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方面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与其演化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这篇体育文化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与其演化

摘 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是一个完整而包容的整体,是民族精神与其核心价值观的象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变迁是一个随社会变化而不断演化的过程,文化在这个空间中的生产与再生产,有效地保持了文化的活态性.运用文化空间的概念来思考少数民族体育,对于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体育;民族体育文化;文化空间;文化演化;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G8005;G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0520X(2018)02006406

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由于特殊的文化属性和体育特质,其文化空间的发展在当今社会必定受到关注.少数民族体育的生存环境,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地域性概念,而是整个民族生产生活、文化流动的空间表达.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的发展是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再造的过程.对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的研究,需要深入整个民族文化空间内部,从静态的文化现象描述到动态的历史跟踪及其文化现象的分析,在原来简单的区域文化差异性探讨的基础上,对文化要素分布的空间性进行研究,厘清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的形成机理.以往少数民族体育研究多是静态研究,文化空间理念的运用打破了研究上的孤立性与被动性,在原有的静态文化观览基础上,增加民族文化的感官体验,有利于解决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中盲目跟风的困境,有利于民族整体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

1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的特性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是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既具有文化空间的一般属性,也包含了体育的特性,主要体现为文化的多样性、时空的稳定性、传承的活态性、发展的差异性[14].

1.1文化的多样性

我国少数民族纵多,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其质朴的生活方式、豁达的胸襟是少数民族的共性.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多与舞蹈、音乐、艺术相融合,即有健身娱乐的价值,也有艺术观赏的价值,是少数民族节庆中的主要内容.人们所熟悉的“目瑙纵歌”、“三月三”都是集文化、体育、艺术为一体的大型民族节庆.少数民族独特的运动方式给参与者与观赏者都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人们在活动中体会民族的感情、民族的风格,身心得到满足,情感得以抒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少数民族差异性的社会文化形成了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与排他性,这种特性使不同的民族文化创造出不同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而这种多样的民族文化就是少数民族体育得以生存的空间.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中记载的全部676项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中,云南一省就有300多项.除了、摔跤、秋千、射箭等少数进入少数民族运动会的项目受世人了解以外,其它活动由于仅涉及到局部地区的单一民族或是部分人群,开展范围狭小,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多项目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在逐渐消失.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每一项体育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必定与民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少数民族体育的多样性反映的是民族社会文化的现象,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功能,其生存的环境、发展的模式、运动的特征、文化的寓意都与“现代体育”大相径庭.

1.2时空的稳定性

任何文化空间都有自己的区域,这个区域与少数民族长期繁衍生息的空间条件相对应,需要通过成百上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占据了区域中所具有的时间维度,各民族的体育文化现象从侧面反应出这一区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价值观念.从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内涵可以看出,特质文化从形成到发展都必须根植于文化创造者生存的环境.如生活在崇山峻岭中的哈尼族,其传统体育“撵山”就是在特定空间中为生存而产生的.由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空间性,其形态往往取决于人们的生活,依旧保留着原始生产方式的烙印,离开相应地域条件的制约,空间的意义和性质将会发生改变,也就脱离了民族原始文化的创造主体.这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伴随着民族文化的演进沿袭至今.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多为大杂居,小聚居.由于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为非本民族的参与者带来了一个新文化的异质空间,这种具有交流互动的异质空间因时间的孕育不断延伸着新的功能,在给参与者带来良好文化体验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空间的文化特质.

