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哈尔滨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与新时期党校工作的历史性为纪念哈尔滨市委党校建校70周年而作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哈尔滨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新时期党校工作的历史性为纪念哈尔滨市委党校建校70周年而作

摘 要:哈尔滨市委党校走过70年的辉煌历程.1977年复校后的20多年,哈尔滨市委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历史性的发展;在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在实施教学立校、科研兴校和行政后勤工作发挥保障作用的实践中,取得长足发展与辉煌成就.

关键词:党校;教学;科研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8)04-0001-08

收稿日期:2018-04-18

作者简介:魏荣耀(1942-),男,河北泊头人,教授.

1948年9月,哈尔滨市委党校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诞生,迄今已经走过整整70年的光辉历程.现就笔者所经历的复校后党校工作的历史性发展的情况撰文如下.

哈尔滨市委党校从成立到今天,经历三个发展阶段.从1948年9月成立的哈尔滨特别市委党校到1957年1月,哈尔滨市委代管的黑龙江省委第一初级党校“下放”给哈尔滨市委后,而改称的哈尔滨市委初级党校.九年时间,为第一阶段.从1958年1月“哈尔滨市初级党校”(1958年6月“哈尔滨市委初级党校”改为“哈尔滨市委党校”)在曲折中发展并达到一定规模,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解散,再到1976年10月粉碎“”,为第二阶段.从1977年,党校恢复后为新的历史阶段即第三阶段.

1977年3月,哈尔滨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宣传部联合拟文呈报市委,请示重建哈尔滨市委党校.文件指出:办好党校、搞好党的理论工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是深入揭批“”,从根本上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文件明确拟定了党校恢复后应设立的机构、体制、校址、复校时间等具体问题.1977年11月15日,哈尔滨市委《关于李剑白等同志任职的通知》指出:省委常委会议决定,市委书记李剑白同志兼任哈尔滨市委党校校长;市委副书记姚学融同志兼任哈尔滨市委党校党委书记、副校长;高煦亭同志任哈尔滨市委党校副书记、副校长;邓连科同志任哈尔滨市委党校副校长.1977年11月18日,《关于邓连科同志任免职的通知》指出,市委常委会第494次会议决定:邓连科同志任哈尔滨市委党校党委委员;刘振文同志任哈尔滨市委党校教育长、党委委员.

从此,在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哈尔滨市委党校开始新的征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教学立校,抓根本.培养一支懂教育、会教学,又红又专的师资理论队伍,是办好党校的关键

1977年10月5日,在拨乱反正中,发出《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指出:“为了搞好党的理论工作,认为,各级党校要下决心、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造就一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又红又专的理论队伍……各级党委从现在起就要有计划的从各方面关心、扶植和促进这支队伍的健康成长.各级党校也应有计划地调配和训练一批理论教学干部,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提高他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提高辅导质量.”十分重视党校自身建设,突出强调师资理论队伍建设是党校建设的重点.

市委党校刚刚恢复的1978年年底,共有教学人员33名,其中,教师21名.到1979年,全校共有教职工99人,教学人员36名.教学力量明显不足,与党校教育急需大发展的形势,形成很大反差.当务之急,必须增编.1980年,哈尔滨市委党校向市委提出具体意见:采取专相结合,以党校教员为主,聘请大专院校教师及工厂、企业的专家讲课,并拟请增加教师编25名.具体是:管理教研室12人,文史教研室5人,炊事后勤人员8人.增编后全校职工为145人,其中,专职教师55人.

在党校恢复时,内部机构为校办公室、教学研究室、教务处、行政处等4个.之后,在市委常委支持下,编制机构、职工人员不断扩充、增加.到1988年6月,内部机构变为:校办公室、教务处、学员工作处、行政处;哲学教研室、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科社教研室、党史教研室、党建教研室、经管教研室、领导科学教研室、文史教研室、法学教研室等九个,另增加理论研究室、图书馆.以上教学、行政等部门共十五个.之后,又增设校党委办公室和学报编辑部.学报编辑部与理研室合署办公.校办公室和行政处下设有关科室,全校职工总数为180名,其中,行政人员85名,教学人员95名,一线教师80名.至此,复校十年后的市委党校,在机构编制的职工,特别是一线教师,已粗具规模.

