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专升本论文范文 与儒家人性:善?恶?为《心迷宫》释迷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儒家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儒家人性:善?恶?为《心迷宫》释迷

文/邢祥虎

摘 要:传统儒家的人性善恶观是中国哲学重要的议题,以孟子为代表的理想主义者坚持人性本善,而以荀子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者坚持人性本恶,其他持论者则摇摆于善恶之间,没有定说.在“人格面具”的遮掩下,黑色悬疑电影《心迷宫》里粉墨登场的各方当事者展开善恶无常的人性角力.导演忻钰坤让山村众生摘下面具,认识自己,并对个中人物善恶灵魂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

关键词:儒家;人性;《心迷宫》;母题

古今中外,人性之善恶问题都是众说纷纭、人言言殊的哲学议题,有人认为人性本善,有人认为人性本恶,有人则认为人性恶善兼具,有人则认为人性无善恶.持性善论者,当推战国时期的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持性恶论者当属比孟子年纪小73岁的苟子,同为儒家人物的苟子认为人生来性就是恶的,人性必须加以教养,否则就是恶的.他的两个稷下门生李斯、韩非子是性恶说的坚定支持者.曾受教于孟子的告子主张性无善无恶,人之初始,人心都是空如白纸的,根本不存在善与恶的问题.持有善有恶论者则是战国初期人世硕,他主张人生来就具有“善”“恶”两种不同的自然属性.

对于人性善恶的哲学讨论在影视作品里是常见的母题,比如《心迷宫》.该片是黑色悬疑片,以某偏僻山村发现一具无名烧焦尸体为故事开端,村中肖姓、黄姓、王姓、陈姓、白姓等几户人家先后卷入“认尸”风波之中.在这场充满离奇、蹊跷甚至滑稽的山村怪事中,迷雾蒙蒙,疑团阵阵.迷雾不仅遮盖住了事情真相,更遮蔽了人性的善恶和良知.深陷迷雾漩涡里的每位局中人似乎都有难言之隐,他们的所作所为似乎都有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有的人因善起恶,有的人由恶转善,有的人无恶不作,芸芸众生,善恶有报,认识自己,过犹勿及.

一、任由无明妄念摆布的黄欢:

小私欲引发大恶性

《心迷宫》借鉴《记忆碎片》《盗梦空间》等诺兰电影的“非线性叙事结构”[1】,将一个完整的线性故事,像切香肠那样,切割成多个碎片,然后再倒叙正叙交叉组织起来.导演忻钰坤娴熟地驾驭剧情在银幕时空、现实时空中自如穿梭,不同场景段落间跳来跳去,互相勾联映证,让观者颇感“烧恼”.看似乱如麻的剧情线索上,黄欢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心迷宫》中所有的迷雾皆因她而起,她是这一串荒诞离奇情节的始作俑者,只因一个弥天大谎,惹下了塌天大祸.

黄欢与男友肖宗耀地位悬殊,为了拴住男友,防止被甩,她想出了一个并不高明又足以缠住男友的“计谋”——假装怀孕.她不惜以自己身体隐私为诱饵和筹码,来制约并占有男友肖宗耀,继而维系、捍卫自己的“爱情”.二人暗夜幽会时的谈话被同村人白虎听见,私人话语空间顿时变成公共舆论空间,个人隐私可能变成公共谈资,这在观念落后的农村里,是关乎个人甚至整个家族名誉和地位的丑事.黄欢与男友不堪白虎敲诈,失手将其推倒致死.黄欢的一己之私引发了一桩命案.

《苟子·性恶》指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从一生下来就有贪图私利、嫉妒仇恨、爱好声色的心理.如果借用佛教术语,那就是贪嗔痴.黄欢痴迷于情,心性迷暗,无法理性束缚自己的爱情妄念,任由其摆布,最终越陷越深,乱了大谋.其心迷乃扭曲的情迷、畸形的婚恋观和爱情犬儒主义.她“以不相信爱情来获得合理性婚姻”,就像19世纪英国伟大的作家、艺术家奥斯卡·王尔德所言:“犬儒主义者对各种事物的价钱(Price) -清二楚,但是对它们的价值(Value) -无所知.”黄欢贪图私利的恶性直接催生了她对待爱情的错误态度,闺蜜在电话里“提醒”她:“那你可小心啊,他是想玩玩你就甩吧,人家现在在城里,你又看不着,哪天找个城里姑娘,你就等着被甩吧.”黄欢不仅没有纠正闺蜜看似善意实则猜忌的想法,反而顺延她的思维逻辑,“信心满满”地说:“不怕,我有办法拴住他.”在黄欢的眼光里,爱情不是快乐分享,而是野蛮占有,不是自己自强缩小与男友的地位落差,而是精神上自我矮化,食利于他人.这样的婚恋观永远不可能换来男女真正的平等,男权社会不会怜悯弱者、依赖者.正像茅盾在《解放的妇女和妇女的解放》一文中所说:“欲求妇女的解放,先求有解放的妇女.”在这里我们衷心希望黄欢别重蹈《裸婚时代》里陈娇娇、《蜗居》里海藻的覆辙.因为,处于多元化时代,只有心理与性的青春萌动显然是不够的,真正的爱情应该与人们的理想、道德、志趣相融合.

