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方面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和露丝-米利肯目的论语义学思想探微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本文关于论语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露丝-米利肯目的论语义学思想探微

摘 要:露丝·米利肯作为新一代语言哲学家的代表,与传统语言哲学家的研究进路不同,她提出的目的论语义学是从生物进化的视角对语言的意义进行探讨,将语言、思想与生物器官平行而论,认为意义都是在适应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进化而来的结果.“专有功能”“常规解释”“协商表征”“生产者一消费者结构”等原创性术语,承载着目的论语义学理论的主要内容.相较于以往的意义理论,这一理论为意义问题提供了更强健的实在论基础,并且对布伦塔诺意向非存在对象悖论做出了合理解释,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关键词:目的论语义学;进化;专有功能;协商表征;意义理性主义

一、露丝·米利肯简介

目的论语义学( teleosemantics)理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女哲学家露丝·米利肯(Ruth Garrett Millikan),和许多其他哲学理论一样,目的论语义学理论有各种各样的版本,代表人物有Papineau、Shea和Godfrey-Smith等,但其中最流行、最具有影响力的仍是米利肯的版本.米利肯(1933-),于1955年在美国欧柏林大学取得学士学位,1969年被授予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匹兹堡学派”的创始人塞拉斯(Wilfrid Sellars),被誉为美国最具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女哲学家之一 ,曾先后就职于密歇根大学和康涅狄格大学.2002年她被授予Jean NicodPrize并在巴黎做演讲,后出版varieties of meaning一书;2006年获得杰出女哲学家奖;2012年受邀美国哲学协会做约翰·杜威讲座(John Dewey Lecture);2014年当选美国文科与科学学会(The American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成员;2017年同时获得Rolf Schock Prize(哲学与逻辑领域)和由匹兹堡大学设立的Nicholas Rescher Prize for SystematicPhilosophy.

米利肯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生物哲学以及本体论和自然认识论,她认为“其中任一领域的重大进步都依赖于其他领域的变化和调整”,她对这些领域中与科学工作、科学哲学相关的东西都十分感兴趣并试图将它们统一起来.在这些领域中,她一以贯之的不在主题而在研究方法,尤其感兴趣于把进化论理论应用到这些领域及使得生物实体研究得以可能的本体论研究中.她的著作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其成名作--1984年出版的Language,thought andother biological categories(通常简称LTOBC) -书,详细介绍了目的论语义学的思想,改变了生物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和认识论等领域的哲学景观.

1998年Maria Baphramian在其著作ModernPhilosophy of Language中将米利肯列为继弗雷格、罗素、蒯因、唐奈兰、克里普克、普特南、达米特等人之后的第十八位语言哲学家,并称米利肯代表了新一代的分析哲学家,虽然仍然关注语言哲学传统领域中的问题(比如意义和指称),但与以往哲学家对意义问题的研究进路不同,她选择从生物进化的视角,即以生物学为基础来讨论意义问题,在她看来,词语与生物器官一样,其意义是在不断地进化过程中繁殖并遗传下来的,为意义问题的探究提供了新的实在论基础,目的是建立一种完全自然化的意义理论.到目前为止,目的论语义学是意向性问题(人类表征思想和语言的能力)最有前途的自然主义解释方案,米利肯的出发点是:由于人类是进化的产物,因此认知能力作为人类整体的一部分也一定是进化的产物.

美国著名的心智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Dennett)曾说,“当代关于意义的哲学理论可以说是一个黑洞(something of a black hole)……米利肯在理解了这些理论之后,在某种程度上发现了脱离传统理论的新的解决方法”,“米利肯的原创性并不在于其对传统意义理论发起攻击,而在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更具革命性和建设性的:详细地设计出了一种比以往更深刻的自然主义意义理论,同时还保持和强化了过去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来之不易的理论成果”.

二、目的论语义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米利肯目的论语义学理论的最大特征就是,采取生物进化的视角来研究语言的意义.她将语言、思想与生物器官平行而论,认为意义都是在适应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进化而来的结果,从而为意义问题找到了强健的实在论(robust reali)基础.弗雷格的语境原则、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等都对其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塞拉斯的哲学思想是米利肯思想的直接来源,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的理论建设所要用的每一块砖都是在塞拉斯的窑炉里烤熟的,每一棵稻草都是在塞拉斯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但同时她也称自己是塞拉斯的“aRenegade Daughter”.的确,米利肯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革命性的思想体系,以下原创性术语是把握其理论思想的基础.