上述可以看出,市委党校在短短十年中,机构编制的扩充,职工人数特别是教学人员的大量增加,充分体现了以及省委、市委关于党校建设要以教学为中心的精神.市委党校复校后正是紧紧抓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放,才为党校教育的辉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党校领导十分清醒,教师队伍建设,人员增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学质量、理论水平、思想文化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1977年,党校刚刚恢复时,师资队伍状况与实际工作需要明显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文化程度不适应.从33名教师的文化程度看,大学毕业或相当于大学本科水平的,只有19名;高中、中专或初中文化程度的7名;高小文化程度的2名.在19名大学文化程度的教师中,多数所学专业与所承担教学任务还不对口.二是与教学质量要求不适应.由于大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文化程度较低,一些教师备课抄报纸,讲课念稿子,照本宣科.学员反映:“你们讲的,我都知道;我想知道的,你们还没讲.”这些意见,明显指出党校教学存在“理论水平缺乏深度和广度”的问题.三是与形势发展要求不适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等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迫切需要从哲学、经济学、科社等理论高度做出解释、说明,需要给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回答.新形势与新任务给党校教学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显然,党校教育既要培养懂得马列主义、思想基本理论的政治家、理论家,能做政治思想工作的行家,也要培养懂得经济理论、掌握经济规律、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还要培养懂得党史、党建理论的党的优秀工作者.党校教育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要承担、完成培训党政干部的重大任务,最关键、最主要的是必须尽快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文化素质.为此,党校领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选送教师到上级党校、大专院校学习进修

1977—1981年,先后选送5名教师到党校进修;4名教师到龙江省委党校进修;7名教师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经济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进修学习.至1982年,选送到上级党校和大专院校进修学习的教师共20名,占教师总数的74%.1983—1990年,党校先后选送十几名教师到高校、省级党校攻读研究生学历、学位.1983年,派12名骨干教师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从1983年开始,党校陆续从大专院校和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选调一批应届毕业生到党校教学岗位.1986年,由党校出资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选送6名到黑龙江大学和省级党校研究生班就读,进行定向培训.选送进修的教师,十分珍惜重新学习、深造的机会,他们克服年龄、家庭、工作、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严肃认真、勤奋努力,既提高了文化知识、专业理论水平,又开阔了眼界、学到新知识,很快成为党校教学、科研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党校领导班子针对当时客观实际需要和党校教师队伍实际状况,果断采取的进修学习、提高业务能力的措施,是得力的,这些智力投资英明,效果显著.在党校教育工作中,教师是根本.党校教师队伍迅速成长、提高,为日后党校教学、科研的提高、发展,积蓄了力量,奠定了人才基础.

(二)与在校长期班共同学习,进行脱产和半脱产培训

1977—1981年,根据不同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存在差距的情况,市委党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在本校理论干部培训班跟班学习进修;针对有的教师“缺啥补啥”的需求,半脱产跟班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类课,如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等,以提高其文化知识水平.

(三)开展理论学习研讨活动,提高思想、学术水平

1978年5—9月,近半年时间,全国范围开展了一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讨论,市委党校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研讨,明辨了“文化大革命”的大是大非,认识得以提高,加深了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大意义的理解,理论水平得到提高.