二、仇夫偷情的丽琴:

化性起伪,临渊自赎

《心迷宫》中另一个关键的女性便是丽琴.她是爱情的牺牲品.在山村里,无三亲六故,无依无靠,缺少安全感,只能傍男人,她与陈自立、王宝山、大壮三个男人均有亲密关系.与陈自立是合法夫妻,与王宝山是旧日初恋,与大壮是地下情人.她在初恋失败的灰霭里,认为自己“我的幸福都是让你(王宝山)给毁的,你不要我了,这村里也没人敢要我,我才嫁给这死瘸子的,才到了今天这步田地.”在这里,我们明显看出丽琴的宿命观,孔子门生子夏在《论语·颜渊》里讲:“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孔子本人在《论语·尧日》中也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儒家思想认为人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死生寿夭、穷通得失均取决于非人类自身把握的超自然力量——命运.

丽琴常年遭遇家暴,恨则欲其死,“一想起他喝醉了折磨我的样子,我就真的想拿刀戳他.”王宝山劝她:“赶紧跟他离了得了.”“每次一提离婚,他打得更狠.”丽琴似乎被不幸婚姻逼得无路可走,但她又想挣脱宿命的藩篱,所以一方面心存弑夫妄念,另一方面与旧日初恋、地下情人勾三搭四,以满足自己的婚姻饥渴,这些不齿做法暴露了丽琴性恶的一面,把自己推向了道德公知的对立面.《孟子·尽心上》日:“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与孔子一样,也认为人受命于天,但紧接着孟子扭转了孔子被动消极的宿命观,而提倡人可以主动驾驭自己的命运,发挥能动作用.懂得“正命”的人,完全可以趋利避害,不站在有倾倒危险的墙壁下面.丽琴表面上看已经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似乎领受了“正命”.其实则不然,她内心的丑陋促使自己没有依“仁义—而行,内心的良善还蒙蔽在“精神锈斑”之下.那如何祛除锈斑呢?《苟子·性恶篇》指出:“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苟子认为人性由恶转善需借助外力,接近良师益友,远离卑鄙小人,才可以日臻于正道,体现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外在约束性.丽琴与王宝山私通幽会,她寄希望与王身上,但王的“拯救”方式简单粗暴——“这个畜生,早晚弄死他.”这种僭越法律的原始动物性心性充分表明了王实乃“不善之人”.如果说丽琴的弑夫杀机没有领受“正命”的话,那么“交友不慎”使其远离“正道”.当然,我们对丽琴不能进行简单的道德审判,妄下结论,她的性格随剧情的进展不断立体化、圆形化.

当丈夫陈自立的真实尸体摆在眼前时,又在大壮车里瞥见丈夫的拐杖后,丽琴满腹狐疑,二人虽然没有太多对话,但从二人的表情细节中可以推断,丽琴将杀夫凶手指向了大壮,而憨头憨脑甚至有点木讷的大壮也是哑巴吃黄连—一有苦说不出,自愿背起了凶手的黑锅.丽琴捧着丈夫的骨灰盒回到家,她双手郑重地把大壮买给自己的金手镯奉还给大壮.美国19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家纳撒尼尔·霍桑在代表作《红字》里写到“人类的秉性,除去自私心特别活泼时以外,爱总是比恨来得容易.恨,倘非原有的敌意继续受着不断新的刺激外,经过逐渐平静的发展,甚至都可以转变为爱.”此时的丽琴带着深深的原罪意识把对丈夫的恨与排斥转变成了爱与接纳.丽琴似乎意识到,对于亡夫她担负着一种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果断拒绝大壮的投怀送抱.人性善的曙光从送回金手镯那一刻闪现出来.《苟子·性恶篇》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故枸木必将待枭栝,烝矫然后直;钝金比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必然后治.”经历真假丈夫尸体风波,丽琴化性起伪,改造了人性中的恶端,人为地培养起善心.她扮演了妻子应该扮演的角色,将丈夫骨灰掩埋,使死者入土为安.安顿了别人,也救赎了自己.她的临渊自赎给了价值中断、道德虚假的当下社会一抹亮色.

