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方面论文如何写 与复原历史语境加强历史理解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这篇历史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复原历史语境加强历史理解

[摘 要]复原历史语境是加强历史理解的有效途径之一,复原历史语境就是重构历史现场,识别特定的历史环境,产生历史的“同情”,从而加强历史理解.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通过复原历史语境,可以既理解历史本体,也理解历史方法;既理解社会变迁,也理解思维过程.

[关键词]复原;历史语境;历史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8-0063-0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历史理解的目标是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自我的历史叙述,形成历史地看待问题的意识,能够以客观的态度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在培养学生历史理解素养的实践过程中,复原历史语境是有效途径之一.历史语境可以揭示事件发生的根源、过程及与其他事件之间的特殊勾连,语境确定了事件所发生的“现场”和在历史整体中所占据的具体位置,进而就可以据此说明事件的功能性关系——存在于行为主体与行为方式之间的各种关联.历史语境是理解过去的一种重要观念,以致“将事物放在其所处的语境中去考察”成为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之一.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语境的复原包含对有关过去实际发生的语境的复原、对有关文本语境的复原、对有关主体思想性语境的复原.复原历史语境就是重构历史现场,识别特定的历史环境,产生历史的“同情”,形成合理的想象,进而获得自我的体验,构建自我的历史叙述,产生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一、既理解历史本体,也理解历史方法

历史理解主要指向历史认识的内在心理过程,它要求学生能够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人物、事件要有“同情的理解”,能够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笔者在《美术的辉煌》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的历史理解,采用了跨界到美术欣赏领域来复原语境的方式.课堂节选如下:

(提问)《苏格拉底之死》这幅画来自于课本必修三第23页,请大家从技法和内容两方面分析这是什么流派的.

(赏析)判定一幅画的流派,既要看技法也要看内容.

《苏格拉底之死》是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在178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

如果从纯美术技法来欣赏,画中所描绘的就是苏格拉底服毒自杀的情节:在一个阴暗坚固的牢狱里,苏格拉底庄重地坐在床上,亲人和弟子们分列两旁;牢门半开,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中显得格外突出;苏格拉底位于视觉中心,他裸露着久经磨难的瘦弱身子,凭着坚强的意志,高举有力的左手继续向弟子们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镇静地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杯,面临死亡毫无畏惧,他接过一杯,仿佛是接过一杯茶那么淡定,好像竟忘了死亡将至.

新古典主义的手法,使画面获得了凝重、刚毅、冷峻的艺术效果.大卫在人物塑造上既保留了古典主义的造型规则,又着意于人物精神面貌和情感联系的刻画,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本质特征.

从内容来看,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但却与当局统治不符.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赴死,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提问)这幅画画于1787年,当时的法国有什么事情即将发生?(1789年法国大革命.)那大卫的这幅画跟大革命有关系吗?大卫为什么会在法国大革命之前画苏格拉底呢?

(回答)1787年大卫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

从这里不难理解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具备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人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

这种追求理性,捍卫法律尊严的精神,正是当时资产阶级所追求的.画家以此来鼓舞人们起来进行反封建斗争.

利用这种跨界美术欣赏来复原历史语境,用情境创设、神入、移情、故事叙述等教学方法创新历史课堂,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产生“同情”“共情”,以自我的体验去理解历史.学生能够经由历史的学习去理解和思考人事,扩大视野,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品质.所以说,通过复原历史语境可以既理解历史本体,也理解历史方法.

二、既理解社会变迁,也理解思维过程

复原历史语境,要理解特定时空下的形势变迁、人物的认知及观念、人物的主观动机和人物的思维习惯等对历史产生的影响;理解多种人物在历史中的角色定位和身份认同;认识历史的偶然性、复杂性以及细节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正视历史合力的互动关系,在发展中理解历史.