(四)党校自定措施、严格考核,鞭策、促进教师刻苦自学,以提高理论水平、文化素质和教学能力

党校恢复初期,教师出身不一,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如何尽快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以胜任新形势下教学需要,是当务之急.校领导对全体教师采取考核同职称评定相结合的办法.考核分两项:一项是对教师政治常识、业务知识和政治理论等三个方面的考核;另一项是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作风的考核.两项考核的结果,分成甲、乙、丙三等.甲等90分,乙等75分,丙等65分.把考核和学员对教师的评定分数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依据.教师职称分为见习教员、教员、讲师、副教授等四个级别.教师职称评定每年一次.见习教员,在考核和学员评定中平均达到80分以上者,晋升为教员;反之,如果见习教员五年仍达不到80分的,调整做其他非教学工作.见习教员两项考核分数超过80分又能独立承担一门课程者,晋升为教员.教员具备一定教学水平,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能独立任课,还具有一定研究能力,两项考核分数超过80分者,晋升为讲师.讲师对所讲专业课融会贯通,且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对本学科发表一篇专题论文和专著,两项考核分数在85分以上者,可评为副教授.实施这套考评措施,其目的在于鼓励、督促、鞭策教师自学、努力钻研,尽快成长,提高教学能力,以适应党校教学的需要.

(五)建立、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党校教育的制度化、正规化

1983年4月,发出《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1985年11月,批转《全国党校工作座谈会纪要》和《关于党校培训对象的问题的请示报告》的通知.《通知》指出:“希望各级党委加强对党校工作的领导,从四化建设实际和党校特点出发,进一步加强党校教育正规化建设.”这就为新形势下党校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形势下,如何带好全校职工,特别是如何带好教师队伍,是一个严肃的新课题,是办好党校、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根本和关键.校领导清醒认识到,对党校全体教师,除了传统的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外,还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规章制度办,才能使党校各项工作,特别是教学、科研工作,实现制度化、科学化、正规化.为此,1988年上半年,党校成立了以校长孙鼎重为主任、各教研室主任为委员的校学术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承担学术指导、评定和审批教师职称,审议科研规划和重大学术活动,评审重大科研成果等.这一校内最高学术组织的成立,对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和提高,发挥了组织、领导和指导作用.

实践证明,在党校自身建设中,规章制度建设非常重要.没有健全、完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就没有正常的工作秩序,职工、教师的工作、行为就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从1986年开始,党校领导和行政、教学、科研管理等综合职能部门,在总结党校复办以来全部工作的基础上,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按各部门工作特殊性,对各类人员分别规定出基本职责和职权范围,进一步建立岗位责任制,使每个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职权范围和所承担的任务.岗位责任制,从1987年开始施行,先后制定了《校长负责制暂行工作条例》《党委会工作暂行条例》《承包制》《聘任制》《教代会工作暂行条例》等制度.教学、科研部门则制定了《科研工作制度》《优秀教师评奖制度》《关于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的规定》《关于实行任课教师选聘制度》《关于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关于“三位一体”工作量制度》《专题教学组与集体备课制度》等.笔者今天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举这些规章制度,意在让今天的读者看清当年校领导究竟是用了哪些规章制度管理党校的.此外,要特别强调最后两项制度对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教师教学、科研水平、能力所起的重要作用.

提高党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而教学、科研、调研一体化,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从1992年起,党校对教师年度工作目标确定为“三位一体工作量”,年终进行考核,优秀者予以奖励.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的实行,对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素质,不但有益,而且有效.

1994年,《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化党校教育改革”的要求,指出:“深化教学改革,要着重于继续建设和逐步完善新的教学体制,逐步形成以学习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针对新的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辅之以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种新知识的教学新格局.”要“以学习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当时没有现成教材,必须拟定专题,自己备课,《专题教学组与集体备课制度》便应运而生.“专题教学组”主要由同一单元各专题以授课教师组成,负责该单元的“自学—研讨—辅导(答辩)”以及社会调查.“专题教学组”在学员开班之前,在校主管教学校长指导下,集体备课,专题承担者宣读自己拟定的教学提纲,备课组共同研讨、磋商,做到个人备课、集体把关.专题讲义通过后,专题教学组跟班与学员一起听课、讨论,做好教学总结与教学简报.简报内容反映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显而易见,教学组的工作就是教学工作.教学组的优势是个人和集体的智慧相结合,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抓住健全、完善教学组的工作,也就抓住了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牛鼻子.

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一系列工作制度,形成新的工作运行机制.恪守“透明、、参政、监督”原则,实现工作行为有标准、有准则,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检查、年末有验收.既给党校创造了一个真诚、坦率、和谐的工作环境,又使党校全部工作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机制,从而使党校教育实现正规化.