1.3传承的活态性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首先展现的是人类的实践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少数民族依旧保持着长期以来生生不息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这种鲜活的生产与生活文化是具有社会文化价值的遗产,是少数民族体育的生命力所在,是人们对原始文化基因的承载.活态的传承观念是对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的一种衍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活态”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的生命之本与传承之根,它凝结着特定空间中特定群体的精神与意识,凝聚着民族的创造力,浸注着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这种“活”的传承使它在行为叙事上具有了生命力[5].这个“活”还应该体现在传承者身上,只有传承者用活络的思想,开发的态度,使民族文化不断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对少数民族体育形式的延续与内容的发展.因此,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的生命就是活态的传承,不论什么原因,其空间活性的大小关乎到这种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1.4发展的差异性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一方面表现在民族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的民族村寨允许和欢迎其它种族的人群的出入,甚至定居,以旅游开发等多种方式吸引外界前来欣赏、体验民族文化,促进了民族文化自觉的同时,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展示着渴求自身文化发展的愿望.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差异性表现在当地社会发展的先后顺序上,社会进程的快慢直接导致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由此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产生了毋庸置疑的影响.随着信息的高速发展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特质通过一定的媒介传达到外面的世界,外来者的介入,使这种文化迅速向外传播,使其受到更多的了解和关注,在这种文化体验与欣赏的过程中与外来文化产生交流与碰撞,由于外来文化介入的程度不同,原有文化空间发生的变化也就不同,这种文化空间的开放性造成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发展的差异.

2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的形成与演化

文化空间的演化过程就是一个时空融合的过程,其中每个组织都是一个开放系统,其空间结构组织和功能随着时间的改变在一个完整的区域文化系统同完成演化[6].系统的空间结构与系统的功能会面临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但不会改变组织的基本形态.不同的文化空间结构决定了不同的空间功能,而各空间之间在反映文化空间系统结构的同时相互学习适应,在发挥其特定的功能作用时也依赖系统结构而存在.这里,根据空间生产理论和文化变迁的原理,结合体育的特征,从时间、空间和功能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的内涵、形态及其演化路径中的结构关系(图1).

2.1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的形成与时空的演变

文化空间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不同文化空间的形成依赖于当下的文化创造.对于新文化的学习与适应需要从时间的演进中获得支持和培育[7].这里的“文化”是特定的某一历史时期中,在相应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一种客观的事物和客观的存在.这种存在是民族在长期时空演化中构成相互认同的社会成员群体.这个群体形成共同的语言,相同的宗教,构建出社会经济生活,形成互相认同的心理,这种民族生活方式的总和最终形成了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个抽象概念需要通过具体的文化事项才能表现出来[8].物质是世界发展的本质,文化作为世界发展的重要事物其演化的过程必然要经历产生、发展和消亡,少数民族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存在也必然

要经历相同的演化.文化空间中的事项本身是纷繁复

杂的,既要有生活方式中突出而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又要有能给人带来深刻印象并代表民族认可的群体形象.所以就像、秋千、射箭等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由于具备了典型性与代表性,被看作是民族的一种标志性文化.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空间反应了不同的社会发展过程与结果,展现的是一段鲜活的历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与创造的过程满足了民族内部谋求自身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文化变革与发展的原始驱动力.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认为,文化的空间首先是一个生产生活的空间,其演化的过程是由于生产与生活的空间演变带来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的演化与文化要素的发展变化(见表1)实际上是细微而漫长的,它滞后于物质生活的改变,整个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对“文化迷茫—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过程.文化具有综合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在空间中与群体成员共同分享,通过后天不断的学习整合产生了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变迁是从滋养它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逐步开始的,有创新就会有淘汰,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体育作为一种民族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的方式,民众需要对文化自身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作用有着认识上的自觉和文化上的觉醒,来树立文化自信与实现自身文化的价值.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少数民族体育如何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功能价值,是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空间的核心意义.

2.2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形态及其演化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的实质就是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空间,空间中的所有元素都与其密切联系.从空间的功能上看,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的演化是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文化再创造的过程.而这种与生活景观相适应的演变为满足更多的文化需求,逐步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根据生态学中的相关理论,文化也是具有生态性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发展取决于文化模因的不断演变.文化生态系统中“多样”的文化因子在空间内部形成必要的能量与信息的交流,形成空间文化链,从而实现系统的良性演进.