1、专有功能(proper function)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曾提出过“语言功能与工具功能”关系的论断,他把词语比作工具一一“想想工具箱里的那些工具吧:有锤子、钳子、锯子、螺丝刀、胶水罐、钉子、螺丝.一一词的功能就和这些工具的功能一样是多种多样的”.相较于维特根斯坦这一简单陈述,米利肯认为“我们可以试着把维特根斯坦的分析进行得更深入一些”,她在生物学上找到了突破点.在生物学上,与功能相关的概念是被称作“病原学”的概念.根据功能的病原学定义,某一特征的功能就是其产生的后果,该后果解释了以往同一类型的特征因为某一过程(在生物学特征的例子中,该过程通常是自然选择)而被选择的原因.比如,肾脏的功能是过滤血液中的杂物,正因为能够产生这一对人体有益的后果,肾才能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保存下来,因此,“功能就是被选择的后果”,米利肯将生物具有的这种特定功能称作“专有功能”,它是使得一个生物实体或有机体生存和繁殖的属性特征或力量.

专有功能是米利肯独创的生物学范畴,也是目的论语义学理论的基础.这一功能理论是进化论的,但是米利肯所指派的范围又远远大于生物实体的范围.一般而言,为了发现任一装置的专有功能,我们应该观察该装置被设计好的所拥有的后果,对于生物器官如此,语言、文物和物体亦是如此.就语言哲学而言,米利肯以生物功能的观点为基础,重点在于把意义、意向性、表征、词语、句子、概念和判断当作生物范畴来看待.她在她所称谓的“语言装置”(即词、外部句法形式、音调影响、重音模式、标点符号等等)和生物器官(比如心脏)之间画了一条平行线.换句话说,心脏之所以能够存活和繁衍,是因为其泵血的历史功能之于有心脏的生物后代的繁殖做出了积极正面的贡献;同样,语言装置之所以能够继续繁衍,也是因为它们有一组描述性的稳定功能.考察表征的生物学上的专有功能,是理解意义起源的关键所在.

2、常规解释(Normal Explanation)

常规解释是目的论语义学理论的另一重要概念,其定义需要借助于功能的概念来实现.常规解释是对某一特定特征如何历史性地执行其功能做出解释,更准确地说,“对那些专有功能在其中发挥作用的历史案例而言,常规解释是一种占优势的解释”.例如,心脏如何执行其功能的常规解释必须提到这一事实一一心脏被供给血液,通过合适的血管才得以与身体的其他部分相联系,等等.同时,常规情况(或常规条件)也是常规解释中必须被提到的情况,常规解释的成功离不开这些常规情况的正常工作.比如在心脏泵血的过程中,只有在血管、血液等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的情况下,心脏的功能才能得以顺利实现.总之,常规解释就是要对专有功能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起作用做出的解释.对于语言符号(意向性符号)而言,其成功使用(交流功能的实现)的常规解释需要多种常规条件来辅助,比如听者的理解能力、说话场合、作为传播介质的空气等等.

值得说明的是,常规情况不一定指最常见的情况.例如小兔子以“后腿重击地面”做信号,来告诉同伴有危险靠近,这一信号要想成功发挥功能,首先需要发出信号的动物对常规条件判断准确一一确实有危险情况发生;否则很有可能周围并没有危险靠近,只是类似于危险的假象出现了(假设小兔子听到一只羊在附近吃草的动作后误以为是食肉动物靠近,遂发出信号),当然,这种情况会造成成员体力、时间的耗费,但是只要有一次这种信号发挥作用就足以使得群体免于一劫.

