元表现中来挖掘草原特色,表达对草原文化的深挚情感.

历史的发展是超越时空限定的文化张力的体现,我们从关于草原的摄影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到那些独一无二的名胜古迹.但从古迹的时空内涵挖掘中,可以发现三层意义,一是关于景致所纪念的人物历史文化,二是关于景致本身的修建时代文化;三是关于景致所历经的文化兴替.汉王朝时期,汉元帝遣宫人王蔷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带来胡汉和平40年.马致远的《汉宫秋》、曹禺的《王昭君》都是对该段史话的精彩演绎.当摄影家将耸立在黄河岸边的昭君墓展示给世人时,千百年来的民族风雨历史,尽在不言中.

历史遗迹下的摄影艺术,与其是在展现历史的静态画卷,不如说是在诉说着一段悠久的历史,也增进了人们对草原这份沃土所承载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样,草原牧民生活也是摄影艺术重要表达主题,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人与牛、马、羊的生活环境,如阿音的《蒙古马精神》摄影组照,人与草原、晚霞、山川、河流的地域风情,都成为草原摄影中情感与艺术融合的典型景致.比如王金的《科尔沁风光》、宋鹏涛、宋波涛的《美丽的内蒙古》、和平的《情系锡林河》等等摄影作品集,都是对草原生活的赞美与热爱.韩宝华的《骆驼赞》、高东风的《阿斯哈图石林》、董拴柱的《遗鸥与棕头鸥》等等摄影作品,以对自然景观的珍视,来表达与草原共生的自豪感.时间是流动的存在,空间是静止的存在.摄影创作是超越时空限定的不断变化和运动中的存在.所以说,对于摄影艺术,一要限定于时空景观的宏观选择,以大环境来捕捉时空中的特色;二创造性突破时空局限,挖掘拍摄对象的文化内涵.

四、母亲题材下草原摄影与摄影艺术

草原摄影中除了风光、自然对象之外,还有对草原人物的表现.比如《额博蒙古族风情摄影》中多是以人物为摄影对象,而且以女性为多,特别是做了母亲的女性更多.从拍摄人物场景的选择来看,有马背上的母亲,也有儿女绕膝的母亲,还有做奶酒的母亲,所有母亲的拍摄都采用仰拍技巧,来夸大母亲的伟岸与高大.对于母亲的赞美,一直是草原文化中重要的生命意识表达方式.草原历史在经历风霜雪雨、战争杀戮的艰辛后,对生命的珍视,对母爱的从容成为深蕴草原文化的母题意识.母亲题材展现了母亲的善良、无私、宽容、勤劳、坚韧、深沉等优秀美德.比如在额博的歌颂母亲的摄影作品中,母亲置身于草原文化的大背景下,以一幅幅静态的画面来融合民族、时代、个性,将草原的文化传统与对人性的观照情怀进行了思考与展示.额博在《额吉淖尔》摄影创作中,选材为哺乳的母亲,婴儿着,露出甜甜的笑容.从这幅作品中,母爱的坦诚与毫不保留,体现了一种奉献精神,体现了一种包容情感,将爱与被爱融入到至高的审美境界.

五、结语

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提出“视觉艺术控制着一个空间世界”.同样在草原环境中,每一个物象都是草原的一部分,也是反映草原生命的独特个体.在这些草原摄影作品及摄影艺术中,草原既是一个大的环境,又是摄影艺术所要表达的文化主体.但摄影家从对人与自然的相互观照中,来理解人类的偏狭,来承认自然的伟岸.只有将人与自然置于共同的物象群体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被激发,才能被认同.草原的广袤,发散着无尽的神秘与希冀,草原的客观物象,又处处展现草原文化的坚韧与博大.

当摄影家将焦点聚集在草原的生命关系时,所呈现的并非单纯的人类情感符号,还有基于生命的、对自然的象征与直观塑造.在摄影艺术中,不再囿于哲学上的泛神论,也不囿于哲学上的泛心论,而是基于摄影的经验与行为,从追求人、自然界的情感共通体系中来赋予摄影独特的豁达精神.所以说,在草原摄影艺术实践中,摄影家走出单纯的摄影功利性窠臼,将草原文化的平静、无怨作为对生命的体验与审视,来表达撼动人心的视觉冲击力.

参考文献:

〔1〕韩韬,郑宏奎,云荣布扎木苏.浅析草原摄影中的民族文化内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1):123-125.

〔2〕额博.守望蒙古高原纵观祖国河山——赏贺福元摄影艺术[J].中国城市金融,2014(09):78-79.

〔3〕陈小波.让民族影像回到自己的家[J].中国民族,2016(07):27-28.

〔4〕孙茂新.从摄影的本质看后摄影记者时代的趋势[J].现代装饰,2017.(01):107-108.

〔5〕孙茂新.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6(09):202-203.

〔6〕孙茂新.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艺术[J].艺术品鉴,2017(03):173-173.

〔7〕孙茂新.“再造”影像的方式方法在摄影中的应用[D].2013.2.

〔8〕孙茂新.摄影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7.(责任编辑徐阳)

艺术研究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艺术研究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艺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艺术当代杂志

2、艺术科技杂志

3、艺术导论论文

4、领导艺术论文

5、艺术教育杂志

6、艺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