(六)走出去,外出考察调研;请进来,聘请理论专家讲学,提高对重大新情况、新问题的认识、理解、分析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经济体制也由以计划经济为主转向以市场经济为主的体制上;所有制形式也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这种巨大的社会变动,是在没有经过流血的阶级斗争情况下实现的.国内这些重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迫切需要用科学的理论回答.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初,十月革命后,存在70多年的苏维埃政权垮台,世界第二大国苏联解体,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易帜,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了低谷.国际、国内这一系列重大变化,迫切需要给予理论上的解释、说明.

党校领导知道,以我们党校自己现有教师的理论水平、智慧和能力不足以对上述重大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怎么办?党校领导采取了两项得力措施:一是走出去;二是请进来.所谓“走出去”,一是派遣骨干力量同省、市参观考察团,到深圳、珠海改革特区,实地考察;二是支持各专业学科教师在事先准备好学术论文的情况下,对口参加全国性各学科专业研讨会.这些走出去的活动使教师及时了解改革开放、经济体制变革的实际典型示例,又使教师开阔了视野,增强了阅历,接收了新的实践和理论信息.所谓“请进来”,就是聘请党校赵曜、王珏、吴振坤、甄小英等国内著名的教授专家来校讲学,聘请中联部驻莫斯科高级记者,播放苏联解体的实况录像.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多次应邀前来讲学.他们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重大变动,见解精辟,分析透彻、鞭辟入里,使听者大有如拨云雾见青天之感.中联部高级记者带来的“8·19事变”的实况录像,增强了全体教师对苏联解体的感性认识.无疑,在国际形势变化的重大关头,他们的讲解、分析,对提高党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对现实重大问题理解分析能力,大有裨益.

二、胜任承担新时期党校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初步形成

在校党委上述一系列措施培养锻炼下,党校教师队伍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迅速成长、壮大,承担起新时期为哈尔滨培训干部的重大任务.

1987年12月5日,经黑龙江省人事厅批准,市委党校张春国、陈祥林、吴俊贤等10名同志为副教授.批准原具有校内副教授职称的刘振文等3名同志为副教授.任职时间均从1987年1月计算.从1987年至1990年,党校先后有49名同志被评为讲师、经济师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9名同志评为副教授.1997年年底,党校教师队伍中有教授9名、副教授36名、讲师53名.

在教师队伍成长壮大过程中,优秀教学科研人才也大量涌现.这是我校教学科研提高的重要标志.1990年以来,先后有吴俊贤、赵延寿、沈东升等3名同志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陈祥林被评为全国系统优秀教师,陈祥林、周岐被评为省优秀教师.自1992年以来,先后有3名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们是陈祥林、吴俊贤、王世俊.先后有3名教授被哈尔滨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们是陈祥林、吴俊贤、王秀琴.1997年,在全省党干校教学大奖赛中,陈莹、吴立平两名教师荣获二等奖.

自1994年以来,在全省党干校系统三次优秀科研人才评选中,市委党校先后有11人(次)被评为优秀科研人才.1995年,在第二次评选中,赵延寿、魏荣跃、王秀琴、吴立平被评为优秀科研人才;1998年,在第三次评选中,刘锡军、王秀琴、高兴民、王青苏、吴立平被评为优秀科研人才.1987年,吴俊贤、沈东升两位副校长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聘为省社会科学重大课题评审组成员.

以上党校复校20年来涌现出的特殊津贴享受者、市优秀中青年专家、省党干校系统优秀科研人才,是市委党校整体理论学术水平的体现,是党校教学科研水平达到辉煌阶段的标志.

三、承担起完成新时期党校繁重而艰巨的教学任务

从1978年复校到1997年年底,是哈尔滨市委党校历史上班次种类最多、培训人数最多、办学规模最大的历史阶段.