3、协商表征(Pushmi-Pullyu Representation)

协商表征,也译“推拉表征”“双头兽表征”,简写为PPR,指同时具有描述性内容和指令性内容的表征.协商表征的存在,是米利肯目的论语义学的重要观点之一.米利肯用PPR 一词来表示同时具有描述性内容和指令性内容的表征,在她看来,这样的表征是最原始、最基础的表征,多见于动物信号或认知不成熟的有机体的内部状态.她最喜欢引用的例子就是母鸡的呼唤声:当母鸡发现食物时,它会发出某种特殊的“咯咯声”,一方面告诉小鸡们在某个地方有鸡食,另一方面指给它们食物的方向.按照米利肯的话来说,母鸡的叫声意味着“在某某地方有食物”,与此同时告诉小鸡们“去那儿吃”!如果没有食物,这叫声就是错误的;如果小鸡没过去吃,这叫声就没有被满足.可见,母鸡的“咯咯声”这一协商表征需要母鸡和小鸡双方共同合作才能实现其功能.

协商表征和纯表征的关系.纯表征,包括纯描述性表征和纯指令性表征两种,即只具有描述功能和指令功能其中之一的表征.米利肯认为,诸如警报铃声或认识上不复杂的生物的心理状态就是协商表征;但是认知上较复杂的状态,如人类的心理状态就是纯描述性的或纯指令性的表征.协商表征是最原始的表征形式,而纯描述和纯指令性的表征是在进化发展到某种规模程度时才出现的.具体来说,是在某种复杂性的程度上,进化的力量使得推拉状态分离成两方面的内容,纯描述性的和纯指令性的表征就是以这种方式产生的.

4、表征机制:生产者一消费者系统( Producer-Consumer Structure)

根据目的论语义学,协商表征是一种当它符合世界的某种状态时才能实现其功能的符号,因此正确理解表征需考虑三个方面一一表征的生产者、表征的消费者和表征本身.生产者一消费者系统(也可理解为发送者一接收者结构),可大致上这样来定义:生产者系统把自身之外的世界中的某些因素作为输入,并且生成表征作为输出发送出去;而这一表征又被消费者系统作为输入,继而生成某种行动作为输出(比如某种行为).从定义可以看出,这一表征系统必须是合作的.准确地来说,生产者的功能就是生产出某一符合世界的表征,消费者的功能就是生产出某种与该表征相符合的行为,从表面上看是表征使得行为产生,更深层次上是生产者通过执行功能来帮助消费者执行功能.

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表征功能的实现要在其可追踪的范围( domain)之内,也即表征是一个局部重现的符号(local recurrent signs).只有在这个范围内,表征的意义才是有效的.受弗雷格“语境原则”的影响,米利肯对Dretske所倡导的“语境自由的( context-free)符号”持否定态度,在她看来语境自由的自然符号所携带的信息对于个体获取有效的信息是毫无帮助的.就像语境原则所倡导的“只有在一个句子的语境中,词才有意义”,局部重现的符号,其意义必须在一定的指称范围(reference domain)内才是有效的.第二,表征如何能够符合世界的某种状态?受维特根斯坦“图像论”的影响,米利肯提出了“语义映射功能”(semantic mapping function).语义映射功能定义的是某一范围内的某些可能符号与其可能表征物之间同构(isomorphi),自然符号是其表征物的抽象“图像”.符号和其意义之间的关系就是:某个符号的重复出现伴随着某意义的重复出现.

通过以上几个概念,我们现在就可以来概述目的论语义学框架的主要观点了.表征是一种状态,居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系统之间.也就是说,一个表征就是由某一装置生产的一种状态,并且可以被第二个装置理解或消费.然而,并非任一装置都能生成表征;表征只在拥有某些病原学功能的系统中才会生成.换句话说,生产者和消费者系统必须因为它们历史性地执行某些对有机体有用处的任务而被选择.因此,只有在专有的病原学功能的陪同下,我们才说一个生产者一消费者系统能够生产表征.尤其是,生产者的功能就是通过生产出表征来帮助消费者系统执行其自身的功能,与此同时消费者系统获得该表征.也就是说,表征的生成系统的功能就是通过生产一种状态(表征)来帮助消费者,这一状态和某种环境情况共变,对消费者有某种好处.另一方面,消费者系统接收并理解这些表征,就是要执行某些行动(在常规条件内),只有表征的事态被获得的时候这些行动才是成功的.尽管生产者的功能是通过生产出一个与某些世界事件相符合的表征来帮助消费者,但是消费者也有执行其他活动的功能,这些功能只有当表征和被表征的事件之间相匹配时才能成功地完成.