二、爱子亲民的村长:

天赋善端下人性畸变

《心迷宫》中导演忻钰坤让村长以君子楷模、道德完人的姿态登场,他于外是个好干部,于内是个好父亲,家中那块带有政治寓意的红布上缀满了荣誉奖章,这是村长工作业绩最好的证明.从宗耀和妈妈的谈话中,观众可以给村长贴上一系列价值标签,诸如“德高望重”“爱岗敬业”“清正廉洁”,等等.事实也证明如此,在烧山而死的老孙头葬礼上,村长的嘱咐情真意切:“这万一有点什么事,你甩手走了,那家里头多难过呀!”

《孟子·公孙丑上》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村长有“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理村庄得到村民拥戴与认可,换届选举时,“有人拿钱拉选票,村民们就是不同意,非选你爸不可.”《孟子·公孙丑上》继而讲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乃人性天生固有的,善心萌发乃生理直觉,根本不需要理智判断,不需大脑皮质的参与,有点像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所说的非条件反射.村长目睹老孙头逝去,犹如“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其恻隐之心油然而生,这是符合孟子性善论的.《辛德勒的名单》里,德国企业家辛德勒目睹克拉科夫的犹太人惨遭屠杀,他善心大发.决定开设集中营金属加工厂以庇护大批犹太人.《音乐之声》里,22岁修女玛利亚面对即将崩溃解体的上校家庭,用天生的温柔和善良打动了上校和孩子们,救大厦于将倾.

中国人有较强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这种传统仍然保留在农村,表现为讲究“孝道”“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在家庭里,家长把后代看作自己的私有物,帮助孩子的生活,支持、照顾他们直到成家,被视为父母的责任.《心迷宫》中村长用人品给儿子换个铁饭碗工作,离家还近,能经常回家看看,退休后可以在家安安稳稳抱孙子.从父亲的角度说,这是对儿子的关爱,是孟子讲的“亲亲”,即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爱.《孟子·公孙丑上》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理智是孟子强调的四种“常德”.仁者,即是爱人,推己及人,修己安人.凡事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以对方为重”(梁漱溟).村长爱孩子、爱家庭,具备仁礼之德,性本善良,是“他者的人道主义”(列维纳斯).

但,恰恰是爱,导致了父子关系疏离,毁了家庭,也毁了儿子.当村长目睹宗耀失手致死白虎后,忘记了义,毫无羞恶之心,压制了心中的仁礼之德.当做而未做(制止敲诈斗殴),不当做而做(点火焚尸),其内心的善已被恶挤压得无影无踪,从此为掩盖事实真相,一错再错.为了“保护”儿子,采取一切野蛮丑恶的行径(伪造烧尸现场、夜盗尸体等),放弃了多年保持的原则和表率,滑向了恶的深潭.《孟子·告子》云:“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能”之后,提倡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道德修养,坚定求善的信念.否则“四心”极易放失,由善转恶.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指出:“寻求善的人只有费尽千辛万苦才能找到,而恶则不用找就来了.”[s1村长的人性畸变就是明证,丧失道德自律,人与动物无异,就像电视上反复出现的大猩猩画面所指涉的那样.起初以道德完人登场的村长,最终以道德罪人而退场.

四、结语

“人啊,认识你自己”,古希腊阿波罗神庙门楣上这句箴言给人类以理性的昭示和警醒,苏格拉底把它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核心命题.中国传统儒家也通过“吾日三省吾身”的方式认识人类自己,对人性善恶给予理想主义(孟子性善论)和现实主义(苟子性恶论)观照.一般认为,性善者,其人格也善;性恶者,其人格也恶.但在“棺材换了三家”的诡异社会环境下,人格表现与灵魂生命之间已经失去了对应,这就使得人性变得扑朔迷离.<心迷宫》里的各色人等都戴着“人格面具”,难以辨识,有时还会自相矛盾,自我否定. 忻钰坤在百余分钟的片长里让他们摘下面具,认识自己,并对各种人物灵魂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涉及方方面面,并着力反思产生这些罪责的社会、文化、时代等原因.比如:乡土熟人社会的人治/法治问题、转型时期农村/城市二元对立问题、农业社会精神/宗教问题.这些是一角冰山下的汹涌暗流,是古老儒家善恶文化面临的现代化境遇.如何释这个迷呢?让我们重温当代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郭沫若在《文艺论集》里的一句话:“一个人最伤心的事体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6】.

儒家论文范文结:

关于儒家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儒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儒家思想论文

2、儒家思想论文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