一个健康的文化生态空间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形态,内部的某一因素或者一个环节产生的变化,不能在文化间形成足够的融通和互动,社会的总体文化结构就会产生连锁反应,甚至发生变革.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研究中,不但要结合文化空间的特性,还需进行有目地的空间结构分析,民族体育文化的生态空间不是静态的尘封,活态流变性的特点决定了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的结构形态必须考虑到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划.结合空间结构特点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结构形态分为三个部分即“文化节点”、“文化场”和“文化域面”来探寻少数民族体育在文化空间中的表现与功能及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的形态及演化(见表2).

2.2.1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节点

文化空间由无数的文化节点构建而成,而这些节点是空间结构中最小的单位形态.少数民族体育可以是一种传统节日,一种宗教信仰,它以特殊文化的形式存在,其文化空间不是简单的文化与空间的结合,它涉及到相关民族的习惯和礼仪文化价值.就如同那达慕大会上的摔跤,,射箭等活动就是那达慕文化空间中的一个个文化节点.文化节点是文化空间中最基本的形态,在空间发展的初期呈现出一种分散态势,逐步寻找具有代表性的生产与活动场景,提炼其文化内涵与特色,形成典型的文化节点,从而成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最为重要的物质要素.这些大大小小的文化节点在重要的程度、文化的吸引力、空间的层次上都有差异,于是在满足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心理需求方面体现了不同的功能,导致各个文化节点在文化空间中的分布密度、离散均匀、节点间距都会不同,而这种不同也可以说明其与空间的关系.

2.2.2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场

吉登斯在其结构化理论中曾提到“场”的概念,从结构和功能性的角度分析空间与时间的关系,强调社会活动中人类生活如何生成与复制,现代社会时间与空间中的定位形成制度,传统社会中的“在场”与“缺场”通过时空的分类及延续,形成现代社会的新秩序[9].文化场是人们在特定的文化时间点进行相应活动而形成的具有文化价值的氛围与场景,其体现了空间中文化的活态和意义.正如那达慕大会的文化场中集合了祭祀,民族体育比赛,歌舞表演等纵多文化节点,最终形成蒙古族特有的人文景观,其反映了蒙古族社会文化中人与物质间的关系.文化场的大小及活跃程度体现着文化的生命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如果脱离了文化场就会失去活性,慢慢被主流文化同化,最后变成静态的文化景观,乃至消失.因此,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场的恢复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活力与生命力的核心所在,为少数民族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提供一个具有相对历史性的空间环境.根据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强度及其影响力,文化场也体现出强弱之分,但不论怎样,这些大小不一的文化场是文化空间存在的根本和前提.

2.2.3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域面

文化域面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节点与文化场吸引或辐射而形成的区域,其依托民族文化的覆盖,同民族的多个文化场之间相互联系.由于战争的原因,很多民族不远万里迁徙到新的地方生活,虽然生存的物质空间发生了改变,但精神空间依旧保持了最初的形态,就像生活在云南的蒙古族虽然与内蒙古大草原相隔甚远,生存空间也由原来的草原放牧演化为现在的山地耕作、湖泊打渔,虽在衣着服饰,生活习俗上已经和草原有很大区别,但不论物质空间如何改变,都改变不了云南兴蒙人对自己是蒙古族的信念与认同.在每年的那达慕大会中,云南的蒙古族会远赴内蒙古参加盛会,而内蒙古也会派代表参与云南通海兴蒙的那达慕活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域面反应的是文化空间存在与发展所需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能为民族提供一个直观的文化映像.云南的蒙古族虽与祖先生活的地方远隔千山万水,并在不同的环境中孕育出了新的文化,但其在演进、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依旧保留了蒙古族的民族特征,从摔跤这项民族体育活动就能看出,由于起源的民族不同,与杂居的彝族摔跤在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有着显著各异,具有不同民族的符号标识,同时这些差异强化了民族意识与民族个性.由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域面与生产生活的区域重合,但文化空间并没有明确的空间界限,一个简单的体育活动就可以实现族群间个体归属的认同,其空间中的文化内涵与意义通常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所以文化的集聚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文化空间的容量.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中的文化节点,文化场之间相互影响并互相作用,文化节点的大小与文化场的不同集合,呈现出不同形状的文化域面,而这些不同域面的集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空间.