据统计,从1978年复校,到1997年年底,20多年的时间里举办班次最多.培训、轮训人次最多的仍然是领导干部轮训班、培训班和进修班.其班次种类有局、处级现任领导干部,拟提升的局、处级干部.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纪检委及市委机关工委和国家机关工委的现职干部,共青团、妇联等系统干部的岗位培训.在此期间,轮训干部达6 090人次.除了领导干部正常的轮训、培训以外,其间,举办的一个重要班次是两年制全脱产大专班.

哈尔滨市委党校是从1979年开始举办两年制大专班的,一直到1985年,共办大专班12个,毕业人数592人.之后,又与哈尔滨轴承厂、哈尔滨电机厂举办委托大专班两个,人数102人,半脱产业余大专班两个,人数208人,从1992年到1996年五年中又举办5 696人的大专班,1996—1998年招收研究生73人.1986—1996年,共培训现任局处级领导4 469人,大专、本科、研究生12 078人.

应予以说明的是,哈尔滨市委党校开办两年制大专班,在全国党校中是比较早的,大专班开设文化基础课,也是哈尔滨市委党校的创举.这是根据当时青年干部的实际情况,针对性极强,也是最有效的举措.1979—1985年毕业的几届全脱产学习的学员,入校时是科级和副处级干部,经过两年的学习,很多学员成长为局级干部,个别几个成为副市级干部,有两位成为国家副部级干部.1980年入校的理论干部培训班学员刘星明毕业后先后任市纪检委员、部长,市政府副秘书长.他在谈到两年的党校学习时说:“党校两年的学习,不仅使我学到了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学到了文化基础知识,更主要的是使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学会了做人.”这说明,刚刚复办时期的党校风气十分纯正.那时物质条件不如现在,但从校领导到教师身上体现出的人的正气、党性原则,使学员受到了熏陶.从这些学员身上,真正体现了党校作为熔炉的重要作用.

四、科研兴校

搞好科研,才能充分发挥党校“阵地”“ 熔炉”的作用;只有在深入开展科研中,教师理论水平才能得到锻炼,教学能力才能提高.

“文化大革命”前党校没有独立的科研工作.党校恢复后,仍延用“科学研究为教学服务”的提法,这表明复校后的党校还没有意识到科研对党校教育的重大作用.之后,一则由于全国党校会议上强调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二则也是客观现实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急需党校开展理论研究、做出理论说明.这就使党校真正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要搞好党校培训干部的任务,提高党校的教学水平,就必须大力加强党校的科研工作.

1981年,校党委决定设立理论研究室,配备工作人员,划定职责范围,并于1982年在《学习简报》基础上,创办了《教学参考》,作为反映党校教学、科研的平台,不定期出刊.1985年,《教学参考》改名为《哈尔滨党校》.1986年10月,《哈尔滨党校》更名为《理论思维》在全国公开发行(1989年后曾改为内部刊物).1999年,经国家出版局批准,更名为《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公开出版发行.《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是党校教学、科研的一面镜子,既能反映问题,又能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提高.

市委党校复校以来的科研工作,之所以起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兴校的作用,与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强科研管理的力度分不开.

1995年以来,在深入贯彻关于党校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文件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市委党校《九五科研规划》.《九五科研规划》的实施,使党校科研工作明确了方向,端正了认识,坚持实施“两个工程”,即“精品战略”工程和“人才战略”工程,推进了“四个转变”,抓住了“三个重点”,形成多种机制,从而使科研工作达到新境界,提升到新水平.

端正、强化对科研工作基础地位的认识,是做好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动力.科研工作要坚持以学习理论为中心,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牢牢把握“三服务”的根本方向,这既是党校科研工作的生命力,也是党校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

“两个工程”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要求党校教学、科研必须高质量、高水平.理论与实际脱节,没有新意的教学及低水平重复的科研成果,均不能给人以启迪、教益,无助于干部思想疑问的解决,这样的教学和科研无任何意义.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办好党校,充分发挥党校培训干部的熔炉作用,必须牢牢树立“精品”意识.所谓“精品”,一是教学精品,二是科研精品.在教学上,讲出理论联系实际,既有理论深度,又通俗易懂,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大为“解渴”,受学员欢迎的好课;在科研上,就是在国家级、高层次报刊上发表高质量、高水平、有创意的论文、著作.而教学、科研要出“精品”,必须有“人才”,“人才”是主体.没有主体,就没有精品.这就是为什么必须树立“人才”意识、实施“人才”战略的根本原因.校党委在《科研规划》中,提出实施“精品工程”和“人才工程”,就是要求人人树立“精品”意识,人人争当教学、科研优秀人才.

