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动论文范文例文 和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可行途径有关论文范文

这篇运动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可行途径

摘 要:我国创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为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水平、培养精英运动员参加各类重大赛事.但30 多年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受到目标定位偏差、生源问题、教练问题、经费不足和组织机构赋权增能因素制约,未能达成既定目标,可以通过确定办队目标定位、提供组织机构保障、筹集资金形成多元经费结构、拓展学生运动员生源、明确运动员培养目标分类以及优胜劣汰和突破学训矛盾瓶颈途径打破制约因素,同时还应明确: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体制支持,是基于体育与教育两大部门之间利益纠葛和矛盾冲突化解之上的.

关键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 运动队建设 制约因素 可行途径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12—0146—04

1985 年12 月27 日-1986 年1 月1 日,原国家体委、国家教委在山东掖县召开全国学校学生业余体育训练座谈会,会议讨论和确定了《关于开展课余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986-2000),并于同年11 月11 日,原国家体委、国家教委联合颁发了这项规定.到1987 年4 月,原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通知》([87] 教学字008 号)和《关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再到2005 年4 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 教体艺[ 2005] 3 号).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规模不断扩大, 从最初确立首批51 所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试点学校至今,历经30 余载,全国共有275 所普通高等学校具有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资格.并且高校在近三十年的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过程中, 取得了一些瞩目的成绩, 部分运动项目实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宏伟目标, 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又推动了高校群众体育的发展, 增强了高校体育工作的生机.但欣喜之余,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也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通过网络资源库文献检索发现,仅中国知网就有255 篇诸如“关于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问题”的研究,罗列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各种问题.那么,高等院校近30 年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到底有没有完成既定目标?或者对于既定目标到底完成了多少?要弄清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国家“关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1 国家创办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背景和目的

1.1 起始阶段(1987-2005)

回溯我们最初创办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初衷,在原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通知》( [87] 教学字008 号)文件中是这样表述的:“巩固和发展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试点学校,提高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学生运动员.”换言之,8 号文件的核心目标就是:第一,创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与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试点学校形成一个体系,为实现系统的学校竞技运动训练,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提供土壤;第二,以高校竞技运动训练为抓手,带动普通高等学校整体体育运动技术水平,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学生运动员,为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国内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以及奥运会比赛提供运动员.究其实质来说,目的就是提高学生体质和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那么,回顾当年是不是学生体质出了什么问题?是不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参赛出了问题?还是奥运会参赛出了问题?

查阅文献发现,我国在1985 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测试结果分析发现,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同龄学生有较大差距,就是与同地区的国家日本、韩国也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学生营养状况、身高、体重等指标方面.所以说,我们最初创办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初衷之一就是发挥其衍射作用,以带动学校全体学生的体育参与,促进学校体育的蓬勃发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同时,我们还发现自我国1979 参加第九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至1985 年第十三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我国代表队已经稳居世界前列,而在1984 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我国代表团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以15 枚金牌,在金牌排行榜上排名第4 .所以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奥运会参赛结果的需要并不是我们最初创办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直接原因.然而,进一步查阅文献发现,关于我国以“全班专业队人马”出战大学生运动会,引发了国际上的一些不同的声音,这与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崛起的大国形象不太相符,也不利于国际交往和影响.所以说,打造一支纯正的大学生运动员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才是我们最初创办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直接目的,对于有潜力和条件的运动员还可以进一步为国家队效力,参加奥运会.

1.2 过渡阶段(2005 以后)

2005 年4 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 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 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其核心意义就是,创办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性的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甚至是奥运会的参赛任务.而这一目的的最终体现就是高校能够培养出精英运动员.

如果说国家层面试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培养真正的学生运动员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那么这一目标在第二阶段就是培养精英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为了弄清楚其目标转变的内在原因,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其主要原因为:第一、少体校出现资金不足、生源枯竭等现象,开始走向没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训练网”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第二、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状况得到更多的,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缺失被无限放大,对社会造成的诸多不良影响,对现存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产生巨大冲击;第三、西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综上所述,国家创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基本目标就是促进学校体育的蓬勃发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精英运动员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国内国际重大体育比赛及奥运会.