3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的演化趋势

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中华文化获得了活力,也使社会变得复杂,如何发展?正在考验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文化是可以依据外部环境不断复制、衍生的社会规则系统[10].文化空间中每个元素都是一个动态演变的群体,极易受到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直接推动了原有文化体对于新文化的学习与适应,形成变革与发展.人是有局限性的,在按特定价值取向设计许多规划,如何实现文化价值的多元与文化空间的协调发展,是如今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的演化是文化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状态中不断前进的过程,需要广泛的适应性,因此其空间的演化结果实质上可以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选择、文化适应与文化再造三个角度来看.

在早期,人类学专家认为,文化是基因选择的一种自然表象,其与生物的进化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作用的关系[11].人们对于文化有着不同的看法,普遍认为文化有差异,文化选择的前提就是承认文化有差异,文化难以用优劣来评判,但可以通过比较看出差异来.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文明也是在进化的,文化的选择是一种理性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理性满足人们自然本能的同时实现文化的需要与超越,其体现的是个人、民族、国家的情感需求.不管人们对此持什么看法,但同一社会中的各种文化间存在差异是一个客观的现实.虽然人是一种即时而超越的存在,总是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寻求成就创新,试图超越传统定式,但不可能同时生活在对立隔离的文化形态中,总会有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现实生活中文化会产生不同类型与不同性质的选择,正如我们把体育作为一种有条件的文化选择,这种选择决定了文化的特色,而这种特色很多都来自民族的信仰与民族的精神.活动仪轨的改变会直接导致民族文化理念的转变,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选择是一个重大且很严肃的问题,关系着文化发展与文化建设的模式,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体育作为文化空间中一种最直观的变化在文化选择上既承袭了传统又超越了传统,其文化的选择需要受到理性的支配,不仅要满足现实需要,还要考虑持续性的发展.它不仅是对自己所创造的旧有文化的一种超越,而且涉及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道路的建构,文化所具有的选择性是文化发展对人们在文化差异面前的一种客观要求,体现的是内外尺度与目的性的统一,这种选择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信念理想体系的转型与重构,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作出创造性的选择.

其次,很多少数民族聚集区由于地缘的接近,在不同社会文化群体之间形成了文化的扩散,这就出现了文化适应的问题.从理论上讲,文化适应是一种现象,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发生直接的持续,容易导致原有文化模式产生变化,需要重新建立文化适应[12].这种文化模式的变化是双向的,文化的扩散将不同的习俗、传统和价值观念通过深度接触使双方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变化,文化的改变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结果,在现实情况中文化处于弱势的一方更容易发生变化.少数民族体育是适应其生存环境的产物,具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虽然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身体的文化,但在结构的表现上是不一样的,这种同质异构的特性为文化的交流互融提供了可能.文化适应是文化冲突的产物,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强大主流体育文化的冲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存形态和生存环境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必然引起文化认同的重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适应存在“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四种主流模式[13].少数民族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不同文化认同的空间模式,但这些模式也是在新文化背景下的一种文化适应.文化认同的态度对文化适应有着直接的联系,在不放弃原有价值观和传统仪轨的前提下对现代体育文化持开放态度,可以接受和融入新体育文化,这种文化的同化与整合观念对文化的适应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拒绝接收现代体育文化的同时限制自身与新文化接触,制造文化分离会导致民族文化逐渐边缘化,新的文化空间还未构建起来,旧有的文化空间就已经开始被瓦解,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具有毁灭性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适应过程不是简单地增加新的文化特征,也不是对现代体育的全盘接受或拒绝,它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融合,在保持民族的主体性与民族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吸收不同文化空间的精华,最终形成新的文化空间.