推进“四个转变”.在坚持实施两个工程中,必须积极推进“四个转变”,所谓“四个转变”,一是由教学、科研相分离、脱节,向“教学、科研一体化”转变;二是科研成果由重数量向质和量并重转变;三是科研由单兵作战向联合攻关转变;四是科研管理由粗放型、数字统计型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集约型、科研指导型转变.

抓住“三个重点”.在推进“四个转变”中,必须紧紧抓住三个重点.一是科研方向、内容,重点是抓“课题”.“课题”本身就是科研,没有课题,何谈科研?因此,必须首先紧紧抓住“课题”不放.二是科研管理重点抓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几年中,建立、健全、完善科研工作制度11项,使科研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一切按规章制度办,避免随意性.三是科研质量重点抓学术带头人.无论是国家、省级科研基金课题中标,还是全省党干校系统优秀教学奖、科研奖的获得,均是抓学术带头人的结果.

由于在坚持实施“两个工程”中,紧紧抓住“三个重点”,实现了“四个转变”,这样就使科研工作形成既有量的规定又有质的要求机制、科研监督机制、科研奖励机制、科研导向机制、科研竞争机制、科研组织机制.这一系列科研机制的形成,就避免了科研工作中的人为性、临时性、随意性、任意性,从而使科研工作形成良性、有效性循环.这也是党校复校20年来,能较快地出人才、出成果,在某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高层次科研成果和专项科研成果,是哈尔滨市委党校辉煌发展的重要标志

1985年,哈尔滨市委党校就组织编写了《党校工作指导》一书,研究、探索党校教育规律,在全国党校中尚属首例.当时党校副校长陈维仁为该书题写了“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的题词;党校教务部教研处处长何孚同志为该书作序.该书1987年在哈尔滨市首次社科优秀成果科研评奖中荣获“三等奖”.1985年,《党校年鉴(1985)》刊载《哈尔滨市委党校注意发挥大城市党校作用》一文.文章总结了哈尔滨市委党校复校以来,注意发挥大城市党校作用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在党校《年鉴》上发表办学经验的多为省级党校,市级党校只有哈尔滨和太原两家党校.1992年11月,《党校通讯》(党校《党校报》前身),刊登了哈尔滨市委党校《贯彻中发(1990)15号文件关键是落实》一文,在党校《年鉴》和《通讯》上刊载办学经验的文章,向全国党校传递了办学经验,扩大了哈尔滨市委党校的影响,证实了这阶段的办学成绩.1998年,建校五十周年校庆时,党校《党校报》发专版,发表了介绍哈尔滨市委党校的办学经验的文章.

这一时期的科研成果成就斐然.1987—1998年,哈尔滨市6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55项,其中,二等奖15项、三等奖12项,佳作奖32项.1986—1996年,黑龙江省6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12项,其中,三等奖6项、佳作奖9项.1990—1999年,黑龙江省党干校系统6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61项,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20项,佳作奖12项.1998年7月,在全国党校科研座谈会暨全国党校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王秀琴的专著《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荣获二等奖;高兴民的论文《简论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荣获三等奖.1998年3月,在全省党干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哈尔滨市委党校荣获唯一一项优秀科研组织奖.1989年7月,哈尔滨市委党校荣获全国党校第二届优秀科研组织奖并在大会发言介绍科研组织经验(全国9家党校获此奖励).这是哈尔滨市委党校建校几十年来,获得的最高层次荣誉和奖励.校科研处由此荣获校长基金.