2 制约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实现创办目标的根本原因

显然,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创办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就是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和培养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然而,正如池建教授在《关于“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解析》一问中表述的“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未能培养出优秀运动员”.同时,2010 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调研结果表明: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持续20 年下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与2005 年相比,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大学生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下降.所以,可以说截至目前,创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基本目标仍未实现.

2.1 目标定位偏差

创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是要探索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还是要弥补现有体制的缺陷?体育部门跟教育部门出现了分歧:我国现行的以体育传统学校和中小学运动队为代表的初级训练形式,以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训练体校为代表的中级训练形,以国家集训队和各省专业队为代表的高级训练形式的“训练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我国培养出了大批的竞技体育人才, 也为我国竞技体育跻身于竞技体育强国第一梯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也积累了大量的运动训练实践和理论基础.所以, 从体育部门的立场出发, 无论是从社会对奥运金牌的需求,还是为了体现本部门存在的价值和自身利益的需要,都不愿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随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传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参加国际赛事方式的弊端不断显现.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其一个重要的修补机制.体育部门对于创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更多考虑的就是如何使更多的退役运动员进入高校“学习”,使退役运动员安置“软着陆”,以及给予现役运动员“学生”身份,与其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合理性.

然而,各高校创办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实际情况,由于高校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场地器材条件的限制以及对于“大学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参赛的需要等各种因素,与我们最初创办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渐行渐远.出现了各种“捡现成”现象;运动员层面、教练员层面,甚至是高校层面的“消极怠工”现象;各种“”现象等等.这不仅没有完成高校运动队的参赛目标,甚至还影响了其对高校体育积极发展的积极作用.可以说教育部门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培养成本, 尽快组建“高水平运动队”, 以提高学校体育竞赛的竞争力, 增强学校凝聚力, 活跃校园生活,最终目标是提高学校的影响力.除少数高校外, 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奢望培养“奥运争光”选手.因此, 在实际运行中不论体育部门还是教育部门,对普通高校培养“奥运选手”, 都不是他们“真实的目标”.

2.2 生源问题

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起点,同时,运动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运动员从开始接受训练,达到个人竞技水平的高峰,到停止参加竞技训练活动通常包括: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和竞技保持阶段,而高校时期的运动员往往处于专项提高阶段或最佳竞技阶段.所以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的生源问题较之竞技体育起点的运动员选材,情况更复杂,难度更大,条件更苛刻.理论上讲,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对象应该是在中小学阶段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同时接受了某一运动项目的基础训练阶段和/ 或专项提高阶段的系统训练的高中生.然而,由于相关部门在创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定位上出现的偏差,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生源主要来自专业队在役运动员、各专业队退役运动员、未入选一线队伍的二、三线队员以及体育基础好的普通高中生.其结果就是专业成绩好的运动员文化课成绩差,文化课成绩好的学生专业成绩不行.所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经历了创办的30 余载的今天,我们仍然没有解决“运动员学生”的文化教育问题,也没能培养出真正的“学生运动员”.

2.3 教练问题

教练员在现代竞技体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教练员作为运动训练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对高校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起着核心作用.目前,作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大多数院校都是由本校体育教师担任.绝大多数的教练员都未受过专业的训练,上岗前也没能接受岗前培训,上岗后也不能保障后期的业务培训,甚至与很多教练员还要承担繁重的课务,以至于连对运动队的精力投入都得不到保障.

2.4 经费不足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经费短缺也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一个难以迈过的坎.在高校运动队建设过程中,由于经费的缺乏导致训练设备、医务监督保障、运动员营养, 运动员恢复手段等措施得不到保证.

2.5 缺乏权威的组织机构

目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由国家大学生体育协会直接统管,国家大学生体育协会下属单位为各省市大学生体育协会,而大学生体育协会又由教育部和体育总局共同管理,即教育部和体育总局两个最高管理部门平行管理.教育部系统负责运动员的招收和文化课程的培养与管理,而体育总局系统则负责运动竞技能力的培养.教育部门的管理路线为: 教育部-体卫艺司-各省市教育厅-各省市教育厅体卫艺处-各省市大学生体育协会; 而国家体育局的管理路线为: 体育总局-各项目协会-各省市体育局-各省市竞技体育处-各省市大学生体育协会.