最后,文化空间的再造是文化在空间与时间的纵向延续,是文化变迁中有意识的变迁.

强调族群在文化变迁中有主观意识的主导或参与价值系统的重新建构,是对于环境做出有利于自身文化生存和再生产的行为调适过程[14].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类社会实践的本身就是社会空间生产的过程,文化的再造对社会空间的整合是不可逆转的,其对于文化模式的铸造以及文化类型的规整实际上就是寻求文化生态的一种平衡.社会空间集合了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形式抽象的实际感知,即社会空间本身向着同质化、集权化与商品化转变[3].少数民族体育作为历史性与传统性的一种“非遗”逐步走向衰亡的趋势是不可改变的,但它可以在某一特定区域空间中寻求相对的平衡,即将传统、现代的东西集中压缩到一个时空之中[15].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中“文化空间”应包括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少数民族体育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发展需要保持完整的结构,其表现形式不能只是简单的以某种形态展示或是传承主要的动作技术,对文化单一的提取和再造会破坏其整体结构.当前,现代社会人口的流动加快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增加了文化的互动空间,但是社会的现代化思潮和大众主流文化强烈冲击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体育在经济的主导下文化的本真遭到破坏,庸俗化、模糊化明显.而这种“无意识”的发展,反而给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更加严重的损害.少数民族文化空间的再造要保持文化的“本真性”,强调在文化空间的变迁中实现保护,要清楚的意识到文化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现实,只要保持文化事象的基本功能及其价值关系不发生本质的改变,对于文化空间的再造都是可以正常看待[16].空间对整个社会是具有整合作用的,在以消费和市场为中心的现代社会中,民族文化的边缘化,以之相对应的文化空间也被逐步挤压.文化空间的再造要避免千篇一律的雷同,在增加本民族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新环境适应力的同时需激发民族体育文化的活力.实际上,空间生产理论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实现“非遗”的活态保护和有序传承的途径,通过文化空间的再造为少数民族体育谋求了新的生存与发展的途径.

4结语

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文化本质属性决定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空间,空间发展与演化过程是漫长的,要符合民族文化的特性以及文化变迁的规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价值景观,其演变的结果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Macmillan.Problems of space and time[M].New York:J.J.C.Smart,1964.

[2] 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杨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 向云驹.论“文化空间”[J].民族大学学报,2008(5):8188.

[4] 余压芳,刘建浩.论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中的“文化空间”[J].贵州民族研究,2011(2):3235.

[5] 张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J].青海社会科学,2007(1):3336.

[6] 李雪.旅游地域系统时空维演化理论探讨[J].社会科学家,2012(9):8992.

[7] 苗伟.文化时间与文化空间:文化环境的本体论维度[J].思想战线,2010,36(1):101106.

[8] 刘铁梁.民俗文化的生活性和地方性[C].中国民俗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暨“新世纪的中国民俗学: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论集,2006:561.

[9] Anthony giddens.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outline of the struction[J].Cambridge:polity press,1984.PP:292.

[10] Burns TR,Dietz T.Cultural Evolution:“Social Rule Systems,Selection and Human Agency ”[J].International Sociology,1992,17(5):259283.

[11] Feldman MW.Laland K N.Geneculture Trends in Ecology&Evolution[J].Coevolutionary Theory,1996,13(6):453457.

[12] 白建灵.回族村落城市化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和反思——以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古城乡红星村为调查个案[J].西北民族研究,2008(2):111116.

[13] Naomi Ellemers,cathy Van Dyck,steve Hinkle and Annelieke Jacobs.Inter group differentiation in social context:identity needs versus audience constraints[J].Social psychology Quartely,2000,63(5):23.

[14] 彭克宏.社会科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15] 景天魁,何健,邓万春,等.时空社会学:理论和力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6] 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本真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10,25(2):6467.

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体育文化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体育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2、体育世界期刊

3、企业文化期刊

4、中国文化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