申报国家级科研基金课题取得零的突破.1997年,组织申报国家级课题8项,陈祥林申报的《黑龙江资源密集型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区域功能与外部协调研究》中标.这是哈尔滨市委党校第一次中标国家级课题,是科研工作的重大突破.同期,申报省级课题6项,中标4项.1998年申报国家级课题4项,中标1项.能承担和研究国家和省的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表明哈尔滨市委党校科研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

六、党校行政、后勤工作是党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证

市委党校领导班子在重点抓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也下大力气做好行政、后勤工作.如同抓教学、科研工作一样,校领导在行政、后勤工作方面也制定了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让党校行政、后勤工作在规章制度的规范下运行.为调动全体行政后期职工的积极性,校领导抓典型、树榜样,树立了王竹林、李秀云等典型供大家学习.

1985年5月,校党委做出《关于开展向王竹林同志学习的决定》,要求全校教职工以王竹林为榜样,在各自岗位上做出新成绩.5月10日,召开了王竹林事迹报告会,市委机关党委副书记出席并讲话.校党委书记、副校长宣读校党委决定.

王竹林同志是党校财会科科长,1943年8月参加工作,1948年7月入党,1949年6月任科长,直至离休.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当家理财,不为名、不为利、不争职务高低,不计个人得失,早来晚走,一个人干几个人的工作,还默默无闻做了大量分外工作.他连续多年被评为市直机关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三次被评为市劳动模范,1990年,他被评为全国党校系统先进工作者.他领导的财会科多次评为财会系统先进单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校党委号召全校教职工向王竹林同志学习,在全校产生很大反响.全校教职工,学有目标,赶有榜样,极大促进了全校工作.

七、结语

哈尔滨市委党校自1978年复校到1998年20年间,在几届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做了大量工作,业绩突出,成果辉煌.

1978年刚刚复办时的首届校党委班子,主要领导是战争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他们在物资条件匮乏、师资理论极度薄弱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师素质,以尽快适应教学需要.主持工作的副校长高煦亭亲自拟定考试题目,对当时的全校教师进行理论、文化综合素质的考核.这种看似小措施,对促进教师刻苦自学却起了大作用.他在全国党校还未进行职称评定时,就大胆施行考核同职称评定相结合的办法.他的办法虽然“土”,但很有效.这反映了他作为主管校领导的责任心、苦心.正是他这种责任心、苦心为党校以后的发展、辉煌打下了基础.和高煦亭校长同期共事的副校长邓连科、教育长刘振文(后任副校长),副教育长张本立(后任副校长),不仅呕心沥血,亲自听教员讲课加以指导,还登台授课,给教师做榜样.之后的副校长郝志刚、张春国在任期间亦有所创建.校刊从《教学参考》过渡到《哈尔滨党校》,直到《理论思维》的公开发行就是他们的主张.《党校工作指导》一书也是在张春国主编下完成的.之后的党委副书记王善良、常务副校长孙鼎重,组织贯彻关于加强党校工作的文件精神,组织召开全市党校工作会议,对全市党校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他们领导下,市委党校校园建设发生彻底改变,还力主落成了马克思塑像.“我们要让马克思永远建立在世界东方”就是王善良同志当时的豪言壮语.值得重点提及的是副校长吴俊贤指导教学、科研有方.“只有研究得深,才能讲得透,讲课底气才足”,就是他说的有分量的话.科研工作中的“两个工程”“四个转变”“三个重点”就是他任副校长期间,主管教学科研工作,对科研工作提出的有见解性的指导意见.“专题教学组”以及国家、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申报也是在他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其对党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有突出贡献.

“苏林新叶催陈叶,绕水前波让后波”.党校事业不断发展,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今天,在纪念党校诞辰七十周年的日子里,复办时期的老领导,多数已离开人世,但是他们为党校教育事业辉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我们将永远铭记于心.对于这一时期的校领导,今天,仍健在的,我们祝愿他们健康长寿,他们对哈尔滨市委党校所做的一切,将永载党校史册.

[责任编辑:王秀琴]

哈尔滨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哈尔滨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哈尔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