三、目的论语义学理论的解题功能

1、超越意义理性主义

意义理论是语言哲学的中心问题,传统的意义理论主要有意义指称论、观念论,行为主义论、可证实理论、使用论、真值条件论等.米利肯认为这些理论可统称为“意义理性主义”( meaningrationali),都主张“一个理性的人”能够先验地识别他们的思想是否有意义、是否符合同一词汇或命题、是否有歧义,按照他们的观点“一个人思考某物,暗含了他知道自己在思考什么”,这句话里的“知道”就是意义理性主义者的“知道”,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于他在思考什么的主观确定性必须符合客观的真(不仅是事实上真,而且是必然真).传统基础主义认为认识的倒退不会无限持续下去,必定会在某处终止,此即先验的、不证自明的形而上学的存在,这一形而上学的存在即“所予”,意义理性主义是以“所予”名义受到批判的基础主义的最终形式,塞拉斯称之为“所予神话”.

米利肯的目的论语义学观点导致的是强健的实在论(robust reali),她称自己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实在论者一一意义是实在的,有其生物来源的,不可能存在类似于“先验的知识”这样的东西,因此意义理性主义者的主张“说话者对自身所正在说的话的意义拥有特权”“先验地知道”只不过是从笛卡尔那里继承来的哲学遗产的一部分,认为通过笛卡尔式的自省我们就能知道或发现我们通过词语表达什么甚至意谓一切,这是错误的.米利肯继承塞拉斯对所予的批判,在“LTOBC”一书中展开了对对意义理性主义猛烈攻击:对语言的意向性我们可以有一种生物的、功能的、进化的解释,而不用牵扯任何关于个体心理上的、意向性的、说话者内心的东西.

2、解释意向非存在对象悖论

布伦塔诺以是否具有“意向性”区分了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意向性是心理现象所具有的特性.他明确指出,存在的思想和不存在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是物理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心灵关系.布伦塔诺的“意向性”认为,当一个人虚空地或错误地思考( thinksemptily or falsely)时,存在某种叫作“意向对象”或“意向内容”的对象正在被表征,就和他真实地思考(thinks truly)时表征了某种对象一样一一将意向内容具体化,于是造成了非存在对象悖论:我们说心理现象可以表征某物,而该物又不存在,比如我们能够思考不存在的圣诞老人,可以在艳阳高照的日子思考外面正在下雪,这似乎是一个巨大的悖论.

目的论语义学理论可以说就是关于表征如何会出错的理论,它恰当地解释了布伦塔诺关于思想对象非存在的悖论.目的论语义学家们认为,类似于一个人出现幻觉时什么东西也没看到,虚空地或错误地思考时没有表征任何东西.错误的表征就是进行表征时失败了的表征,并没有表征什么特殊的对象或内容.但是错误表征也是表征,只是没有表征成功而己.在米利肯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就像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工具开罐器一样,如果它因生锈而变得非常钝,什么罐子也打不开了,难道它就不是开罐器而变成别的什么东西了吗?又或者,对于一个咖啡机而言,如果它不能生产出咖啡来(或者是因为里面根本没有咖啡豆,又或者是因为没有按正常程序被操作)它就不是咖啡机了吗?显然不是.因为认知系统中的生物功能决定了它们就是表征某些事物的“表征”.它们成为错误表征说明目的没有得到实现而己.一个错误表征表征的事物当然是不存在的事物,因为错误表征根本就没有表征什么.通过植入“目的”这一概念的方式,目的论语义学家们将功能与目的联系起来,从而对布伦塔诺关于思想对象的非存在悖论提出了自然主义的解决方案.

米利肯的目的论语义学理论自产生以来,在西方学者中就引起了激烈的反应,其中也不乏一些质疑和批评的声音,在2013年出版的著作Millikan and HerCritics中,米利肯一一回复了来自13位主要学者的批评,丹尼特认为“凭借着这本书,米利肯最终成功地说服了她的批评者们,并在讨论中树立了一个良好辩手的榜样”.目前国内对其的研究并不丰富,值得引起关注.

论语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论语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论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韩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2、韩语毕业论文

3、韩语论文

4、韩语论文网

5、教育刊物卷首语

6、论文致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