为复原历史语境,笔者充分利用地方史和地方历史资源,如带领学生参观顾毓琇纪念馆,引导学生理解近代教育和近代社会变迁,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无锡学前街,得名于无锡县学旧址所在地,而且这条街上名人故居遍布,如薛福臣故居、钱钟书故居、张闻天故居、顾毓琇纪念馆等等.这么丰富的教学资源自然不能浪费了.笔者带领高二文科班的学生走进顾毓琇纪念馆,去感受一代文理巨匠的辉煌一生.科学家、教育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佛学家,其中任何一个称谓都不足概括其博学,应该说,顾毓琇是中国近代史上集众家于一身、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杰出的文理大师.学生对这位被誉为“中国近代以来唯一能够左手娴熟于人文,右手精通于数理的旷世通才”顶礼膜拜.参观完毕,让学生思考:在既是学者又是教育家的顾毓琇先生的身上,可以看出我国近代教育的哪些近代化表现?

学生经过收集材料,联系所学,讨论出了以下几点:1.为救亡图存,逐渐开始重视科学教育.自魏源提出“师夷长技”始,到新文化运动中高举“科学”大旗,国人日益重视这位“赛先生”.2.脱胎于旧教育,结合新思潮,造就了科学人文审美兼顾的素养教育.“业精于理,学博于文”,这是顾毓琇的独特之处,并使他成为神一般的存在.顾毓琇先生的旷世通才,正映射出从古代传统教育到近代新思潮的转型.3.在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下,中西文化碰撞交流.中国自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有识之士们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一直到冷战前中国的国际视野未被封锁,这期间,中国国门被迫打开,一批知识分子积极主动地向西方学习,从而形成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除了以上三点,抗战期间,顾毓琇担任了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兼战时教育委员会主任,为抗战时期的教育工作殚心竭虑.他制订了战时教育实验方案,筹组了西南联合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先后到云南、贵州、新疆、广西、湖北等省,视察指导教育工作,对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师范教育、民众科学教育、妇女教育等都极为关心,提出了许多适应战时的教育措施,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这些教育思想都是我国近代教育近代化的表现.

接下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将顾毓琇的办学理念与今天的教学理念进行比较,从他的教育理念、办学观念中找到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1.有关工程教育.顾毓琇的工程教育思想系统阐释了工程教育与中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弘扬工程事业的服务精神,同时力倡工程国本化.这一教育理念正符合我们当今的需要.如今我国的“工匠”们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缔造了越来越多的“超级工程”.当代中国工程已成为彰显综合国力的重要符号,令全世界瞩目.2.有关融通学问.顾毓琇一贯坚持融通学问、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更为可贵的是,他无时不把这一理念付诸大学教育的实践之中,力行科学与人文兼顾,提倡理科与工科平衡发展,重视养成学生国际化综合素质.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必须融入世界发展的土壤,追求与世界教育的协调发展,以培养适应世界生活的国际公民.融通学问,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已成为现代社会高等教育领域的共识.3.有关文化交流.顾毓琇强调中国文化的发展须从根做起,在文化交流中立足,在文化交流后创造.他主张中华民族应以文化立足,以教育发展文化.在自身长期的大学教育实践中,顾毓琇始终致力于如何以教育发展中国文化的探索,视文化建设为大学发展的灵魂.这一教育理念符合我国当前文化自信的需要.如果说近代中国赋予当时的青年用学习西方文明来承担救亡图存的使命,那么今天时代赋予我们青年的使命则是通过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粹来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自信,让我们一起在文化自强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在文化精神上实现我们的民族复兴,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在此案例中,运用历史语境理论引导课堂教学实践,找到了历史理解素养的原点,同时结合新的史观和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对于改变历史课堂现状,改造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以及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深切同情、理解和敬意,关注自身和人类社会做出了积极探索.

历史论文范文结:

关于历史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历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历史论文怎么写

2、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3、中学历史教学期刊

4、历史杂志

5、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6、如何写历史论文