由于两个管理层的最高部门对待同一个管理对象的作用力不同,就容易造成管理冲突或者管理空当,同时系统结构复杂,能量和信息损耗严重.所以,现在的大学生体协及其下属的各社团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招生、训练、竞赛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严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健康发展.

3 实现创办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优秀运动员基本目标的可行途径

3.1 明确办队目标定位

明确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定位——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发挥高校龙头作用, 理顺“小—中—大”学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 实现学校系统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一劳永逸地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低所产生的诸多问题.

3.2 提供组织机构保障

改变目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由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两个机构共同管理的方式,一个系统两个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容易表现出物质、能力、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消弱性,还可能出现管理过程中管理对象落入空当,致使其失去有效的管理.为此,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工作应该由教育部门独立完成,明确管理过程中的责权,实现管理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3.3 多方筹集办队资金,形成多元经费结构

尽管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但体育经费匮乏仍是制约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瓶颈.我们认为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推向市场,形成经费结构多元化是解决经费问题的有效途径.

3.4 “肥沃校园体育土壤”,拓展学生运动员生源

如果没有优质的生源,创办高水平运动队就无从谈起.如果撇开中小学对于学生的体育培养创办高水平运动队就成了无稽之谈.任海老师曾经说过“校园要打基础,必须先要培育土壤,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土壤肥沃以后,高水平运动员会自然涌现.如果现在有功利性的想法,又要集训,又要专业训练.等于背离了校园体育的本质,反而欲速不达.”在创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过程中,应形成 “小—中—大”学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 让学生真正成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生源的主力军,实现学校系统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一劳永逸地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低和运动员生源枯竭等问题.

3.5 明确运动员培养目标分类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但也不能把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退役运动员拒之门外,只要他们符合招生条件,能通过招生考试,就可以进入高校学习.根据学生的来源及具体情况,对其分类培养.如对于中小学阶段接受了系统的训练,正处于专项提高阶段或最佳竞技阶段,具有竞技运动潜能的学生,可以往运动员方向培养,以参加国内、国际最高赛事为终极目标;对于退役运动员,大多数是由于伤病或已过最佳竞技阶段而退役,虽然他们不可能或者不可以参加国内国际更高级别的比赛,但他们仍然具有较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实践经验,就可以加强训练理论知识的教学,往教练员方向培养,且还可以在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充当陪练或助理教练的角色,一举两得,即解决了运动员学生的培养问题,又能解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问题.

3.6 优胜劣汰

适度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行考核,或者对高校的运动队进行考核,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优化高校运动队和各运动项目的布局.在提高教练员的待遇的前提下,也要建立教练员竞争上岗的机制,调动其对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

3.7 突破学训矛盾瓶颈

对运动员的学制年限不作过死的限制,协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 这样机动性和灵活性就更大, 给予运动员足够的时间,完成专业训练和文化课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达到毕业的条件, 从而保证学生运动员都能毕业.适时调整运动员的课程设置,按不同培养方向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相关的课程学习,切勿为了修学分而盲目开设各种非相关课程.

4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创办水平和国家对于竞技体育的需要,我们必须认清现实:一、国家和人民还无法忍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替代体育部门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妊娠之痛;二、目前我国竞技体育的形势还没有危急到需要采取极端的方式,同时,校园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的缺失及学生体质的问题短期内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或被忽略.所以,在体育部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使命还没有完全结束和教育部门还不能完成竞技体育人才的独立培养之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这种尴尬处境还将长期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在体育与教育两大部门之间存在的利益纠葛和矛盾冲突未完全解决之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就得不到体制支持,其道路必将越走越窄,更甚是“名存实亡”.

运动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运动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运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运动营养学论文

2、运动期刊

3、关于洋务运动的论文

4、新文化运动论文

5、运动杂志

6、洋务运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